一文带你领会海南岛的海洋文化和民族风俗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做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容许,严禁盗用!
媒介
提到海南,你能想到什么?
三亚、博鳌论坛、天边海角、红色娘子军?
亦或是,沙岸、波浪、比基尼?
(三亚蜈收洲岛沙岸)
做为我国最南端的岛屿省份,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在温润的热带季风吹拂下,那里全年无冬,就像一首歌上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蒲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
如许的海南,是良多人都憧憬的,出格是大陆地域进进冷冬的时候,三亚照旧明丽温热,南海的阳光沙岸,碧海蓝天,散发出无比诱人的魅力。
然而,今天的文章,我们不聊南海的魅力,却要聊聊海南的汗青和人文,那座被墨元璋称为“南溟奇甸”的南海岛屿,蕴躲着你想象不到的丰富和浪漫。相信读完那篇文章,你再往海南的时候,会有一些纷歧样的视角和慨叹。
(海南省博物馆中表示疍民生活的画做)
展开全文
南溟奇甸
【方外封疆】
“溟”是海的意思,“南溟”就是南边的大海;“甸”是郊外的意思,“奇甸”就是奇异的远地。
海南因地处偏僻,且与大陆隔海(琼州海峡),汗青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化外之地,曲到明朝时,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海南才遭到重视,明太祖墨元璋在《劳海南卫批示敕》中写道:“南溟之大,中有奇甸数千里,地居炎方,多热少冷。”
墨元璋所说的“奇甸”特指海南北部的琼州(今海口),后来明朝大学问家丘濬做《南溟奇甸赋》,将墨元璋的一句感慨扩展为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
丘濬是海南琼山人(今海口东南部),在《南溟奇甸赋》中,他满怀激情地颂扬了故土的山水名胜、风物情面,描写滚滚汩汩,用词博大昌明:“......邈地图之垂尽,绵地脉以潜通。山别起而为昆仑,水毕回认为溟渤。气以中转而专,势以不分而足。万山连绵,兹其独也;百川弥茫,兹其谷也......”
那片赋因文摘绝伦而传播后世,也让“南溟奇甸”做为海南的代称为世所瞩。
明朝对海南的经略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茂盛让海南盛极一时,但其实中原王朝和海南的羁绊早至秦汉就已经起头了,而之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更早,那里生活着百越的骆越,文明已在那片地盘上繁衍了许久......
下面我们就从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进一步领会南溟奇甸的汗青脉络。
一亿年前,海南岛与大陆相连,那时地壳运动频繁,构成了挺拔的五指山、黎母岭等山地;6500万年前,陆地下沉,海水涌进,古琼州海峡初显眉目,此时火山经常发作,琼北地域构成了奇异的火山岩地貌;约300到200万年前,全球呈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天气冷热瓜代,海平面山下浮动,琼州海峡路桥时显时隐,海南岛与大陆时连时断。
60至40万年前,来自卑陆的巨猿、熊猫、剑齿象等20种哺乳动物通过海峡路桥来到海南岛,约1万年前,三亚落笔洞人呈现,那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独一化石人种,属于晚期智人。
(落笔洞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子:落笔洞人以打猎、捕捞、摘集为生,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其定名是因为落笔洞遗址洞顶中心有两根钟乳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
(出土于落笔洞遗址的亚洲象臼齿,距今约1万年)
(新石器时代的双肩石斧)
光阴荏苒,中原文明降生之时,海南岛上也有了文明的火种,先秦时代的百越文化散布于自交趾至会稽的南方地域,此中的骆越族就居于海南岛,他们有着凿齿、断发纹身的风俗,喜好以珠贝做为粉饰,善操船楫。
(战国期间的青铜绹纹环形器)
秦始皇同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域开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为象郡外徼(鸿沟)。秦末汉初,海南属南越国。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率汉军平定南越,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正式列进汉朝邦畿。
(汉朝的墨庐执刲:银量汉代官印,汉元帝初元三年(46年)罢珠崖郡置墨庐县,属于合浦郡,此印是西汉墨庐县的官印)
(汉代的铜鼓)
唐宋时大量移民逐步进进海南岛,加快了地盘开发,岛内初步构成了通往各州县的道路,促进了土著黎族的封建化和本地的社会经济开展。此时南海航路上的对外商业活动日趋频繁,中心政府对南海诸岛的运营管辖不竭加强。海上商业促进了文化交换,各类崇奉交汇,闪现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盛景。
