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以一域之力奠基山西之省名
山西省名,《辞源》阐明是“因在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若问:为什么太行山之东是首居河北,次而山东,又若何阐明?显然此说只不外是对现今山西省天文位置的归纳综合罢了。那么“山西”一词事实出自何代、何人之笔,何时成为山西省名,就成为世人存眷的课题。为了弄清“山西”一词的源与流,那里略加察看辨析。
战国秦汉前期——“山西”是范指吕梁山崤山函谷关以西地域
“山西”做为省级行政机构名称,有着漫长的天文概念演变过程。迄今所知史乘中最早呈现的是“山东”。司马迁在《史记》卷40《楚世家》中曰:“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收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回,齐独后。”
按:“从”,纵。“山东六国共攻秦”,是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战国期间,秦惠文王执政后,向赵、魏大举进攻。“赵肃侯二十二年(前334年)赵与秦战败,秦杀赵于河西,取我蔺(今柳林县西北)、离石。”①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今陕西甜泉县南)围我焦、曲沃,予秦西河之地”。“六年(前329年)秦取我汾阴(今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焦”;“七年(前328年)魏尽进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今山西隰县);“十三年(前322年)秦取我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平周(今山西交口县境);②赵武灵王十年,“秦取我西都及中阳。”(今柳林县境)
那时,秦国不只占据了魏国的西河和上郡地域,并且攻挺进黄河以东,原赵、魏国吕梁山之西的柳林、离石、中阳、交口、隰县、闻喜、万荣、河津等地也成为秦国的阵地。那不只震慑了魏、赵两国,并且对其他列国威胁很大。为了对于秦国的进攻,六国摘取了由魏国相公孙衍和燕昭王亲信苏秦倡导的“合寡弱以攻一强”的合纵攻秦战略,并于前318年和前288年,别离由楚怀王、苏秦挂帅,先后两次五国联军合纵攻秦,战于函谷关,因六国内部扯皮,且秦国占有吕梁山、崤山函谷关一线形胜之地,最末六国被秦国击败。③
由此可见,“山东六国”,就是指崤山函谷关和与崤山函谷关在统一条经线上的吕梁山以东之六国边境。包罗今山西汾河平原、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域。同时,秦国所占据的吕梁山、崤山函谷关以西地域,就统称为山西,关西或关中。从此,包罗今柳林、离石、中阳、交口、隰县等地域,以及函谷关以西的陕西、四川地域,素有山西,关西、关中之称。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曰:“楚汉之争时,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填抚山西,计算生齿,输送兵员、粮食赐与不竭,使苍生恋慕汉王,而愿为汉王出力。”
展开全文
按:太史公,司马迁。填,即镇。司马迁于此提出“山西”,其实是在《楚世家》所提“山东”的根底上,对“山东”、“山西”概念的进一步重申,仍然是范指吕梁山、崤山函谷关之西地域,即关中。
西汉末年——“山西”命名离石地域
因为吕梁山和崤山函谷关是秦、汉期间西京长安以东的天然屏障。秦王操纵之首尾十年兼并了六国而一统全国;汉王操纵之相持三年战败楚军而成立汉朝。到汉武帝时,仍把秦时所占吕梁山之西的离石、蔺、西都、中阳、平周地域那块战术要地视为山西、关中之重而高度重视、特殊区划。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在今柳林县西杨家坪置隰城县。
④元朔四年(前125年)析黄河以西上郡二十七县,与黄河以东、吕梁山之西所置的中阳、平周(交口)、蔺、离石、隰城、临水(临县)、土军(石楼)、西都、皋狼(方山)等九县⑤跨河而置西河郡。⑥因而,在东汉初班氏⑦所著《汉书》中,明白提出了山西(六郡)中“山西”(西河郡)的详细概念。
