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misa2 04-21 5次浏览 0条评论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安徒生

“《卖火柴的女儿》是我有一次出国游览,路上在格拉司丁堡停留了几天的时候写的”,回忆起那次兴之所至的创做履历,安徒生说道,“其时我接到福林克君一封信,要我照着他信内附来的三张画片之一,替他的历书里做一篇故事。我所挑的一张是一个女孩子拿着许多火柴的画片” (安徒生著、张友松译《安徒生童话的来源和系统——他本身的记载》,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9号,1925年)。他绝不会猜想到,那篇在行色匆遽中灵光乍现、挥笔立就,与一般童话判然有此外小故事,时隔约半个世纪之后,竟然会在远远的中国大受推崇,相继呈现过数十种译本,并被选进各类教材和读本,由此还衍生出很多形式各别的文艺做品,吸引多量学者从差别角度探觅其魅力之所在;而与此同时,遭到中西文化差别、社会情况迁变、意识形态递嬗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其创做大旨又无故招致诸多或有意或无意的漠视、误读甚至呵斥、责备。

一、首译的问世与流行

早年以文言翻译过《皇帝之新衣》 (收进《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1921年)的周做人,曾经慨叹那类做品“也还值得译成白话,教他出格通行。可惜我没有那一大段时间” (《域外小说集序》)。不外他仍是抽出时间改用白话翻译了一篇《卖火柴的女儿》 (载《新青年》第6卷第12号,1919年),并在昔时风行一时。西谛(郑振铎)在《安徒生的做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册本》 (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8号,1925年)中对此赐与过十分高的评判,认为先前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安徒生的做品并没有引起中国读者的足够重视,“到了‘五四’之后,我们的思惟,经了大改变,《新青年》成了青年的批示者,于是周先生译登在《新青年》上的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才为各人所非常重视”,随后以此为契机,“安徒生便为我们所熟悉,所重视,安徒生的做品也陆续的有人译了”。从中不难窥知周译《卖火柴的女儿》在安徒生童话汉译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展开全文

周做人译《卖火柴的女儿》

周做人此前在《人的文学》 (载《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中就已经鼎力倡导创做时应该“用那人道主义为本,关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笔录研究”,出格指出,“因为人类的运命是统一的,所以我要顾忌我的运命,便同时须顾忌人类配合的运命”,而在此过程中绝不克不及妄自尊大,“还须绍介译述外国的著做,扩展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稍后在《布衣文学》 (载1919年1月19日《每周评论》,签名“仲密”)里,他再次强调文学“只应记载世间通俗男女的悲欢成败”,只要如许才气最末“将布衣的生活进步,得到恰当的一个地位”,为此他也期看有志者“能翻译或造做出几种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做品”。动手翻译那篇《卖火柴的女儿》,毋庸赘言恰是在身体力行本身的那些主张。当看到小女孩在“冷冷阴暗”的雪夜中“光着头,赤着脚”,“冻饿得索索的抖着,向前驰驱”,但在幻觉中又不断神驰歆羡着“温热的炉火,好的烧鹅,标致的圣诞树”,祈求生前心疼本身的“沉寂光亮,驯良心爱”的祖母可以带着本身一同分开,而最末“坐在拐角,靠着墙,两颊绯红,口边带着笑脸——在旧岁暮夜冻死了”,相信每一位仁慈的通俗读者城市为之黯然神伤,一掬同情之泪。周做人在译文最初另附识语,除了根据安徒生的小我自述介绍那篇做品的创做原委,还可惜昔时他运思落笔时所依凭的画片没能留存下来,“但他集内丹麦人Pedersen的插画,有两张小图插在那故事里,也十分得神”;又特殊留意到“他写那女儿的幻觉,正与俄国布衣诗人Nekrassov的《赤鼻霜》诗里,写农妇在林中冻死时所见过往的情景类似。能够同称近世文学中描写冻死的名篇”。足见他抉择那篇童话故事来翻译,事先颠末一番详尽的蒐乞降考量,绝非轻率下笔之举。

周译本在尔后的传播过程中有一段很随便被今人漠视,在现代汉语史上却相当耐人觅味的小曲折。汉语顶用做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本来只要“他”“其”“伊”“彼”等,其实不能据此间接区分男女性此外差别。鼎力倡导男女平等的周做报酬此曾与友人刘半农往还参议,在翻译瑞典做家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变革》 (载《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时,他在译者题记中就议及此事,“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然而那个凭空生造的“她”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颠末再三推敲,周做人决定仿效日语中“彼女”的造词法,“姑且用诬捏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最后颁发译做《卖火柴的女儿》时,他也沿用了那一办法,故事中但凡用来指称小女孩的处所,一概利用“他”字后附加小字“女”的体例以示区别。对周做人如许别出机杼的斗胆立异,很快有人提出反对和量疑。胡适在翻译莫泊桑的小说《弑父之儿》 (连载于1919年1月26日、2月2日《每周评论》,签名“适”)时,于文末附注内明白提出,“我不附和用‘他’字下注‘女’字的办法,故本篇未曾用那法子”。钱玄同更是直抒己见地褒贬那一权宜之计“有些‘不词’”,“仍是读‘他’一个字的音呢,仍是读‘他女’两个字的音呢?”周做人在回应时也坦承,“非但有些不词,现实上背了用代名词的本意了” (钱、周两人所言俱见《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载《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尔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卷进了那场论争,有人觉得男女无妨统用“他”字,另有人主张妥帖利用“她”字,还有人定见改以“伊”字来指称女性。在最后的两三年间,“又根本以主张‘伊’字的人略占优势”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创造与认同研究》第四章《“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竞逐》,福建教导出书社,2009年)。周译《卖火柴的女儿》登载之后不久便遭到许多存眷,先后被《时事新报》 (1919年3月21日)和《广益杂志》 (第30期,1922年)转载过,只是前者将原译文中的“他女”同一修改成“他”,后者又将其全数替代为“伊”。另有一篇译者签名为“悟生”的《卖火柴的女儿》 (载1922年11月22日《国风日报》副刊《学汇》第41期),其实不外是掩人耳目,完全将周译本攘为己有,但全篇又都以“她”来指称小女孩,却是颇有些先见之明。至于周做人本身,对那篇译做无疑也十分称心,相继将其收进《点滴》 (北京大学出书部,1920年)和《空大鼓》(开通书店,1928年)那两部小我译文集,却又若无其事地将原先利用的“他女”字都改成了“伊”字。那两本书也收进了斯特林堡的那篇《变革》,周做人对译文也做了同样的处置,并径曲删往了开篇那段讨论女性代词用法的题记,显然已经决然舍弃了原先的主张。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1923年发布施行了由叶圣陶负责草拟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 (收进全国教导结合会新学造课程原则草拟委员会编《新学造课程原则纲要》,商务印书馆,1925年),附录的《略读书目举例》另由胡适拟定,此中就列有周做人辑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点滴》。书中收录的那篇《卖火柴的女儿》,因为小仆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也就瓜熟蒂落地成为尔后各类教材编辑者喜爱的对象。就在那一年6月,由顾颉刚、范祥善、叶圣陶编纂,胡适、王云五、墨经农校订的《新学造国语教科书》第二册 (商务印书馆,1923年)率先选录了那篇童话。尔后约二十年间,陆续又有墨剑芒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国文》 (世界书局,1929年)、赵景深编《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 (北新书局,1930年)、周予同等编《新学造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 (商务印书馆,1932年)、姜亮夫等编《初级中学北新文选》 (北新书局,1932年)、石泉编《初中师范教科书初中国文》 (文化学社,1932年)、罗根泽等编《初中国文选本》 (立达书局,1933年)、贾英编《少年文选》 (乐华图书公司,1936年)、胡杰编《做文法讲话》 (艺文书店,1943年)等二三十种教材和读本,不约而同都将其做为范文。早年从学于周做人的陈介白在选录该篇之余,更是特意邀请周氏为其所编《初中国文教本》(贝满女子中学校,1936年)题写书名以做兜揽。

