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森散文丨侗家三月
侗家三月
文/李现森
我当兵的处所,是湘西腹地的一个温润而又偏僻的侗乡——通道侗族自治县。
到队伍时,恰是春热花开、山花烂漫的三月。群山手捧着万紫千红,身着葱郁的霓裳羽衣,荡漾着满心的碧波春绿,那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漫山遍野,似火如霞。
我是北方人,对大山其实不目生。但湘西的山,我第一眼看到她,就彻底地被征服了。那“吹面不冷杨柳风、沾衣不湿杏花雨”的适度美,那人杰地灵、风姿绰约的腰姿,幽深温馨、清爽斑斓得好像俏女人。我实不晓得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她赐与我的标致心境。我想,即使毕加索还活着,他也想象不出侗乡如斯的标致。
“高山连着高山啊,那是我们的屏障。我们神圣的祖母啊,你是那深山的阳光。坛里的白石多亮啊,表白你没有分开世人的身旁。坛外的古树多碧绿啊,你的福荫护着侗乡的四方……”队伍的驻地在一个喊更头的侗寨四周。
营房不远处,就是沿河而建的侗家吊脚楼。清晨,洗澡在春风里的侗寨,不时飘然升起那悠扬动听的《侗族远祖歌》,伴着音律圆润委婉的芦笙,一串长长的音符在侗寨上空久久回荡。
侗寨里的老石,是寨子里独一的汉人。至于哪年落户到此,咋落的户,我没有往问。因他常到队伍大院帮手,好比修个灯管换个灯胆修剪个花草什么的,久而久之,我们就和他稔熟,成了伴侣。
“夏历三月三,天上有蟠桃会,侗家有花炮节,热闹着呢。”关于侗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崇奉等,老石颇有研究,他常讲给我们听。之前,我对侗族“三月三”的节日一无所知,和老石接触得多了,才有了领会。
在河南老家,严厉地说,三月三并没有啥节日内涵。而在侗家,三月三是个传统的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汗青。
传说,古时侗家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时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成果误了农时,人们只好外出逃荒。为了吸收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侗家人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朋,并彼此提醒该忙农事。
展开全文
老石说,每逢那时,侗寨里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在寨中心的场地上,举行夺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欢歌狂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昌隆,并成了一种风俗。那有点类似于德国柏林文化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西红柿节,法国的“薰衣草节”“葡萄酒节”“马节”等。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此中,以对歌形式呈现的“女儿会”更具有特色。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起头预备。初二,侗家的姑娘们便相邀到河边捞鱼挠虾,与小伙子们在山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是女儿会的正日子。初四则是浩大的扮装舞会。初五,侗家人备上米酒,要为前来看看的临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迎仪式。
百闻不如一见。那年,传闻侗家人要在独岩山冈上举办“三月三”歌节,我们的心都痒了,很想一睹少数民族的节日盛会。
初三那天,在老石的相邀下,早早来到“独岩”,我们坐在被称为“风雨亭”的小亭子里,饮着糯香的米酒,嚼着糍粑,期待着侗家人的“女儿会”。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精心妆扮后的侗家姑娘们,便提上精致的竹篮到菜园摘来满篮葱蒜,来到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巷子上,羞怯地挥动篮子,静静地向山坡上张看,期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戴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好心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巷子。那时,小伙子们当寡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颂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则会招来围看者“嘘嘘”的嘲讽声。然后,少男少女们来到寨旁的山坡上对歌,以歌声陆续觅觅知音,不断唱到天亮。
“清甜甜的米酒,姊妹的饭,滋养着苗村夫,万万年的爱,风雨中的花桥,鼓楼明月,见证着侗家人,稳定的誓言。雷公山的飞歌,天上飘来,远古的浪漫传说到如今,月亮山的大歌,飘向云外,落在那心里是幸福花开……”听着那悦耳的歌,我们的心都醒了。
陪我们的还有老石的女儿,她是湘大结业的,专门处置侗文化研究。她说,侗家的“女儿会”类似于北方的相亲会。差别的是,不消报名,不消简历,不消红娘。少男少女尽可放胆到人海中约会往,与姑娘们对歌。也许是宿世人缘,一个不经意的对视,一个友善的招手,一个心醒的回眸,恋爱的种子就能在阳春三月里悄悄播下。
至于侗家的山歌,她告诉我们,古时候侗家人只会讲话,不会唱歌。山鸟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株歌树,寡仙摘果唱歌,热闹得很。山鸟经常偷听、学唱。山鸟回来也教人们唱,因为山鸟学得不全,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侗家的后生四也,提议上天摘歌种,得到了雄鹰、喜鹊和画眉的撑持,它们背着四也到了天上,历经含辛茹苦,末于将天堂的歌摘回了侗寨。从此,侗乡处处歌声飞扬。
虽然那是一个标致的传说,但千百年来,歌已成为那个民族的灵魂,是那个民族的精神拜托。“饭养身、歌养心”是侗乡时髦最广的谚语。
史乘上关于侗族音乐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侗族大歌”见于明代史册,迄今已逾五百年。
侗族民歌,无论形式仍是内容都极其丰富。侗族村寨之间,均有成套代表各寨寨名的、差别风气的男声女声多声部合唱,称之为男声或女声侗族大歌,在多声部民族合唱中独树一帜,较奥天时、欧洲、非洲的多声部民歌更胜一筹,可与闻名于世的俄罗斯民歌相媲美。因而,侗族大歌颇受国表里音乐专业人士注目,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沿的旋律”。
此外,《芦笙舞》也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跳舞。那一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激神灵赐赉和祭奠祖先的仪式性跳舞,气氛强烈热闹愉快,已成为由青年男女参与的《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跳舞。
我分开通道已二十余年,梦里仍不时闪现出侗乡的山、水和人。前些时,年逾六旬的老石打来德律风,说那些年通道的改变大着呢,邀我回往看看。
多情的侗寨,热闹的三月。是夜,色彩斑斓的侗寨再进梦来。木楼上,鼓楼坪,双双对对,倩影幢幢,笛声悠扬,歌声柔婉,久久萦回在梦中。
【做者简介】李现森(男),河南嵩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在队伍退役26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6次,颁发新闻做品100余万字,现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鼓吹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洛阳市做家协会理事。从炽热军营投身处所经济大潮,笔耕不行,出书新闻做品集《雪落有声》《人大办事人民的洛阳理论》、长篇陈述文学《前进,向前进》、散文集《我的村落,我的根》等,此中有14篇新闻做品获河南人大新闻奖,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