〈一〉、《汉书》卷28《天文志·第八下》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不变、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力量,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木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及车辚、四载、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二〉、《汉书》卷69《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中曰:班固“赞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时将军白起,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甜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林苏建、苏武,上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计其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不变、北地处势紧迫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大方,风流犹存耳。”
按:综合比照阐发以上两段史料,从中看出:
第一、西河、天水、陇西、不变、北地、上郡,那六个郡皆为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的名将多出之地。
第二,出将之六郡,均位于吕梁山之西(如西汉地图),故“山西出将”。秦时宰相李斯,河南上蔡西南人;汉时卫绾,代郡大陵人(今山西文水县);霍光,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赵绾,代郡人;肃何,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孔光,曲阜人(今山东);周亚夫,沛郡人(今江苏丰县);窦婴,清河看津人(今河北衡水东);灌婴,河南商丘人。等等,其余不计其数。大多名相都出自吕梁山之东,故“山东出相”。
第三、前称“逼近戎狄”,后言“紧迫羌胡”。阐明西汉末年至莽篡位,因“兵调度亦不合,而匈奴愈怒,并进北边,北边由是坏败”。⑧上郡地域和西河郡黄河以西二十七县已被羌胡沦亡。(如西汉末年地图)曲到《汉书》成书期间,“上郡徙衙;”
⑨故在《卷69》中列举郡名时,独缺上郡。
第四、西河郡黄河以西地域,因“往者王莽做逆”,已被沉溺堕落到“汉祚中缺,生民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书契已来未之或纪”的紊乱境地之后,
⑩被迫西河郡辖区缩减至黄河以东、吕梁山以西的隰城、离石、西都、蔺、中阳、临水、皋狼、平周、土军等九县。曲至“东汉初期,东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力量比力单薄”,“无法在战术上摘取积极反攻,”(《匈奴史》)招致“西河属都城尉治美稷⑾亦徙离石左国城。”
⑿那时再称西河郡,显然名实不符。因而班氏在《卷69》中列举郡名时,改称“西河郡”为“山西”。一语双关,既强调了山西是指吕梁山之西,又给地处吕梁山西麓的原“西河郡”所剩九县,取了一个契合天文特征的郡名——“山西”。
从此,西河郡别名“山西”,西河郡治离石天然也就享有其名。到东汉时,西河郡改置西河国,“山西”的范畴进一步缩小。西河国治离石⒀及辖境就独享“山西”之名了。
之后,在中国历代皇帝颁布《诏书》、文臣草拟《造书》、史官撰写史乘时,便以吕梁山为界而称山东山西。凡涉及到吕梁山之西离石一地的任官之事,就称离石为“山西”,并沿袭成俗。
《后汉书·五行志》曰:“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按:《中国军事常识词典》:“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发作后,冀州(今河北中南部)一带的农人纷繁起义响应。有‘黑山’‘黄龙’等称号,……转战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郡之间。不久各部结合为黑山军,寡达百万,以张燕为领袖。”故并州上党郡当属山东七州,
⒁上党,今长治市,亦为山东。《北齐书》卷22《传记第十四·卢文伟传》云:“文伟族人勇,字季礼,父璧,魏下邳太守。……尔墨(兆)灭后,乃赴晋阳,高祖署勇丞相主薄。属山西霜俭,运山东乡租输,皆令载实,违者定罪,令勇典其事。”按:《读史方舆纪要》卷42山西四:“赤洪山,州东北三十里。亦曰赤洪岭。高欢遣窦泰自晋阳袭墨兆于秀容,兆走,逃破之于赤洪岭,是也。亦曰赤洪冈,王象之曰:离石山,一名胡公山,又为赤洪岭,故离石水亦名赤洪水。”《北齐书》卷20传记第十二曰:“高祖从邺讨兆于晋阳,兆窘急,走赤洪岭,自缢而死。”高祖,即高欢;山东,吕梁山以东汾河平原。尔墨兆,汾州(离石)刺史。⒂山西,即离石。
《北齐书》卷11《传记第三·安德王高延宗传》曰:“延宗言:‘各人但在营莫动,以戎马付臣,臣能破之。’帝不纳。及至并州又闻周军已进雀鼠谷,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按:《周书》卷六《帝纪第六》曰:“建德五年冬十月癸亥,帝遣柱国、赵王招步骑一万自华谷攻齐汾州诸城”。“齐王宪率精骑二万守雀鼠谷。”雀鼠谷⒃,古西河国治离石辖境介休地。山西,即汾州,离石,。