为了批示学生们更好天文解那篇童话,那些教材和读本的编选者们也会做一些需要的填补阐明。傅东华和陈看道在协做编选《根本教科书初级中学用国文》 (商务印书馆,1932年)时,责备通俗教本中“有些处所文字浅易却于领会上不能不有一番详尽讲解的,每多缺漏无注”,认为“倘不详为讲解,学生便不克不及获得详细的看念” (见该书《编纂大意》)。童话中提到小女孩妄想着“坐在一株标致的圣诞树节树下”,两位编者就很周全地添加了一条详尽的正文:“基督教庆祝耶稣降生的节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喊做‘圣诞节’(Christmas Day),前一夜喊做‘圣诞前夕’(Christmas Eve),当夜喊做‘圣诞夜’(Christmas Night)。当圣诞节,凡在信基督教的处所,家家户户都设一株长青树,上面挂着赐给儿童的恩物,以及小灯笼,备圣诞前夕及圣诞夜点蜡烛,那就喊做‘圣诞节树’(Christmas tree)。”有些编选者根据教学的需求,还会对周氏译文做一些调整或加工,虽然现实效果或许未必抱负。伪教导总署编审会所编《高小国语教科书》(新民印书馆,1941年)“专供小学高级国语科两学年教学之用”,考虑到学生水平尚浅且教学课时有限,在选录篇章时“有节选的,也有增删的” (见该书《编辑大意》)。也许是想更切近中国儿童的日常生活,课文中竟然荒唐地把小女孩在陌头闻到的“烧鹅的香味”改成了“烧肉的香味”。随后又擅做主张,将小女孩四次划亮火柴后所目击的各类幻景悉数刊落,只保留了次日清晨她在陌头冻毙的结局。如许买椟还珠式的鼎力大举删改显然不敷为训,独一的益处可能就是制止了原做里小女孩妄想中的“烧鹅”与课本编辑者窜改后的“烧肉”之间发作前后纷歧致的矛盾吧。

二、从转译到曲译

周做人的译本固然大受欢送,倒也并不是桂林一枝。紧随其后就有钵庵翻译的“欧美短篇”《卖火柴之小女》 (载《微言》第5期,1921年;又连载于1924年9月28日、29日《破晓报》)。译者在篇末跋语中说,“原著人之名氏待考,其笔态盘旋,文心盘曲,助余良非浅鲜”。看来其翻译初志与林纾所说的外国小说“大类吾古文家言”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载林纾、魏易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卷首,商务印书馆,1905年)并没有二致,次要是为了夸耀自家结撰文章的身手,对安徒生其人其做则不甚了了,也底子无意再续做查考。因为转以文言传述,为使文辞雅驯而颇操心力,可惜有时过犹不及,反倒失之陈旧。开篇叙及“时方隆冬雪后,气候严冷,街市已衔暮景,兼为岁除之夕。有一小女,踯躅道旁,科头赤足,外形至堪同情”,所用的“衔暮景”语本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草屋》中“复有楼台衔暮景”之句,而“科头赤足”又源出《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略》里的“科头徒跣”。说到小女孩“再擦一根燃之,彼身竟坐于万年枝下”,译者还不能不随文添加注解,交代那里是指“耶稣圣诞木,借译曰万年枝”。如许的译文对一般读者出格是儿童而言,无疑就显得迂曲生涩,与周氏译文所要尽量闪现的平易如话的风气迥然差别。周做人曾责备利用文言来翻译安徒生童话,无异于“把小儿的言语,变了各人的古文,Andersen的特色,就‘不幸’因而完全扼杀” (《随感录(二四)》,载《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年)。将那段评语移用过来,恐怕也不算是隐恶扬善了。

跟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推进,尔后不竭涌现出多量白话译本。为了消弭通俗读者的疏离感,译者们往往会对个别细节做一些本土化的革新。好比周做人的译文只是模糊其辞地说小女孩全日驰驱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到了天水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儿》 (载1933年10月5日《校风》第82期)里就成了“她不克不及有一个铜子儿”,黎宗原译《一个卖火柴的少女》 (载《苍中校刊》1934年第2期)则说她“身上仍是没有一个铜元”,赵家舜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广东儿童》第5卷第2期,1943年)又称“也没有人给她一个铜板”。颠末如许的转换,就比力随便令读者产生设身处地的代进感。即使照着西文曲译,有些译者也会推己及人地替读者着想。陆士豪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新民》第1卷第5期,1931年)在此处做“她还没有卖往一个辨士的火柴”,当即随文指出,“辨士”是“英国铜币,值十二分之一先令”。熊大桐译《卖火柴的小女孩》(载《建国月刊》第1卷第2期,1947年)在那里做“也没有人给她一个辨士”,也进一步阐明道,“辨士Pence为英国之币名,相当于我国的‘分’”。借助那些提醒,即便是初度接触西方做品的读者,可能也不至于产生太多的隔膜感。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陆士豪译《卖火柴的女孩》

不外通看早期的各类白话译本,整体量量仍然良莠不齐,其实不尽如人意。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错谬疏漏,欠缺不断改进的琢磨揣摩。例如周做人的译文在开篇时说小女孩“光着头”,原来就已经随便繁殖歧义,而到了陆士豪的译本中,竟然称小女孩是“秃顶的”,可是后文明明又提到“雪花飞到她卷在颈项边的麻色头发上”,浑然不觉论述时的上下矛盾。张家凤译《卖火柴的小女儿》 (收进《安徒生童话全集》,启明书局,1940年)讲到小男孩拿走小女孩丧失的一只鞋子,“他说那能够当做玩偶的摇篮用的”,底子没有认实揣度,四处游荡的穷苦儿童哪会有什么玩偶?靖宇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连载于1934年12月8日、15日《津中周刊》第112、113号)则莫明其妙地把那个小男孩酿成了“一群小孩子”,还嚷嚷着“当他们未来本身有了小孩时,足够做摇篮用的啊”,不晓得到时候那一只鞋子事实该若何分配?蒋世焘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载《磐石杂志》第1卷第1期,1932年)提到逝往的老祖母在小女孩的幻觉中突然现身,“清晰而光润,似乎一个鬼”;与之类似的还有佩纶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章江潮》第2卷第1期,1937年),说老祖母呈现时“光耀像个妖精”,都没有根据特殊的语境抉择贴切的词汇,显得非分特别高耸诡异,令人啼笑皆非。非龙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1942年6月15日《公教白话报》),更是无中生有地说小女孩弄丢了鞋子后饥冷难耐,“迫得她憻慄不稳,不能不倒在地上爬行”,以致跋前疐后,与下文所说“她不再往前走了”,“两只已经失了觉得的小腿一蹲”,“靠着屋墙坐在雪泥的地上了”如此自相矛盾。

有些译本则随意删减原做内容,不经意间扼杀了做者在此中蕴含的巧思和深意。如龙一铭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小仆人》第4卷第22、23期合刊,1940年)只说小女孩过马路时“鞋都失掉了,一只也找不到”,省略了路过的小男孩随手牵羊拿走此中一只鞋子的小插曲。可能是嫌其旁逸斜出而无关宏旨,可惜原著活泼生动的意趣却由此减损了许多。《儿童世界》编者所译《卖火柴的女孩》 (载《儿童世界》第23卷第1期,1929年),在结尾处提到“她生硬冰凉地坐着,怀中躲着几束火柴,此中一束已经烧过了”便戛然而行,全然掉臂做者最初还一本正经提到,旁看者其实不晓得小女孩昨晚见过各类美景,并且已经跟从祖母升进天堂往享受新年的欢乐。范泉译《卖火柴的女儿》 (收进《安徒生童话集》,永祥印书馆,1949年)在讲到小女孩向幻觉中的圣诞树“快乐得伸出了两只手”时,间接把原做里圣诞树上的烛光化做星星,此中一颗从天上划落,于是女孩慨叹又有人将要死往等大段内容全数删往。他在编译安徒生童话时说,“为了要切合国内的小读者,曾将原著略加增删”,此中就包罗“《卖火柴的女儿》等篇里的鬼神的部门”。他还相当自信地声称,“那在小读者看来,必然是更会随便承受,并且是不致产生不良的效果吧” (见该书《附记》)。那或许邪道出了良多译者在删改原做时的心声,然而如斯越俎代办,恐怕反而损害、曲解了安徒生的本意,无形中会对读者产生很多误导。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范泉译《安徒生童话集》

