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粹“四大导师”:学贯中西,威名赫赫,仅一人善末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巨匠之谓也。”而清华大学之所以堪当国内顶级学府,恰是因为有顶级巨匠的加持,此中学问更大、名看更高的,无疑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国粹“四大导师”。
那么,清华国粹“四大导师”都是谁?他们别离有何成就?最初的结局又若何呢?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私塾,起初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次要教授英文和欧美相关常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涉猎反而少之又少。
展开全文
1924年,清华学校决定“改办大学”,变革第一步就是效仿北大,加强国粹教学与研究,以传布民族文化香火为己任。
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力推下 ,清华国粹研究院筹备处成立,礼聘哈佛回来的吴宓主持筹备事宜。
曹校长听取了胡适的定见,“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根据进校挨次,“四大导师”依次是:
第一位,国粹巨匠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看堂,浙江海宁人。他是继苏轼之后,中国又一位旷世全才,在教导、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范畴均有极进修诣,吴宓评判他“古史及文字考证之学冠绝一世”,郭沫若尊奉他为“新史学的开山”,就连鲜少夸人的鲁迅都说:“要谈国粹,王国维才算一个研究国粹的人物。”后人更有“不看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巨匠之大,高山之高”的至高赞誉。
可惜的是,后世对王国维的领会往往只局限于他的《人世词话》以及“人生三境域”理论。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因“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常年50岁。
第二位,文坛指导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人。他是公车上书的策动者、戊戌变法的指导、晚清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思惟家、政治家、教导家、史学家、文学家。毛泽东称其为“其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郭沫若说其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惟或文字的洗礼的”,黄遵宪更是推崇道:“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梁启超其时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绝对的文坛泰斗、精神指导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病院撒手尘寰,常年56岁。据说,梁启超是死于一场医疗变乱,因为医生和护士的忽略,误将他安康的右肾切除,招致病情急剧恶化而往世。但为了西医在中国的开展,梁启超临末还在死力为病院分说,登报颁发声明称:“我盼看社会上,别要借我那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朝上进步之障碍”。
第三位,民国鬼才赵元任。
赵元任,字宣仲,又字宜重,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天津。他年少成名,宏儒硕学,26岁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熟知7门外语,能说33种差别方言,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后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闻名语言学家王力、墨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与此同时,他仍是数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学家以及“中国科学社”的开创人。
1973年5月13日,赵元任回国投亲,周总理在人民大礼堂慎重接见,回忆起昔时在南开大学时,他本来诡计往清华跟随赵元任学语言,却正好赶上赵元任往给罗素当翻译了,未能如愿,深表遗憾。赵元任听后摆手道:“好在你没来,否则中国可就少了一个好总理!”
1982年2月24日,赵元任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享年90岁,是“四大导师”中独一长命善末的。
第四位,“传授的传授”陈寅恪。
陈寅恪,字龟年,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汗青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路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汗青上四大愚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各人”。
陈寅恪是实正的“无冕之王”,吴宓说:“合中西新旧各类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罢了。”梁启超以至自谦道:“我梁某算是著做等身了,但总共著做加在一路也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的博学,无人不平,所以他的课堂上 不单学生云集,就连 墨自清、冯友兰、吴宓等清北传授也常来“蹭课”,正因为如斯,陈寅恪也被誉为“中华活字典”、“传授的传授”。
1949年,陈寅恪抉择留在大陆,文革期间遭到残暴熬煎 ,手稿册本全数被毁,晚年双目失明,1969年,陈寅恪惨死于广州,常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