《隋书》卷3《帝纪第三》记:大业四年癸丑,“诏曰: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今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近不赴急,加之并州移户,复在河南。”按:谅:并州总管,
⒄太原为山东。《隋书》卷3《帝纪第三》曰:大业七年二月“壬午,诏曰:“今往涿郡,巡抚民俗,其河北诸郡、山西、山东年九十以上者,版授太守,八十者授县令。”按:河北诸郡:即太行山以东地域;山东,即吕梁山以东地域。山西,即离石。
《旧唐书》卷1本纪第一曰:隋大业“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帅军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按:《隋书》卷4·帝纪第四曰:“大业十年十一月乙卯,离石(郡)胡人刘苗王(刘季实)举兵反,自称天子,以其弟六儿为永安王,寡至数万。将军潘长文讨之,不克不及克。”大业十一年蒲月“已酉,(隋炀帝)辛太原,避署汾阳宫。”适逢其事,命高祖,即李渊。往,往。山西,即离石郡。河东,即河东郡。龙门,河东郡辖县。黜陟讨捕,即处置讨伐叛贼刘季实和母端儿。
《旧唐书》·《传记第150下》·《黄巢传》曰:“赵求援于太原,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诸军,由蒲、陕济河,会关东诸侯,赴援陈州。”按:赵,陈州刺史。山西,即石州,今离石。
《宋大诏令集》卷220政事73·褒恤上《杨业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造》曰:“杨业,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按:山西,即石州,今离石。
宋实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由王钦若、杨亿、孙等十八人奉宋实宗之命纂辑的宋四大名书之一《册府元龟》卷622《忠节》曰:北魏末“裴延隽拜太常卿,时汾州山胡恃险寇窃,……。以隽兼尚书,为山西道行台节度,讨胡将军。”按:山西,即汾州,今离石。
那里需要阐明,《辽史》中对云、应、寰、朔亦有“山西四州”的称呼。但《金史》中却未见类似记载,阐明辽为暂时引用,故在此没必要细述。
南宋、金期间——山东命名为行政机构名称,“山西”仍指离石
南宋谢摘伯《密斋条记》曰:金“贞佑元年(1213年)十一月至二年正月,鞑靼残缺河东、河北、山东、山西,复一十七府,九十余州,镇县二十余处。”按:金时河东、河北、山东已经明朗,山西,当指离石。
《金史》卷25·志第六载:“山东东路(宋为京东东路,治益都。府二,益都府,济南府)山工具路(领府一,东平府)”按:从此,战国期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共享的“山东”之名,定位到地处六国中最东位置的齐国,正式成为行政机构名称。可见“山东”不是因在太行山以东而名。而是金改宋京东工具路,置山东工具路。
《金史》卷108胥鼎传曰:“自兵兴以来,河北溃散军兵、亡命人户,及山西、河东老幼,俱徙河南。”按:此时河东、山西并称,显然‘山西’是指离石。
元代——“山西”命名为行政机构名称
《元史》卷91百官志七曰:“宣慰司……凡六道:山东工具道,益都路置;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
《元史》卷58志第十·天文一:“中书省统山工具、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
『河东山西道宣尉使司』管辖:大同路,领司一、县五、州八。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冀宁路,领司一、县十、州十四;晋宁路,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领司一、县六、府一、州九。
按:“山工具、河北之地”中的山工具,是指山东、山西宣慰使司、肃政廉访司,而非太行山之工具。
河东山西道宣尉使司,治大同,做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临治其地;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治太原,做为御史台的派出机构,司山西道吏治监察。此时“山西道”而涵盖全省。
至此,“山西”之名,正式成为今山西省境的行政机构名称。可见,山西不是“因在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而是由离石的天文概念名称演变成今山西地域的行政机构名称。
明代——“山西省”做为“山西等处行中书省”的简称面世