稍事比力早期的差别译本,还会发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忍俊不由的问题。以小女孩第二次划亮火柴时面前所闪现的幻象为例,列位译者就莫衷一是,周做人的译文做“烧鹅肚里满拆着苹果干枣”,郭敏学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载《橄榄月刊》第12、13期合刊,1931年)做“一只烧鹅,用苹果和梅子喂养的”,蒋世焘译《卖火柴的小女孩》做“一个薰鹅,填着苹果和酸梅”,天水译《卖火柴的小女儿》做“一只熏鹅,李子和苹果做馅心,填在肚皮里”,非龙译《卖火柴的女孩》做“有一盘一盘的热烤鸭,一碟碟的鲜红苹果,和许多乌黑的梅子”,友译《小的卖火柴的女孩》 (载《向阳》1949年第5期)做“一个热火朝天的烤鹅,鹅肚内塞满了苹果,和干的梅子、葡萄干等”。小女孩看到的事实是烧鹅、薰鹅仍是烤鸭,名目纷繁的生果和干果到底是馅料、饲料仍是另行拆盘的食物,实在让目炫缭乱的读者有些无所适从。

各家译文之所以会呈现诸多弊端,除了遭到译者小我学识、素养、立场等影响(有些译者应该还只是在读的中学生),与他们其时都未能间接根据丹麦语本来而只能凭仗英语、日语等各类转译本也大有关系。以至曲到五十年代后,有些课本在替代译文时,也只是改由“人民教导出书社根据几种英译本翻译” (北京市教导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语文》第一册,北京出书社,1961年)。颠末数度辗转,天然难以准确闪现做品的原貌。鲁迅在《论重译》 (收进《花边文学》,联华书局,1936年)中早就讨论过重译——即根据其他语种译本停止转译——的话题,感慨“中国人所懂的外国文,恐怕是英文最多,日文次之,倘不重译,我们将只能看见许多英美和日本的文学做品”,以至“连极通行的安徒生的童话”,“也无从看见了”,所以对此其实不求全责怪。不外他对通晓丹麦语等小语种的译者仍然满怀等待,认为“待到未来各类名做有了间接译本,则重译本即是应该裁减的时候”。晚清民国之际安徒生的部门做品起头被逐步译为汉语,可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总算盼来熟知丹麦语的译者。四十年代持久旅居欧洲的叶君健在自学丹麦语之余起头重温安徒生童话,他发现“过往通过英文或法文所读的那些童话,很多与原做大相径庭”,于是跃跃欲试,“想把那些做品根据我本身的理解,间接从丹麦文译成中文” (《安徒生童话的翻译》,收进周靖编《东方赤子·各人丛书:叶君健卷》,华文出书社,1999年)。他参酌两种英文版和一种丹麦语版翻译了《安徒生童话选集:母亲的故事》 (黎明出书社,1954年),此中就收有新译的《卖火柴的女孩》。没过几年,他又完全按照最新版的丹麦语《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H. C. Andersen, Eventyr og Historier, Flensteds Forlag, Odense, Denmark, 1949)修订该书译文,将其做为“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改版排印 (新文艺出书社,1957年),那篇童话的落款也正式改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从此叶君健将绝大部门时间和精神都投进到安徒生做品的译介中,其译本通过各类差别形式印行流播。尔后固然还有林桦译《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中国少年儿童出书社,1995年)、任溶溶译《安徒生童话全集》 (上海译文出书社,1996年)、石琴娥译《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 (译林出书社,2005年)等各具特色的译本不竭问世,但论影响之深广,恐怕都难以看其项背。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叶君健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叶君健译《母亲的故事》(新文艺出书社1957年》中收录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每逢重印或改版城市有差别水平的润饰改订,频频琢磨,诲人不倦,即便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如许内容相对简单的做品也不破例。好比故事开篇,他最后译做“气候冷得可怕。天鄙人雪,并且快要黑了。晚间——那年的最初的一个晚间——已经到来” (黎明出书社1954年版),用语略显负担挈沓,尔后便改易为“气候冷得可怕。正鄙人雪,暗中的夜幕起头垂下来了。那是那年的最初一夜——新年的前夜” (新文艺出书社1957年版)。讲到小女孩想要找个处所歇息半晌,他起初译做“她在两幢房子——有一幢更伸向街中心一点——所构成的一个墙角里面坐下来” (黎明出书社1954年版),语意稍嫌含混不清,就先后修改成“她在两座房子——有一座向着街心比另一座更伸出一点——所构成的一个墙角里坐下来” (新文艺出书社1957年版),“她在两座房子——一座比另一座更向街心凸出一点——所构成的一个墙角里坐下来” (收进《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书社,1978年),仍是不敷称心,又改为“那儿有两座房子,此中一座房子比另一座更向街心伸出一点,她便在那个墙角里坐下来” (收进《母亲的故事》,上海译文出书社,1986年)。前几次的译文可能是为了亦步亦趋地跟随原文的表述体例,难免有些诘屈生硬,改定以后适应了汉语本身的表达特征,就显得文从字顺多了。再如说起小女孩想要描述一下面前呈现的圣诞树,他起初译做“它比前次圣诞节时她透过玻璃门所看到一个富有商人家里的那株还要大,还要美” (黎明出书社1954年版),庇护了三十年之久,最末仍是修改为“前次圣诞节时,她透过玻璃门,看到一个富有商人家里的一株圣诞树;可是如今那一株比那一株还要大,还要美” (上海译文出书社1986年版)。想必是为了更切近儿童的语言习惯,才特意把趁热打铁的长句拆分红几个简洁明快的短句。透过那些细枝小节,足见他看待译事满怀敬畏之心,没有丝毫轻慢懒惰。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上海译文出书社1986年)

旅欧期间叶君健屡次前去丹麦小住,对北欧的风俗民情多有切身体验,在翻译时也藉此给一些情节添加言简意赅的注解。当小女孩闻到“街上飘着一股烤鹅肉的香味”,他在译注中就填补说,“烤鹅肉是丹麦圣诞节和元旦晚餐中的一个主菜”;小女孩看到流星划过天际,感伤道“如今又有一个什么人死往了”,译注里又提醒道,“北欧人的迷信:世界上有一小我,天上便有一颗星。一颗星的陨落象征一小我的灭亡” (据新文艺出书社1957年版,其后各版又略有修改)。虽然那些讲解点到即行而未遑展开,却显示了文中看似通俗无奇的零碎实则也暗含玄机,并非无关紧要的赘言闲笔,对读者深进体味做者的匠心独运、领略做品的丰富意蕴都颇有裨益。

从周做人到叶君健的几代译者,在翻译那篇童话时历经了从转译到曲译的演变。就故工作节的传达而言,毫无疑问是后出转精,越来越臻于准确顺畅。不外认真比勘玩索之后,恐怕仍有些许未能尽惬人意的处所,最显著的一处就是关于那个故事发作的详细时间。周做人的译文在开篇时说那是“一年最末的一晚”,随后又提到“今日恰是除夜了”。尔后陈陈相因,几乎所有的译者都摘纳了类似的译法。就连叶君健也率由旧章,忽而说“那是那年最初的一夜——新年的前夜”,忽而又说“那是元旦” (上海译文出书社1986年版)。后续林桦、任溶溶、石琴娥等各家译本,也都无一破例。各人都没有留意到,因为中西古今的历法存在底子差别,中国人所熟悉的“除夜”或“元旦”现实上和西方人所理解的“那年最初的一夜”完全差别。近代以来西潮东渐,在国人对西方历法还较为目生的情状下,为了消弭阅读时的隔阂而摘取回化式的译法当然情有可原,但却漠视了如斯一来,很随便让读者构成先辈为主的误会,以致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许是意识到了那一点,非非译《卖火柴的小女孩》 (连载于1943年9月8日、9日、10日《崇明新报》)在开篇说那是“旧历年尾的最初一个晚上”,接着又说“那恰是元旦之晚”;陈敬容在翻译《卖火柴的女孩》 (收进《池沼王的女儿》,骆驼书店,1948年)时,也自始至末只说那一天是“大元旦”。然而如许处置同样漠视了中西节日风俗的差别,照旧不克不及弥缝叙事环节中的阙漏脱节,招致无法与下文所述小女孩妄想着坐在圣诞树劣等情节彼此跟尾唤应。只要少少数译者提到“那是圣西尔维斯特的晚上” (蒋世焘译文。按:“圣西尔维斯特”即古罗马主教Saint Sylvester的音译,其瞻礼日为12月31日),或“是日是圣诞节” (佩纶译文。按:欧洲的圣诞节节期即Christmastide从圣诞节前夕起头,不断要继续到新年元旦),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人眼中,童话翻译只是不足齿数的薄技微能,然而想要到达“信、达、雅”的境域,实是谈何随便。