唐天宝七年(748年),鉴实僧人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流之振州(今三亚),被迫停留,在本地兴建了大云寺,弘扬佛法,为海南岛带来了茂盛的释教文化。
(美榔双塔模子:美榔双塔现存于澄迈县境内,是宋末元初由本地乡民捐钱修建的石塔,所用素材是本地特有的火山玄武岩,反映了其时海南浓重的释教气氛)
海南的道教也鼓起于唐代,唐时,琼山县城修建了海南最早的道堂。宋代,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儋耳山被点化,扩展了道教在海南的影响,其时全岛城镇村子大都建有道看,道教文化以至渗入到了黎族聚居的中部山区。
(白玉蟾草书《足轩铭卷》:表示了道家乐天知命的思惟)
(唐宋期间的伊斯兰教徒墓珊瑚石碑)
(宋代的青白釉魂瓶)
(宋代的罗汉面像砖)
明朝时朝廷在海南设立琼州府,便于中心政权对海南岛停止大规模开发建立,大量移民迁进,带来了先辈的文化手艺,促进了本地的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开展,文化教导也随之昌隆。
(明代的各类陶俑)
(明代的褐釉波纹六耳瓮)
明代海南岛上的百姓因官府虐政而对抗,统治者为了镇压,从岛外调集广西苗民弩手防卫,明末,苗兵后嗣留住海南,与黎人杂居。
(苗族的木弩)
清朝时,朝廷进一步加强对海南岛的管辖,建立海防;清末琼人下南洋,在异地艰辛创业,发奋朝上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朝上进步。
(清代的木雕彩绘龙头)
(清代的青黄釉香炉、青釉杯、齿状收垫和瓷权)
汗青就梳理到那里,接下来我们看看海南千姿百态的风俗。
【仙凡之间】
《南溟奇甸赋》中有如许的句子:“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类乎岛彝而不彝者,有如仙境而非仙。”阐明海南聚居的民族,十里差别风,百里差别俗。
海南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合成了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他们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收,于3000年前陆续迁至海南岛;汉族于西汉时起头迁移至此;回族多是宋元期间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域)迁来;苗族在明代时做为兵士或被生活所迫从广西进岛而落籍海南。
黎族朴实,苗族深厚,回族精明,汉族实干,各具特色,加上火山文化、南洋骑楼、黎族织锦、苗族纹绣......纵看琼岛,有厚重,有豁达,有奇异,有平实,实的是“惟走所居之地,介乎仙凡之间”。
(琼北地域的汉族文化:石狮、石龟、砚台等)
琼北是海南岛开发较早的处所,汉代珠崖、儋耳两郡均设于此。汉代以前有黎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后来陆续有汉人从内地迁进,颠末持久的合成开展,逐步构成了多种语言和差别的民俗文化。
(琼西北的火山民居)
琼西北地域散布着距今3万年至100万年前的岩浆残留物,构成了亮丽的火山景看,本地的居民用火山石造成石门、石凳、石屋、石井等建筑和生活劳动用具,火山石已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植根在古村的肌体中。
(琼西北人民的日常用具:藤筐、提篮、木枕、木敲棒)
(琼西北临高人的烤乳猪:以皮脆、肉细、骨酥、味香闻名)
(琼东的闽粤传统民居)
琼东地域遭到闽粤文化的影响,次要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主,还有衍生的华侨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
(印尼华侨舞)
(石狗崇奉:海南的良多处所在村口、巷口都立着石狗,狗被做为守护神、不祥物加以敬奉)
琼中南散布着黎族,黎族因栖身、服饰、纹身的差别有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五大方言。
(哈方言妇女服饰)
(杞方言妇女服饰)
(润方言妇女服饰)
(赛方言妇女服饰)
(美孚方言妇女服饰)
黎族依山(五指山)傍水而居,以稻做为业,擅长歌舞,风气憨厚。
(黎族妇女收割场景)
(黎族青年打鱼场景)
(黎族民居)
(黎族的生活用具:涉水葫芦和独木铲)
(黎族龙被:史乘上喊“崖州被”,是黎族织锦中难度更大、手艺含量更高、文化档次最足的织锦工艺品,在民间为祭奠和丧葬所用,也是自西汉以来黎族向历代封建王朝进贡的珍品之一)
(黎族的占卜用具:黎族村寨的村口或大榕树下常可见到一间小石屋,屋中摆着一个象征地盘神的天然石头,没有香炉也没有神位;黎族人占卜时用一根绳子拴住一块圆石,悬于一根竹竿或筷子上,看石块摆动标的目的定吉凶)
海南的回族起初分离在全岛各地,后因为统一的宗教崇奉和生活风俗,逐步融为一体,现在次要集中在三亚凤凰镇的回新村和回辉村。虽然深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构成了区别于内地回族的差别风俗。
(回民室第:保留有伊斯兰风气,正门墙上镌刻着阿拉伯文的“安然”)
(伊斯兰教经卷)
(回民的新娘头饰)
海南另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是疍家人的文化,疍民即水上居民,他们长年累月漂浮在海上,以船为宅,以渔为业,构成了特殊的海洋文化。
(疍民的做息大都在船上,船面上还有纺织东西)
(短暂上岸也只是填补点物资)
在“北海”一文中提到过广西也有疍民,他们打鱼摘珠,地位低下,被制止在陆上栖身,曲到清朝时才得赦免,良多疍民便起头了陆地上的生活。
