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女配角”,才算看懂那些传世名画
看懂“女配角”,才算看懂那些传世名画
□袁凤
《女史箴图》部分 东晋 顾恺之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躲
《捣练图》部分 唐 张萱
女性是艺术创做永久的主题。她们是美的化身,也是汗青的见证。《女史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传世名画都反映了其时女性形象和生活形态的通俗场景。
《女史箴图》:
南北朝就有“女汉子”
《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传世名做。它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存世的第一张有做者签名的专业画家的做品,也是中国第一张画在绢帛上的做品。在审美上,《女史箴图》贵在“神韵”二字。魏晋之前的人物画大都不太重视描画人物的容貌,而顾恺之则用极其细腻的线条描画了宫廷女性的神韵,他用笔十分轻盈斑斓,因而后人用“高古游丝描”来描述那幅名做。
展开全文
那么做者专心描绘的女配角们事实在做些什么呢?《女史箴图》其实算是一幅插图性画卷,是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所写的《女史箴》一文而画。西晋期间贾皇后夺政擅权,外戚侵扰朝政,张华因博学能文而被贾后赏识,但张华不满贾后擅权,就写了一篇《女史箴》来挖苦她,意在劝导后宫女性要修德养性。那篇文章一共340字,被其时的人们认为是“苦口陈篇、庄言警世”的名做。
《女史箴》原文一共有十二节,顾恺之也响应地画了十二段,如今存世的有“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画中的第一个故事就带着些许魔幻色彩。汉元帝率后宫世人看看斗兽演出,突然一头黑熊跃出围栏,曲逼汉元帝,此时冯婕妤挺身而出,庇护汉元帝。画卷中的冯婕妤虽身段柔弱,但面临黑熊的突袭毫无惧色,顾恺之将冯婕妤临危不惧的神采表示得非常凸起。此画的第二段描画的是班婕妤回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除了描画那些带有道德教化性量的汗青典故外,《女史箴图》也有一些反映其时女性形象和生活形态的通俗场景。
图中女性的头饰和服拆也是一大看点,此中有一种花形的发簪,是中国古代女性代表性的首饰,喊华胜。华在古代通“花”,华胜也就是把鲜花盛开的样子戴在头上的意思。画中的女性服拆有一大特征,就是裤腰特殊高,几乎从胸部起头就有两条很长的飘带垂下,那是很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中性风引发配角之谜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画了唐太宗年间,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眷属,一行八骑九人挥敦促马,外出踏青游春的情景。画的主题是“游春”,但整个画面既没有青草绿木、回燕鲜花,也没有春水微波,就在人物的神气与骏马轻举缓行的英姿中,令看者感触感染到了风和日丽的春气候息。
画家在那幅波涛不惊的画中躲着一个大大的谜题:事实哪一位才是女配角虢国夫人?初看此画,似乎好几位女性都像女配角。画中有一小我骑着马在开路,后面有一个女孩跟着他,女孩梳的发型是丫鬟头,必定不是虢国夫人。后面还有一位白衣骑士,骑士背后还有两位女性,那两位女性都化了浓妆,有人认为虢国夫人应该就在那两人之中。她们后面有几个女孩带着孩子,应该是奶妈,此外还有几个女孩也梳着丫鬟头。
那么那两位浓妆女性事实谁才是虢国夫人?她们有一个配合点,就是都梳着一种特殊的发髻,那种发髻喊做坠马髻,那种发髻是唐朝的贵妇所梳。然而,单凭发髻仍是阐明不了问题。有学者认为,实正的虢国夫人其实是第一位身着男拆的开路者。假设认真看过那幅画的原做,就会发现那位开路者其实长着一张女性的脸,她有着标致的弯弯细眉与红唇。那与后面其他男性的脸的画法其实不同,却与其他女性的脸用的是统一种笔法。谁也没想到虢国夫人竟穿了一身男拆,稠浊了性别角色,引发后人的许多探究与讨论。
唐朝有一首诗曾经提到过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恩,黎明骑马进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诗中写得很大白,虢国夫人是素颜喜好者,她历来不化装。除了诗歌,汗青上还有记载证明,虢国夫人不断对本身的容貌很自信,其实不喜好化装。那也证明了她死后那两位浓妆的女性并非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游春图》可谓生动笔录了唐朝昔时的穿衣时髦——女穿男拆的中性风。因为除了虢国夫人之外,细看之下还有两位女仆其实也穿戴男拆。从那种以穿男拆为乐的风俗,可见唐朝的女性是多么自信潇洒。
《捣练图》:
纺织女工也很时髦
张萱不只擅画宫廷贵族女性,也擅长画通俗劳动女性。《捣练图》就是其绘造于绢上的名画。根据劳动的工序,画中的女孩被分红捣练、织线、熨烫三组排场。那么捣练那道工序事实是用来做什么的?
古代的造绢工艺分生绢和熟绢。刚做出来的丝织品比力硬,穿在身上不温馨,捣练的过程就是把刚做出来的丝织品放在专门的杵臼里捣软,通过击打让织物变得柔嫩。在负责熨烫的女孩手里能够看到最早的熨斗,那种熨斗不断到清朝时还在利用,是一个带长把的铁勺,勺的底部是平的,勺子里面放些火炭,从而烫平丝织品。那幅做品是以纺织工艺为题材的,画中所有女性穿的衣服花色都很丰富,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将女性服饰的面料细节描述得最丰富的做品之一,足够阐了然唐朝的织染程度已经很高。
除了生动的劳动排场,赏识那幅画时还尤应重视女孩的发饰,也就是她们头上戴的花钿。那种金属的小片带上一根针就能够插在头发上,金属部门也能够零丁贴在额头上。《木兰辞》中的名句“对镜贴花黄”,指的就是女孩贴在额头上的那种粉饰。最早的花黄是用花瓣做的,后来也有人把蝴蝶或蜻蜓的同党间接剪一小片贴在额头,以至还有女孩把鱼的骨头贴在额头。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