三、从译做到创做

因为持久以来被大量教材、读本选做范文,使那篇童话成为数代人承受感情教导、文学熏陶甚至思惟启蒙的必读之做。孩提时代烙下的深入印象,经由时间的积淀和世事的磨砺,得以不竭地滋长蔓衍。小女孩紧紧攥住的火柴固然只能发出微弱的亮光,却在日后点燃了许多人的诗思文心,最末衍生出各类取资于此而形式各别的文艺创做。

何其芳追想过少年时代分开私塾,转而在私塾承受新式教导的履历。令他一生难忘的是一位认实负责的英文教师,“介绍一本英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做我们的课外读物”,虽然他并没能通读全书,“但是,此中的《小女人鱼》、《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女儿》却给了我很深的影响”。提到的虽然是英译本安徒生童话,但想来他对汉译本也绝不会目生。那些诱人的童话为他闪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们引导我更走进了文学。固然那不是用分行的形式写的,它们却是实正的诗” (《写诗的颠末》,收进《关于写诗和读诗》,做家出书社,1956年)。令他声名鹊起的第一部散文集《画梦录》 (文化生活出书社,1936年),又何尝不是借用散文的形式来传达低徊怅惘的诗意呢?恰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我别的雕琢出一些短短的散文,我觉得那种不分行的抒写更适宜表达我的郁结与颓废” (《梦中道路》,收进《锐意集》,文化生活出书社,1939年)。《画梦录》里有一篇《魔术草》,谈到本身从少小起就沉浸在“妄想的六合”之中,“许久来我哀痛得很神异,似乎踌躇在本身的门外,像失掉了乐园的人,有时实愿往当一个卖火柴的孩子,在冷夜里,在墙外,齐截小朵金色的火花像翻开一扇窗子,也答应以窥见幸福的眩耀吧”。小女孩在失看无助时照旧无比热诚地祈盼着奇观的发作,那一幕势必深深感动过从小就深陷孤单孤单的何其芳,因而才信手拈来,将童话中最别致的那一霎时剪裁进本身的做品。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何其芳《魔术草》(收进《画梦录》)

到了晚年何其芳仍然壮心不已,谋划创做一部汹涌澎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为此还拟定过详尽的写做提纲。只可惜数十年来屡见不鲜的政治运动,早就令昔日灵动的想象力和丰沛的创造力消磨殆尽,从他留存下来的部门未完稿 (收进《何其芳选集》,四川人民出书社,1979年)来看,许多内容几乎沦为政治理念的程式化演绎。不外以他本报酬原型塑造的仆人公董千里,仍是值得稍稍留意的。小说里提到他在读中学时买来英译本《安徒生童话集》,虽然只读了此中的三篇,“然而他就沉浸到那些故事里了。《卖火柴的女儿》,阿谁穷困的光脚的小女孩,鄙人着雪的冷得可怕的新年前夜,在富有人家的欢度元旦的墙外,在种种妄想中冻僵而死,她是多么令人同情呵!董千里读着读着,似乎她就是他的一个曾经有过的小妹妹,或者她就是他本身”。年少时那份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曲到老年末年时回想起来仍是恍在面前,令人照旧冲动不已,总算为那部冗长乏味的封笔之做添上了几分真诚动人的亮色。

“七月诗派”的代表之一曾卓最后对写做萌发兴致,也和安徒生童话颇有渊源。他在小学时碰着过一位语文教师,向他们选举了很多课外读物,“如鲁迅的《故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都德的《最初一课》等,为我翻开了一扇窗子,看到了标致的文艺场地,并且扩展了对生活的熟悉。那些抒情性很强的做品传染着我,使我初初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我的生活道路和文学道路》,载《诗摸索》2001年第1-2辑)。在读完安徒生的那篇童话后,“我们为阿谁在落着大雪的元旦,蜷缩在高楼的墙角,用火柴的微光温热本身、照亮本身的梦、末于冻死的小女孩流了泪,从那里熟悉了人生的一角” (《第一课与第一步》,收进《让火燃着》,长江文艺出书社,1984年)。遭到那篇童话的启发,他后来写过一首《元旦》 (收进《门》,诗文学社,1944年),为家国沦亡发出过苦痛耻辱的唤喊。诗中悲忿地拷问道:“披着黑色的愁苦的外套/受难的国家与受难的人民/属于他们本身底狂欢夜/安放在时间无限线上的哪一端呢?”随即激切地回应说:“不是今日,该也不是昨日的:/那时候还有在大雪中/穿戴薄弱的破衣/紫色的光脚踌躇在陌头积雪中的/卖火柴的女儿,在火柴的微光中做梦/新年的阳光展在她的身上时/她有着浅笑的嘴角与红颊的脸上/亮堂的眼睛不再睁开……”少小时还稍显朦胧浮泛的感触感染,在战争暗影的覆盖下,顷刻变得清晰逼真起来。那首诗虽然读来还相当稚拙——曾卓后来将其另编进《悬崖边的树》 (四川人民出书社,1981年)时,就做过很多修订——可此中寄寓的沉痛哀婉无疑是发自肺腑的。

石兆棠的《大时代之梦》 (蕴山出书社,1946年)在《媒介》中就有意调侃道,“忆及如斯年岁,什么都可触禁犯法,能否突然胆敢做梦,也冒犯隐讳呢?”为此他赶紧征询了“‘在民主声中谈法治’的先生们”,幸亏“曲到目前为行,做梦似属自在,尚无判罚先例”。于是他假托在梦境里遍访古今中西的大哲先贤,用嬉笑怒骂的笔法讥刺世相百态。此中一篇《安徒生之答》,虚拟了两人之间的访谈过程。做者婉言安徒生把《卖火柴的女儿》写得太美了,“小孩子们只在赞颂那同情小女儿所见的幻景,而忘怀现实对她的可怕可哀”。固然安徒生一再替本身辩白,可他仍是不依不饶,责备对方“用幻景针对现实来咒骂,那只表示弱者无出路的哀痛”,认为那篇童话离开现实,充溢着“消极的精神”,而燃眉之急应该“激发小读者们对社会的正义感,进步他们代表新时代的精憧憬革新旧的社会次序”。面临气焰万丈、咄咄相逼的做者,垂老的安徒生只能徒唤奈何,叹伤本身早已落伍,“你们那一代所想的,和我们那一代所想的完全差别”。那场荒唐无稽的对话天然只是借题发扬的小说家言,不克不及完全信认为实,然而做者将锋芒曲指《卖火柴的女儿》而不及其余,倒也足以阐明那篇童话在读者心目中的显要地位。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石兆棠《大时代之梦》

苏苏(钟看阳)的童话《雪人》 (载《无名文艺》月刊第一期,1933年)讲述了一个小乞丐在沉溺堕落陌头时的悲苦遭遇:因为父母双亡,又被送出教养院,衣食无着的他四处遭到凌辱。在元旦当天,他无意中误进一座富人的公馆,被发现后遭到毒打,虽然得到同龄的富人之女的同情同情,最末仍是在雪夜里活活冻死。做品在登载之初就得到刊物主编叶紫的盛赞,“说是十几年来所少见的” (苏苏《忆叶紫》,载1939年12月20日《上海周报》)。做者随即将做品呈送给不断关心儿童文学开展的鲁迅,后者在日志中写有“午后得白兮信并《无名文艺》月刊一本” (《鲁迅日志》1933年6月5日条,人民文学出书社,1976年。按:“白兮”即钟看阳的另一笔名),并在回信时表达“很附和我们的《无名文艺》” (白兮《心中的碑铭》,载《鲁迅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文艺出书社,1979年)。查考那篇小说的情节展陈,其实有许多处所都借鉴了安徒生。好比提到小乞丐闻到从他人家里飘出阵阵肉香,“他看着后门呆立着,突然那厚厚的门儿变做通明起来了:一盆一盆热火朝天的甘旨的肴馔,显在他的面前,他只要一举起手来,即可以尝到那味儿了。但他一提起手来,刚要来拿的时候,他的手触到门上,那里有什么肴馔?”就邯郸学步式地模仿了童话里小女孩在幻觉中看见烧鹅的片段。最初说起冻死的小乞丐在次日清晨成了一个雪人,“在常人看起来,说他定是冻死的,但他本身却否则,他是往打平世界的”。虽然为了迎应时代的需求,把做品大旨改换成了“打平世界,使世界没有穷,没有人欺辱人的人”,然而摹拟仿效的陈迹仍是一目了然。

