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独一水上古村,值得安步整个冬天
在增城新塘镇东北部,有一个500多岁的古村子。
枝繁叶茂的荔枝林围绕村庄近百年,20多座明清期间的古建筑仍然维系着村子的炊火和情面。
那里是瓜岭村,广东省闻名侨乡,也是广州独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
瓜岭原名瓜洲。
宋代以前,瓜岭仍是一片河滩沙地。明代初,一位名喊黄爱闲的人路过那里,在河边的湿地搭棚定居,种瓜种果,耕田发家而成瓜洲。
五百多年来,黄姓人瓜瓞绵长,一代接一代,把萧条的河滩酿成农田,把瓜棚茅舍酿成村子。
现在,走在村里的麻石路上,抚摩着班驳沧桑的古墙,踏进青灰色的门楼,厚重的汗青立即传递到手掌心来。
展开全文
刚进村口,便能看见两座碉堡楼,它们像浩荡的守护神,屹立在村子中。
1930年,瓜岭的村民们集资,在河涌中间建起一座更高、最安稳、最奇异的碉堡楼,名为“宁远楼”,取平静致远之意。它是目前在广东省发现的独一建在水上的碉楼。
楼上四角各有一个倒挂的小堡,门前有一座铁吊桥,战乱期间,吊桥一收,碉楼便成孤岛,坚不成摧,守护着瓜岭村民。
在村西头的马路边,还有一座与宁远楼外形不异的碉楼——“棠荫楼”,取其庇护乡梓、荫泽村民之意。
两座碉楼远相唤应,忠实地庇护着村民近百年。
瓜岭村最宽阔的一条街道喊旧街,旁边是一排朝东而立的祠堂。
在瓜岭村中,共有9间明清祠堂,那里是瓜岭村人维系乡情与讨论村事的处所。祠堂顶上还能看见砖雕、灰塑的工艺,即便已过多年,那些图案仍然清晰可见。
祠堂背后,11条狭隘的麻石巷纵横交织,构成了200多间房屋的居民区,既有传统镬耳房,也有精致小别墅。
祠堂不远处即是河涌,河边船厂躲着奥秘——那里竟然停泊着龙船。
瓜岭村是建于水边的龙船之乡,至今仍然连结着"扒龙船"的风俗和习惯。
每年夏历蒲月初一是瓜岭村龙船佳节。那天,祠堂里飘出腊肉丁、虾米的香气,全村男女老小相聚在一路,食龙船饭,看划龙船。
沿着河岸的荔枝林一路向北,是瓜岭村古船埠的遗迹。
古船埠的大门楼,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茶桶耳和楼阁一体的构造建筑。门楼口上,还依稀可见刻有“翠耸波澄”的横额。
大门楼座落在村东北角的河流边,几百年来村民淌水而过,是出进瓜岭村的必经之地。
现在,广园高速公路从瓜岭村南边穿过,“瓜岭古村”的路牌也更新在高速路口——曾经封锁的水上古村,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东方日出照瓜洲,碧水环村汇海流。历代耕作乘古渡,沧桑繁衍记回眸。
那是瓜岭村人的汗青写照和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政策席卷新塘。新塘人似乎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密码,纷繁投身牛仔财产。
瓜岭村也不破例,位于村口的服拆厂,曾是村民收进的次要经济来源。
但跟着时代的开展,牛仔财产逐步式微,过往忙碌的村庄也渐渐平静下来。
2018年就在新塘办牛仔厂,现在转型为传统非遗的企业“章镇文化”,其开创人钟小英率领家人来到瓜岭村。
随之而来的,还有布艺、织布、刺绣、缝纫、扎染等中国传统手艺。(更多阅读:广州牛仔裤变形记,缝纫机上多了一波动物色)
那个百年古村,正在静静改变——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身手在瓜岭村交汇,进而化做玩偶、耳环、衣服、包包,一张张布疋,在瓜岭村交错出传统和新潮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村民在非遗活化的针线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标的目的。
瓜岭村的居民在家里做手艺。
村里的绣娘还与“章镇文化”签约协做牛仔布艺手锤,村民们不只“重操旧业”,还能在家里边带娃边工做。
以至村里的残疾人也加进到牛仔布艺步队中,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果实。
情况庇护、传统文化、非遗公益,“章镇文化”成为了那座古村的新手刺。
现在的瓜岭村,碉楼、祠堂群、书院、民居,传统文化气息深挚。
荔枝处处,硕果累累,绿意盎然,村里平静平和的气氛,吸引了许多非遗巨匠、文创工做室在那里扎根。
走进一个村庄,就会打开一页汗青;踩着一块石板,便能触动一个时代。
瓜岭村固然只要八百多人,但华侨却超越三千人。
传统明清建筑特色的祠堂、古街古巷,并世无双的水上碉楼、还有增城县第一间初级民办学校——瓜洲小学……那一切,都与华侨有关。
今天,他们的故事还在陆续。
本年10月,片子《想见你》在瓜岭村正式开机。
那是第一部以增城为全布景拍摄的院线片子,讲述了马来西亚华裔母女,回到广州瓜岭村求医,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美妙的故事。
11月,瓜岭古村侨乡文史材料公益展览在古祠堂开幕。
华侨护照、栖身证、侨民注销证、侨汇票、手札、奖章等一多量贵重的华侨史料初次展出,民国期间瓜岭抗敌斗争宣言传单、瓜洲小学的校刊、校史材料都见证着瓜岭村风云的汗青。
瓜洲小学原址、宁远楼、棠荫楼、祠堂、书斋……瓜岭村的每一处建筑,都留下了华侨的印记。
那些建筑、物品背后的华侨故事,所蕴含的“爱国、爱乡、爱家人”的瓜岭村华侨精神,仍然熠熠生辉。
敢为人先的广州人,总有一股“闯世界”与“不平输”的气概气派,在未知的旅途中踏出第一步,勇于在顺境中前行。
而那些潇洒与固执,把“乡愁”都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座水上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