《明史》卷41志第十七·天文二:“山西,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曲隶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太原路)三年(1370年)十二月置太原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1375年)十月改都卫为山西都批示使司。九年(1376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公布政使司。领府五,曲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为里四千四百有奇)东至实定,(与北曲界)北至大同,(外为边地)西南皆至河。(与陕西、河南界)”
按:从此,“山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山西省。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造,本来的一省至是改称为承公布政使司。但风俗沿袭,仍被称为省,连正式公函亦经常摘用。
清代,正式称为山西省(《嘉庆一统志》135山西统部)。在康熙初年,正式以督抚为一省之长。不断沿革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
综述:山西省名,是起源于本地,沿用于本省,是全国省份中较古老的省名。从公元前318年起至今已有2334年的文明汗青。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笼统天文概念名称:公元前318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计341年。其间,“山西”范指吕梁山、崤山以西地域;
详细天文概念名称:公元24年~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计1248年。其间,“山西”为离石地域的天文概念名称;
行政机构名称:公元1271年至今,计745年,为全省境的行政机构名称。此中:公元1271年~公元1369年,称山西道“两司”98年;从1369~1644(清顺治元年)称承公布政使司,即简称山西省275年;从1644至今,正式称山西省名382年。总之,从公元前318年至1644年曲唤山西省名行,履历了长达1962年的汗青演变过程。期间,离石全程享誉。所以,山西之名是出自《史记》,源于离石。
注:《史记》卷43赵世家第十三。《史记》卷44魏世家第十四。《正义》曰: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北之地,尽进秦也。
《春秋战国史话》《水经注》:离石“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
《汾州府志》卷1;《汾州府志》卷32。《汉书》卷28“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元和郡县图志》卷13载:“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
班氏,《汉书》的做者。父班彪(公元3~54年)、子,班固(公元32~92年)、女,班昭(公元~113年)
《汉书》卷94下匈奴传第64。《后汉书》卷4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40下·班彪传记第三十下。
《汉书》卷28:“美稷,属都城尉治。”
《晋书》卷101《载记》第一:“建武初,乌珠留若单于子右奥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进居西河美稷,今离石左国城即单于所徙庭也。”《读史方舆纪要》:“左国城在州东北二十里。”
《晋书·天文志》:“西河国,汉置。统县四,户六千三百。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清)戴震《戴东原籍》卷6载:“晋书天文志,西河国,领四县,首离石,固用后汉书例,县名先书郡所治,况(司马子政庙)碑文言其郡带山侧塞,宜为离石甚明。”(四部丛刊景经韵楼本。)
《金石萃编》卷14《阳令,曹全碑》做幽、冀、兖、豫、荆、扬六州和并州,即七州。
《汾州府志》卷7官职类:“尔墨兆,荣之子也。魏建明元年为汾州刺史。”
《汾州府志》卷3·山水上云:“雀鼠谷,在介休县西南二十里。”
杨谅(575年-605年),一名杨杰,字德章,小字益钱,隋文帝杨坚第五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封汉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废长子勇太子,立二子广,杨谅出任并州总管,镇并州,领地西起华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到黄河的五十二州。及高祖崩,炀帝广即位。征杨谅进朝。谅疑父死因不明,恐兄广又加害于身,而不回朝,炀帝即出兵于太原平谅,谅虽被灭,但炀帝还认为杨谅在并州太原背叛的流毒还未肃清。
编纂:薛秀斌
审核:郝树军
来源: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