包蕾的六幕儿童剧《雪夜梦》 (少年出书社,1946年)最后编写于上海沦亡期间,“以鼓吹抗战从书店中抄往” (包蕾《我谈儿童剧》,载1947年4月4日《结合晚报》)。比及抗战成功后,他又做了一番加工润饰,添进了“庆祝大胜的游行大队”“雄壮地唱着《成功停止曲》” (第六幕《寄到上海往的信》)等情节。据做者自述,那部剧做“是受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影响而写成的” (宋国梵编《包蕾做品精选》附《做家传略》,河北少年儿童出书社,1996年)。全剧讲述流离儿蒂蒂和蓓蓓“在凉风中颤慄着,互相紧挨着,蜷伏在墙之一隅” (序幕《雪夜梦》),凭仗仅剩的三根火柴取热,此后姐弟俩一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很有趣很有趣的梦” (尾声《银色的清晨》),其构想确实秉承自安徒生。剧中还特殊提到有孩子在生日聚会上讲故事,内容就是“今天在学校里,读到的一课书里面的故事吧!标题问题喊做‘卖火柴的女儿’” (第二幕《奶油蛋糕的晚上》),藉此细节向童话巨匠致敬。不外中间六幕剧情均为姐弟俩的梦境,一一交代他们家破人亡的惨痛出身、手足离散的不幸遭遇、家人重聚的不测欣喜,甚至最末奔赴抗战根据地,参与儿童办事队等盘曲履历,虚实交融,亦实亦幻,内容较安徒生原做要丰富许多。做者困居孤岛,目击种种怪相,时常借剧中人物之口予以辛辣的挖苦报复。好比蒂蒂曾被一对殷商夫妇收养,天天相处的生活让她看穿了养父的冷酷投契,“我晓得了上海是如何的处所,住着些如何的人:有许多人靠着各人的磨难来发家,有许多人在路上饿死,那里有许多失往家乡,没有人管的孩子,也有着天天食牛奶的狗和猫” (第四幕《小窗里进来的客人》)。不外做者最末仍然坚信,“一个新的世界将要造起来了” (第五幕《陌头音乐会》),所以并没有因循旧轨让姐弟俩在雪夜中冻毙,而是安放他们在梦醒之后迎来渴盼已久的“大成功的好动静”,并率领世人齐声高唱“过了沉着的深夜,有着光亮的破晓。过了冷酷的冬天,和热的春天降临。光亮的破晓,伴着春天降临。我们迎着春日的向阳,向着光亮前进!” (尾声《银色的清晨》)全剧至此刚才缓缓落幕。

陆静山同样以那篇童话为蓝本,创做了一部独幕童话剧《卖火柴的女孩子》 (收进同名童话剧集,永年书局,1948年)。剧中仆人公是一个在冬夜里四处驰驱喊卖着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相继碰着了伤兵、老太太和壮丁。三人都心事重重,步履匆忙,对小女孩兜销的火柴毫无兴致。然而在转身分开之际,他们又因为同病相怜的缘故,不约而同都对小女孩动了怜悯之心,容许先替她找些食物来果腹。筋疲力尽的小女孩瑟缩在墙角,为了取热,一次次划亮了火柴,面前先后浮现出本身跟从家人离乡出亡、爸爸被强征进伍当兵、妈妈拾掇行李预备返乡等一幕幕幻境。比及伤兵等人带着食物和衣服返回时,小女孩早已冻死在台阶上了。全剧以抗战成功、内战发作为布景,描绘了一幅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寡生相:“肚子又饿,身上又冷”的小女孩,“抗战八年受了伤,现在漂泊在异乡”的伤兵,“抗战牺牲了我的儿子,内战拉往了我的孙子”的老太太,“征光了我的钱和粮,又要拉我往把兵当”的壮丁,那些小人物们辗转流徙、痛不欲生的悲苦境遇,让每一位有着切身痛苦的读者都能产生强烈的共喊。不外做者并未就此陷进虚无或失看,不单在剧中频频安放世人合唱“我们不克不及再受磨难,磨难的人呀要翻身”,剧末时更是强调“远处鸡啼了,天光渐渐发亮,一会就大亮,三人抬起头来迎着阳光”,鼓励人们对将来寄予期看。持久担任过音乐教师的陆静山编著过大量儿童歌曲,在编著那个剧本时也经常交叉着差别人物的独唱或合唱,最初还附有《卖火柴歌》《要翻身》和《抗战八年成功到》等歌谱,以供舞台演出时利用。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陆静山《卖火柴的女孩子》

间接将那篇童话改编为剧本,并在舞台上移演的也不乏其例。黄宗英在《我被叶君健吓着了》 (收进《安然家书》,东方出书社,2000年)里提到本身年轻时曾通过播送和舞台,播讲、演出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先是在孤岛期间苏联播送电台的昆仑礼拜晚会上播讲‘卖火柴的小女孩’;1947年冬,我又在舞台上叙读演饰‘卖火柴的小女孩’”。出格是那次舞台演出,更是让她记忆犹新,“当大幕在掌声中第三次升起,我想译者叶君健能参与谢幕就好了。我想不出译者什么样儿,也不知他在哪儿……”。有关电台播讲的情状,难免有些语焉不详。切当时间应该是在1949年3月6日,因为在一周后就有王册的《听昆仑晚会》 (载1949年3月12日《申报》)评论过此次演播,说起“六日晚七时至九时半许,昆仑影片公司一部门次要演员如蓝马、黄晨、吴茵、黄宗英、上官云珠等诸人,假中华自在电台,举行了第二次昆仑晚会”,并赞扬道“全数节目能够说是相当超卓的”。评论者还一一批评了各档节目,值得重视的是说起“独幕剧一共有三个:《卖火柴的女儿》、《有事化无》和《求仙记》,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冷隽的刻划”。据此可知黄宗英当天播讲的并不是安徒生原著,而是据此改编的剧本。至于那次舞台演出,她晚年在《命运断想》 (载《良朋》第12辑,文汇出书社,2012年)中还有愈加生动详尽的笔录,但又说此事发作在“1948年,上海戏剧学院校庆纪念大会邀请赵丹和我参与表演”。因为时隔长远,记忆模糊,她两次提到的时间其实不一致。据易窕《卖火柴的女儿》 (载1947年11月11日《和常日报》)说,“在戏校的小舞台上看到黄宗英的‘故事演出’:《卖火柴的女儿》”,并为她精湛动人的演技拍案叫绝,则此次表演当发作在1947年冬,其实比电台播讲还要早。黄宗英回忆起当天登台时,“我赤着脚走上台,走在飘着雪花的冷冷的冬夜里,为避风,走向墙边,不断寒战地读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做品原文” (《命运断想》)。所谓“做品原文”肯定是根据童话展展演绎而成的剧本,事实原著情节过于简单,人物语言百里挑一,更没有任何舞台阐明,底子无法在舞台演出中间接照移。而从时间上揣度,更绝不成能按照五十年代中后期才问世的叶君健译本。现实上黄宗英对此早有自嘲式的声明,“本人记忆假设与叶君健创做年表不符,无关国计民生” (《我被叶君健吓着了》)。不外那也歪打正着,足以阐明叶译本后来居上,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先前的各家译本以及据此改编的相关做品,不然也不会令当事人呈现如许的记忆错觉。

