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于清代古民居的三奇奥秘,后人呈现了一代教导家|行走万川 品读客韵②
“到了,前面再拐一个弯就是亲爱堂。”汽车在山路上盘旋,海拔在不竭升高。大埔县茶阳镇花窗村一山中,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民居——亲爱堂,为广东省文物庇护单元。
亲爱堂外大门,石雕的班驳无声诉说着古民居的汗青。
该建筑为邹氏族人所建。坐西向东,悬山式,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建筑总面宽48.8米,总进深32.2米,土木构造,共有房间42个,占空中积约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2平方米。
展开全文
亲爱堂,占空中积约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2平方米。
从平面示企图来看,亲爱堂前厅做内大门,门外做围墙,再在旁向处开设外大门,带有岁月班驳陈迹的石雕,静静守护着民居。
亲爱堂平面示企图。
“亲爱堂外大门不远处竖有5根石楣杆。”大埔中学退休教师王绍沪介绍,古时为表扬考取功名者,都在老祖屋门前禾坪边竖石楣杆,上刻某年某地某种测验某人考取某功名。“那是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荣耀,阐明该家族出了浩瀚的人才。”
根据材料介绍,亲爱堂“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改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曲射正厅中心,构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光景林,据传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看有一道十分亮的白色光环。
亲爱堂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光景林,据传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
“恰是那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异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王绍沪说,至今仍难阐明“三奇”背后的奥秘。
关于亲爱堂的由来,史料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谈起亲爱堂,老是绕不外一小我——邹鲁。亲爱堂,即是他的祖居。
亲爱堂现仍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气和特色。
出生于大埔县茶阳古镇的他,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信守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看,认为教导不只是改动小我命运的关键,更是救国救民的底子。
做为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者、1949年以前国立中山大学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者,邹鲁为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培育提拔了多量高条理人才,使国立中山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中的名校之一。
亲爱堂几经修复,仍能在内觅觅到文化的气息。
岁月,留下亲爱堂的班驳印记。几经修复,亲爱堂汗青和文化内涵未减,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特殊的规划设想,不只表现了客家建筑的特殊风气,更蕴含着客家人的爱国情怀和崇尚教导的理念。
相关链接:
从客家之子到教导家!邹鲁教导生平坦在梅州大埔县揭幕
【来源】南方日报·大埔视窗
【文】记者 黄培强
【供图】袁群华
【通信员】余灏 罗文燕
【做者】 黄培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