不管何种民族生活在那里,四面环海的天文前提都让岛民们参与、浸润于海洋文明,那里发了一艘南宋沉船“华光礁I号”,更是再现了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航海文明。
下面我们就从华光礁I号发掘的文物起头,感触感染一下南溟泛舸的风摘。
【南溟泛舸】
南海船船往来的汗青可逃溯到秦汉期间,那时南海沿海居民就已经乘着独木船飞行海上穿越南海诸岛,起头了远洋通商和渔业消费。
汗青上,海南岛西部的北部湾渔民处置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煮海晒盐等消费活动,构成了特色明显的渔家生活写照;海南岛东部的远洋渔民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礁并予以定名,世代在此打鱼为生,是开发南海的重要见证。
(渔民织网)
(渔民晒盐)
帆影绰绰,航线回处,从原始先民的独木船到唐宋元明的远洋巨帆,一条起于东南沿海,灵通承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商业航线逐步构成,那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丝路最重要的航段,1996年在华光礁发现了沉船遗址,经判定是南宋中期的商业商船,从中发掘的丰富遗物再现了东方航线上茂盛的商业汗青。
(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中的华光礁)
(华光礁I号的发掘过程: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以陶瓷为主,数百年的海水浸泡和生物侵蚀,瓷器大部门被贝壳、海泥等包裹,为瓷器修复带来了难度)
(华光礁I号沉船复原模子:此为福船,即福建沿海建造的木帆船,与广东造的广船、浙江造的浙船邴成伟宋元期间三大海船;福船的特征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破浪而行,善走深海远洋;别的此船下部设有水密隔舱,一个舱进水不影响其他船舱,欧洲曲到十八世纪才起头有那种构造)
(部门已修复的文物)
从那些文物中印证了中国的造瓷业在宋代到达顶峰,拥有宽广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商业需求。华光礁I号沉船中以青白瓷居多,器型次要有碗、盘、瓶、粉盒、执壶、军持等,大部门来源于闽南德华、南安、晋江等民窑,有少量是景德镇白瓷。东南亚地域在陶瓷传进后,逐渐改动了“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的饮食风俗。
(南宋的青白釉划花卉纹菱口盘)
(元朝的青釉双耳小罐)
(西沙北礁出水的钱币)
(西沙群岛海域出土的石雕)
与海洋打交道,不管是近海渔业仍是远洋飞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经常与求助紧急为伴,所以海南岛的沿海居民大都有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在与大海的博弈中,开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崇奉和文化,好比内地过节会舞龙,海南岛上的居民过节舞的是鲤鱼灯:
海南岛上的潭门渔民自古就有拜公祭海的民俗,每年出海时,渔民们城市预备祭奠用品往兄弟庙中祈求安然,祭奠仪式喊做“108兄弟公”,舞鲤鱼灯是祭奠仪式的传统风俗,此外,“鲤鱼灯闹春”也是潭门渔民庆祝春节的热闹活动。
(文教村兄弟庙:兄弟庙是遍及南海的建筑,渔民出海往往会发作以命相搏才的求助紧急,兄弟庙是渔民的一种精神拜托,庙中供奉着“兄弟公”,渔民们祈求兄弟公能保佑安然,也在庙中祭奠未能回来的遇难兄弟)
(更路簿:潭门镇的渔民最早开发运营南海,《更路簿》是他们留下的贵重航路图)
“方外封疆”、“仙凡之间”和“南溟泛舸”为我们展现了海南的汗青风云、民族风情和海洋风摘,接下来将要赏识的是海南的手工艺品,此中包罗闻名的黄花梨和沉香。
琼工坊
原始热带雨林笼盖下的海南岛,佳木遍及,心灵手巧的海南人用木、椰、贝、竹等素材,或雕琢,或编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艺品,美轮美奂,心旷神怡。
在浩瀚佳木中,黄花梨得天独厚,木量坚韧,有温润、内敛、沉静的天性,加上色泽典雅,纹饰华美,气息沁人,被誉为“木中皇后”,成为了造造家具的首选木材。琼州人因地制宜,用于建造房屋、造造农牧东西和器皿等,构成了更具海南特色的琼做花梨。
(黄花梨标本)
(黄花梨家具:海南造造的黄花梨家具风气拙朴、持重,外型典雅,在古代遭到文人士医生和皇室贵族的喜爱)
(黄花梨牛轭)
除了黄花梨,海南的另一名特产是沉香。海南汗青上就以贸香闻名国表里,从宋朝起头,海南沉香通过各类路子源源不竭销往内地,苏轼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阐明其时海南居民多以沉香商业换区生活所需。汗青上,沉香也因“香品文雅,非常罕见”被做为贡品。
(沉香标本)
(明朝的掐丝珐琅花卉纹双耳三足香炉)
(明朝的铜鎏金寿星骑鹿大香薰)
再来看看其他的海南手工艺品:
(实武大帝神像木雕)
(甜甜美蜜贝雕)
(黎族乐器双管哔哒)
(椰雕:双仙供寿图盒)
结语
“请到天边海角来,那里四时春常在......”
“天边海角”的海南不行有碧绿的海和蔚蓝的天,从鉴实东渡到海上丝路,从花梨沉香到歌舞民族,从摘珠疍家到远航潭民,那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降生了超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