五十年代中后期,叶君健相继编选了两部差别的《安徒生童话选集》 (中国青年出书社,1955年;人民文学出书社,1955年)和一部《安徒生童话选》 (人民文学出书社,1958年),又陆续修订完成十六册《安徒生童话全集》 (新文艺出书社,1957-1958年)。然而在随后整整二十年间,那些做品却突然鸣金收兵,曲至1978年才得以重见天日。而就在那一年,一部根据童话改编的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编剧张敦意,做曲黄安伦,编导邬福康、林莲蓉、黄伯虹,舞美设想郑捷克)也由北京跳舞学院编排上演。为了使剧做内容更充分,人物形象更充沛,主创人员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做了许多修改增饰。好比在首尾两个场次中增加了一位点灯白叟,将小女孩妄想中的祖母改换为妈妈,以至偷梁换柱,将安徒生另一篇童话《红鞋》中的红舞鞋拿来,做为妈妈送给小女孩的圣诞礼品,让她穿上以后翩翩起舞。两位编导邬福康和黄伯虹总结过编舞时的很多心得,为了让小女孩的三次幻觉富于改变,他们“设想了拟人化的温热女孩身心的火焰姑娘的跳舞形象,亲热的、端着烤鹅托盘的小侍者与小女孩的四人Adagio,与仁慈、慈祥的、给她送来节日礼品的母亲的抒情双人舞和愉快、乖巧的‘红鞋舞’变奏等多色彩的跳舞手法” (《进修芭蕾舞剧创做的一次理论——谈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收进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跳舞研究所编《跳舞舞剧创做体味文集》,人民音乐出书社,1985年)。本来需要借助文字往想象的场景,登时灿艳多姿地展示在看寡面前。叶君健在看完表演后也赞不停口,认为“那个芭蕾舞完全忠实于原做的精神”,“同时又表达了原做者其时所期看表达的而因为时代局限所未能表达的工具” (《芭蕾舞〈卖火柴的小女孩〉》,收进《叶君健近做》,四川人民出书社,1979年)。因为那是“第一个突破‘十年骚动’的禁忌,由世界文学名著改编为中国芭蕾舞剧”的做品 (吴晓邦、游惠海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跳舞集》,中国文联出书公司,1992年),具有特殊的意味,在中国现代跳舞史上也就成了一部历演不衰的典范之做。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

四、不一的评论与隔阂的解读

自诩为“中国的安党” (《随感录(二四)》)的周做人,早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 (载《叒社丛刊》第一期,1913年)中就摘译过波亚然《北欧文学评论》中的片段,推崇安徒生“即以小儿之目看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天然,可称神品,实前无前人,后亦无来者也”。在将《卖火柴的女儿》收进《点滴》和《空大鼓》那两部译做集时,他对原先的译者附识做过很多修订,几乎原封不动地把那段评语移植过来,赞扬“他用了孩子的目光,看察事物,写出极天然的童话;一面却用诗人的笔往记述,所以又成了文学上的做品。他之所认为古今无双的童话做家,便只是那缘故”。足见他对那一评判十分认同,而那篇童话更是无可狡辩地成了他心目中最抱负的安徒生代表做。译者附识中还指出那篇做品“又与通俗的童话略略差别,所以别有一种特色”,堪称“近世文学中描写冻死的名篇”,其着眼点与他其时尤为重视可以彰显人道主义的布衣文学密切相关,透露出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被欺侮与被损害者的同情。

周译本在早期最为流行,那些定见也就随之深进人心。施落英编选北欧小说选集《恋爱的面包》 (史特林堡等著,胡适等译,启明书局,1941年),在书前《小引》里说,“全世界儿童恋慕的童话做家安徒生是人所周知的伟大诗人。本书中所选的《卖火柴的女儿》可算是他的代表做,由此文就可窥见做者心绪的无邪和爱人类的伟大同情”;此后又在所收录的周译本前插进编选者另拟的《安徒生小传》,指出“他以无邪的心绪,诗人的笔调,来写童话,所以有很大的胜利”,不问可知都沿袭了周氏的论旨。墨剑芒、陈霭麓编著的《初中国文批示书》第三册 (世界书局,1932年),在解读那篇童话时认为,“雪中卖火柴的女儿,竟没有人吝惜她,那就是社会上一种暗中的现象”;墨剑芒另行编选的《初中新国文》第三册 (世界书局1937年)根据内容主题分类编排,将周译本回进第十三组“社会上饥冷困苦者的描写”,也同样延续着周氏的构想,从责备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诠解那篇做品的主题。

还有很多学者则继周做人孤明先发之后,别离从思惟大旨、语言风貌、艺术身手等多个层面陆续觅绎考索那篇童话的魅力所在。有些观点虽然与周做人不尽不异,但他们对安徒生做品自己则毫无异议,都尽心尽力地予以极高的褒赞称颂。

屡次和周做人切磋过童话议题的赵景深对安徒生的做品同样痴迷,其热情水平以至令同志中人也看而生畏,惊唤“在中国,我们提起了安徒生,可能谁也会联想到赵景深的罢!赵先生是介绍安徒生最勤奋者中的一个,也是出书安徒生童话集中译本的更先的一个” (徐调孚《付印题记》,载赵景深译《皇帝的新衣:安徒生童话集》卷首,开通书店,1930年)。他在《论安徒生童话所表示的人生看》 (载1922年5月3日《天津益世报》)中感喟道,“世间差不多是一个大悲剧场,令人哀痛忧郁的事,实不知有几”,不外细究其实,“人生的苦闷和痛苦,全系在人的心灵上”,所以没必要固执于向外根究处理的路子。安徒生童话更令他熟悉到觅觅心灵安抚的重要性,“不管你受多大的苦,都能够受安抚,若是你情愿得他。不管你如何柔弱,你若觅着了安抚,天然就能够快快乐乐的做小我了”。固然没有间接论及《卖火柴的女儿》,但那篇文章颠末修订后改题为《安徒生的人生看》,旋即收进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集》 (新文化书社,1924年),无疑表现了他对安徒生创做的整体评判。在稍后另一篇《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惟》 (载1925年8月16日《文学周报》第186期)中,赵景深陆续分析了“在梦境里求安抚”的本色,认为“悲剧在能本身安抚的人目光里看来,能够立即成为喜剧”,“人的境遇虽各有差别,但人的精神,人的心,没有不是一样的具有极大的威权的”。那一次他着重讨论到《卖火柴的女儿》的情节,认为此中屡次呈现的“梦的幻境”,足以使女孩“对实生活削减痛苦,削减沉闷,可以再勤奋的向上走往”。其存眷焦点显然已经转向小我精神的净化升华,而不再停留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责备。

1925年正逢安徒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和逝世五十周年,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精心安放了两期“安徒生号”,登载了一多量译做、评论和参考材料,敏捷鞭策了安徒生童话的传布和研究。他本人特殊赏识安徒生可以运用“新的简易的如谈话似的文字”,“创出一种特异的实朴而心爱的体裁” (《卷头语》,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8号,1925年,签名“西谛”),其语言具有很强的宽大性,“能织进一切歌声、丹青,和鬼脸在文中”,最末融汇成“别致有趣”的风貌(《卷头语》,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9号,1925年,签名“西谛”)。在编辑贯穿古今中外的《文学纲领》 (商务印书馆,1927年)时,郑振铎在第三十九章《十九世纪的斯坎德那维亚文学》里也为安徒生留出一席之地,推崇“安徒生是北欧最重要、最有名的文人之一”,“世界上那一处的孩子,未曾读过他的童话?那一国的文字没有他的童话的几部译本?”令他心驰憧憬的仍是安徒生“实朴而出色”的语言,“他其实不堆砌美字,其实不有意的拣着华贵的辞句写下,然他的文字却于平易素净之中,自有一种精光,自有一种美彩射出,如素洁的玉,如白色的大理石像,没必要假大红大绿以及碎金细银,而自足动听”。他在书中还零丁辟出一整页,精心挑选了一幅苏格兰插画家Anne Anderson绘造的《卖火柴的女儿》做为插图,并在图下所配的阐明中称,“《卖火柴的女儿》是他童话中的杰做。写一个穷苦的卖火柴的女儿在将冻死于道旁时所见的种种幻象;文笔静穆温和,而此中乃蕴躲着至深至厚的悲悯”。比起周做人所标举的“辞句简易如小儿言” (《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那些感性而细腻的体悟更能详细显示安徒生童话浑朴醇美的特量。

与鲁迅、周做人昆仲过从颇密的许钦文写过一篇《卖火柴的女儿》 (载《中学生》杂志社编《1931年中学生文艺》,开通书店,1931年),对那篇童话也有很多独到的心得。他提醒读者重视故事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十分有限,可是安徒生却能通过许多细节“趁便补出来历和关系”,并且“用得很巧妙”。好比要表示小女孩日常生活中的衣履残缺和丧失鞋子后的茫然无助,“都在写‘脚’底‘红’那点上补出”,看似不以为意,实则针线细密。他又将小女孩划亮火柴后所见到的差别情景细分为“错觉”“幻觉”和“幻象”三类,“错觉”和“幻觉”都发作在“精神恍惚的时候”而存在水平上的差别,“幻象”源自“不得称心的欲看,精神所受创伤”而与前两者又有性量上的差别。对译者字斟句酌的良苦专心,他也有体谅进微的理解。他发现周译本中有很多长句,诸如“已经是晚上——是一年最末的晚上”,“雪片落在标致的长发——披到两肩的好卷螺发上”,有意把完全的句子“朋分开来,并且多用几个字”,那既是为了起到强调的感化,“是着重某一点的写法”,也是因为考虑到儿童的承受水平,“不容易领受叠用描述词的语句”。许钦文其时正在浙江省立高中任教,常日写了很多小说,并得到过鲁迅的奖掖提携,可以做出如斯详尽的阐发解读,恰是得益于持久以来的教学履历和创做体验。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许钦文译《卖火柴的女儿》

有儿童文学创做、翻译和评论多重体味的李长之曾因为“关于儿童的关心”,而令周做人“印象最深”,“最有同感” (《论救救孩子:题长之文学论文集后》,载1934年12月8日《大公报》,签名“知堂”)。他在编著《北欧文学》 (商务印书馆,1944年)时设有独立的章节介绍过安徒生,推崇其做品“又不行是年幼无邪的儿童的恩物罢了,就是已经失往了童幼的成人也读了爱不忍释” (见该书第二章《丹麦文学》第七节《代表岛屿地带之梦幻的灵敏的大童话家安徒生》),倾倒之情溢于言表。在《童话论》 (收进《责备精神》,南方印书局,1943年)一文中,他详尽论述了童话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是起伏而往复的”,好像诗歌具有节拍和韵脚。为了论证本身的看点,他举了三部读者耳熟能详的做品为例,代表“艺术童话”的《卖火柴的女儿》也在其列。他指出故事中的小女孩数次擦亮火柴,就是遵从了“往复和起伏”的法例,“火柴一明一灭,都给小女孩点幸福,幸福立即却消逝了,但是最初才是实的永久的幸福”。读者跟着那种节拍时忧时喜,能够体验到出人意料的别样兴趣。而童话之所以会闪现如许的特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儿童的本性原来就接近诗,所以“从底子上欢送反复的韵脚似的论述的,在他们的创造的探险的心上,是更爱承受起伏的调子的,能够振起他们灵敏的喜悦和恐惧之同情”。他围绕那篇童话的叙事构造及其功用、成因所做的切磋虽然还不敷谨严细密,但确实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根究。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李长之《童话论》

周做人在《安徒生的四篇童话》 (载《国闻周报》第十三卷第五期,1936年,签名“知堂”)里说起安徒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遭受过许多有失公允的指控,“但是,那些责备在中国却是不会被嫌憎的,因为正宗派在中国始末是占着权力”。他为此忧心忡忡地说道,“安徒生在西洋的命运未来不知若何,若在中国之不大能站得住脚盖可知矣”。跟着时移势易,倒实是被他不幸言中,安徒生童话——包罗《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内——确实招致了许多非议。正像一位读者看察到的那样,“人们见着它,起头摇起头来,更有人说它只要‘艺术’的美色和香味,却没有现实的教导效益;以至有人说它的色香会迫害一般年轻的旅客” (铮《安徒生童话的教导价值》,载1936年9月16日《申报》)。让人尤为惊诧骇怪的是,有些苛责竟然来自原先的部门倾心者。

在描绘小女孩悲苦遭遇之余,安徒生又为她展排设置了各类美妙的幻象。在许多中国读者心里,那篇童话的大旨就在于表露暗中、反映现实,因而对此非分特别不克不及容忍。许钦文就责备说,“那只于迫不得已中给死者戴上个花圈,聊以自解自慰,所谓精神成功,并非好的办法;我们如今需要实其实在可以使得灵肉一致的平等办法了!”对最为赵景深击节赏识的“自我安抚”完全五体投地。墨剑芒等人也提醒道,那篇童话的要旨是表示“饥冷交迫的小女儿,虽至冻死而绝无人同情”,“至于小女儿临死前所见的种种幻象,那更显然是抱负的描写,而绝无那个事实的” (墨剑芒、陈霭麓编著《初中国文批示书》第三册),读者对此应当有清醒的熟悉。金星认为安徒生“在取材上侧重于美的幻梦的空构”,固然是为了用实、善、美的事物来替孩子们塑造“友爱、和平、自在的人生看”,可是等他们日后踏进社会,少小美妙的幻梦就会被“击得破坏”,失落思疑之下一定“会诅咒安徒生是一个住在花园里写做的老糊涂” (《儿童文学的题材》,载《现代父母》第三卷第二期,1935年)。狄福(徐调孚)更是厉声呵斥安徒生童话不外是“遁藏了现实”的“麻醒品”,“他所赐与孩子们的粮食只是一种空虚的思惟,从未握住过现实,从未把与孩子们时刻接触的社会相剖解给孩子们看” (《丹麦童话家安徒生》,载《文学》第四卷第一号,1935年)。让人几乎难以置信,仅仅数年之前他还在满怀激情地称颂安徒生是“世界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其童话创做是“近代的不朽的名著” (《近代名著百种》七《童话全集》,载《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六号,1927年)。面临时局动乱、人事浮沉的残暴现实,末于令许多人对充满妄想的安徒生童话渐渐产生了倦怠甚至拒斥。

童话中描写小女孩神驰着坐在圣诞树下,最末又让她跟从祖母升进天堂。诸如斯类展示宗教情怀的内容在安徒生的做品里其实不鲜见,范泉已经嫌其透露出“不切中国国情的宗教色彩” (《安徒生童话集·附记》),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更是不成宽宥地成为寡矢之的。为了揭露西方世界的陈旧迂腐式微,语文课本里偶尔还会收录那篇童话,却要防微杜渐地告诫学生,圣诞节只是“纪念虚构的耶稣基督降生的节日” (北京市教导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编《语文》第一册),以防涉世未深的孩子误进歧途。金近也察觉到“安徒生的童话宗教气息很深挚”,以至还有很多“抑郁的、消极的成份”,那当然不契合“应该表示出乐看、开朗的思惟豪情”的新时代要求 (《文学的特殊形式——童话》,收进《童话创做及其它》,少年儿童出书社,1957年)。他还以本篇为例,强调在安徒生生活的时代因为科学尚未昌明,才招致“人们把本身的期看和要求都拜托在天主的身上”,因而不克不及简单地视其为“向小孩子鼓吹宗教”。当然,在给孩子们读那些童话之前,“先要做一番抉择和批示的工做”。而他对那篇童话的批示定见是,“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女孩》并非为了鼓吹人死了能够进天堂,他是为了着重写一个同情的小女孩的遭遇” (《童话创做上的几个问题》,收进《童话创做及其他》)。在责备的同时还不无回护之意,然而那些费尽心血的说辞恐怕其实不符协做者的本意。吴调公虽然也必定《卖火柴的女孩》“表示了人民脱节悲薄命运和逃求美妙生活的愿看,是有高尚抱负的”,可在官样文章后当即斩钉截铁地指出,“因为那抱负和‘天主’混和在一路,因之,小女孩神驰的——现实也是做者所神驰的阿谁没有冷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处所,就一定是缥缈的、不克不及实现的境域,而不成能是显示出汗青开展法例的工具”,那无疑应该回咎于安徒生“遭到汗青的、阶级的限造而不克不及反映出高度的实在” (《关于文学的人民性的几个问题》,收进《论文学的实在性和党性》,长江文艺出书社,1958年),如许的做品欠缺“人民性”天然是无可置辩的。

合理安徒生童话遭到口诛笔伐的时候,叶君健也逐步实现了将其间接从丹麦语翻译成汉语的宏愿。面临本身多年来不断心仪的做家和赏识的做品,事实该若何赐与恰到好处的评判,确实令他迟疑难决。旅欧期间他与诗人贝尔(Julian Bell)、小说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和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美学家贝尔(Clive Bell)等诸多“布隆斯伯里学派”成员往来频繁,各人都热诚地崇奉“生活的首要目标是‘爱’、美学体味的创造和享受及对常识的逃求” (叶君健《一代精英——回首“布隆斯伯里学派”》,收进《欧陆回看》,九州图书出书社,1997年),那也是促动他下定决心翻译安徒生童话的重要启事。然而回国以后他就必需挠紧时间脱胎换骨,才气制止在新情况中格格不进。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他选译了一部《安徒生童话选集》 (中国青年出书社,1955年),《前记》里固然提到小女孩妄想着升进天堂,现实上却冻死陌头,认为“那是安徒生的矛盾。那个矛盾他是没有办法处理的”,但全文的重点则是尽量表扬安徒生描写了浩瀚“勤奋、勇猛、耿直、具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逃求光亮的人”,强调那些童话做品“不只鼓舞着全世界儿童的向美、向光亮逃求,同时也能启发成年人”,言辞之间依稀还能看到旅欧时的生活与交游在他思惟中所留下的淡淡印迹。

在稍后问世的《童话做家安徒生》 (少年儿童出书社,1955年)里,叶君健的立场就发作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他在书中再三强调,“安徒生是从穷鬼中来的,所以他亲身地体味到穷鬼在一个阶级社会中所遭到的委屈和痛苦,因而他晓得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没不忘本”,“安徒生反对阶级社会的不公允和没有正义。他用极大的同情和爱,描写辛勤的人在那个社会里所受的委屈和痛苦”,与时俱进地运用阶级阐发的办法来从头权衡本身熟悉的做家。此前令学者最称道的是安徒生具有超越阶级的平等看念,“无所谓尊贵、猥贱,各人都是世界上的一个‘人’” (赵景深《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惟》)。而此刻摇身一变,他竟然成了具有明显阶级立场的辛勤群众代言人。叶君健又极为“辩证”地阐发道,安徒生创做《卖火柴的小女孩》,既是“关于不合理的阶级社会发出严明的抗议”,反映了他“同情广阔的辛勤人民”,但也表露出“看不清社会开展的准确道路”的缺陷,“不晓得只要通过斗争他们才气走上幸福的道路”。对安徒生热切鼓吹的“天主的‘慈祥’和‘泛爱’”,他更是曲斥为“一个妄想”,并认为安徒生后来同样“对天主失往自信心”,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以致晚年做品“隐约染上一层感伤的气氛”。在尔后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内,叶君健都庇护着诸如斯类的看点,有时以至还会变本加厉。在《鞋匠的儿子》 (人民文学出书社,1978年)中,他就挑剔那篇童话“可能在豪情上给读者必然的安抚——也能够说给读者带来必然的麻木。但它却不克不及说服读者——以至也不克不及说服做者本人”,那也就招致做者“产生一种无法解脱的、抑郁的、以至虚无的情感”,给他中年以后的创做“带来了消极、不安康的因素”。到了《芭蕾舞〈卖火柴的小女孩〉》 (收进《叶君健近做》,四川人民出书社1979年)一文里,他更是理直气壮地说,“在那个童话颁发的时候,《共产党宣言》还没有颁发”,可惜安徒生未能在其指引下有所醒觉,不懂得辛勤群众必需密切连合,“与抽剥阶级停止斗争,推翻不合理的旧社会轨制,才气实正得救”。他此前热情颂扬安徒生“热爱我们人的世界、人的伶俐和人的创造”,“用丰富的妄想、活泼的语言和实在的豪情所写出来的那些诗一般的童话” (《安徒生童话选集·前记》),此时都讳莫如深,被黯然隐往了。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赵景深《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惟》

叶君健晚年一方面陆续改订润饰本身的译文,另一方面则测验考试做一些评断赏析,来搀扶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惟大旨和艺术特色,而他本人也勤奋测验考试着脱节思惟上的种种禁锢。在《安徒生童话选析》 (上海教导出书社,1989年)中,他精挑细选了十九篇做品,而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列为压阵之做。在该篇所附《简析》中说,安徒生是为了安抚读者才安放小女孩跟从祖母升进天堂,“但那只是一个期看。实正的‘光亮和快乐’得本身往创造。天主是没有的”,语气和措词明显都舒缓委婉了很多。该书《媒介》对安徒生做品里屡屡呈现的“天主”还做过一些详尽的解读,可供进一步比对参证。他认为安徒生所说的“天主”其实就是“‘实、善、美’的化身”,不克不及简单地等同于宗教里崇敬的偶像;安徒生十分关心人世疾苦,却爱莫能助,“只好把期看拜托在‘天主’身上,期看‘天主’能处理那些问题”。不再居高临下地呵斥责备,更没有阶级斗争之类的僵化教条,而代之以早年令他非分特别沉浸珍爱的“实、善、美”,并用来替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天主”辩解正名。到了《新注全本安徒生童话》(辽宁少年儿童出书社,1992年)里,叶君健对本身的评析又做了大量修改补充。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固然大致庇护此前的定见,不外惹人注目的是,将开篇很简单的一句“那篇童话写于1846年” (《安徒生童话选析》),扩大为“那篇童话颁发于1846年的《丹麦群众历书》上”;在最初又迻录了安徒生的一段创做自述,即在游览途中接到出书商的邀请,“为他的历书写一个故事,以共同此中的三幅画”。关于那篇童话的创做启事,周做人在翻译时就在篇末识语中根据安徒生“自撰的童话年谱”有过明白交代,稍后张友松还从其自传中摘译过《安徒生童话的来源和系统——他本身的记载》,不外那些做者自述不断遭后人漠视。叶君健旧事重提,或许未必是锐意之举,但也确实促动读者对前人围绕那篇做品大旨所做的各类诠释加以需要的查抄和深思:安徒生当初是为了称心那一特定需求才创做了那篇童话,又将故事发作的时间精心安放在辞旧迎新的那一刻,莫非实是意在“揭明贫富阶级底悬殊” (许钦文《卖火柴的女儿》),以至是为了“关于不合理的阶级社会发出严明的抗议” (叶君健《童话做家安徒生》),抑或“只是一种空虚的思惟,从未握住过现实” (徐调孚《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小女孩最末在陌头冻毙,在旁人看来确实悲苦不幸,很随便联想到“此中乃蕴躲着至深至厚的悲悯” (郑振铎《文学纲领》),然而在深信“慈祥的天主是世间万物的全能主宰” (安徒生《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傅光亮译,上海译文出书社,2018年)的做者心中,如许的安放事实是为了表白本身已经“对天主失往自信心” (叶君健《童话做家安徒生》),仍是别的蕴含着更特殊、更重要的意味?对做品内涵的阐释当然是开放的,所谓“做者之专心未一定,而读者之专心何必否则” (谭献《复堂词录叙》),然而能否就能够反客为主地将读者的理解等同于做者的初志,甚至问心无愧地取而代之?虽然各家看待那篇童话的定见批驳各别,有时还逆来顺受,可是在讨论其创做大旨时似乎殊途同回,都难免未达一间而时有隔阂。赵景深早就慨叹过,“童话家的思惟,责备者责备起来,总有些隔阂,很难窥出做者的实意,不时随便发作误会,而思惟上的悲乐看念,因为常有互相升降和同时并起的关系,更是随便稠浊,难以分出清清晰楚的边界” (《安徒生的人生看》),回想起来,倒还实是一语成谶。

杨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

郑振铎《文学纲领》第三十九章所配插图及阐明

噬魂鬼出装
若何下载斗蟹游戏盒子?斗蟹游戏盒子下载 若何获取航海浮生记2中的稀有物品?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