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兴街,那里有我抹不往的记忆……
值班鬼话君:秋深月影
本文照片均为做者供给。
图1、今日同兴街上的英式花园特征洋房
同兴街是一条通俗的小街,坐落在南岗区赤军街与马家沟河交汇处,站在此处的俄罗斯河园廊桥上,小街尽收眼底。我生于斯,长于斯,熟悉小街的一草一木。记忆里的小街温馨而标致,像一幅宝贵的油画难以抹往……
一、同兴街街名的由来
说起同兴街街名的由来,与哈民营企业家王兰亭兴办的“同兴窑”(同兴建筑窑业公司)密切相关。1928年,“同兴窑”股东王兰亭选址马家沟河北岸,建起一座砖红色办公小楼。从此,小街便以同兴公司而得名。“同兴窑”是一家股份公司,“同兴”二字望文生义,即期盼配合昌隆兴旺之意。
王兰亭,河北省昌黎人,曾在闻名铁路工程师詹天助旗下当丈量员。上世纪初叶,哈尔滨城市建立方兴日盛,王兰亭来哈处置建筑业和窑业运营。据《哈尔滨志》载:1917年至1931年,是哈市砖瓦窑业比力昌隆期间。王兰亭、杨美声、洪宝华在道里顾乡屯一带创办的“同兴”、“义和”、“大东”三家砖窑,率先摘用“机器窑”造砖坯,各窑日消费红砖50000块以上,开哈尔滨“机器造砖坯”之先河。
展开全文
图2、原“同兴窑”办公楼(同兴街7号)
王兰亭还跻身于哈尔滨建筑行业,1924年,在道外八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现道外区新马路北段)工程竞标中夺魁。工程完工后,承建人王兰亭的名字被镌刻在该建筑办公楼主进口两侧的中英文建筑铭牌上。“同兴窑”集开发、建材、设想、承揽工程于一身,还拥有王岗砖厂、木器厂等实体等。1928年,“同兴窑”事业蒸蒸日上之际,选址马家沟河北岸建起“同兴窑”办公小楼。
其时的马家沟河是一条清水河,两岸光景秀丽,南岸“洋房”星罗棋布,有室第、别墅和处事机构。“同兴窑”办公楼摘用仿古典主义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气,红砖清水墙、灰瓦坡屋顶,主进口配以灰色古典罗马门柱,建筑显得非分特别持重。办公楼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楼上用做开会、办公,楼下设置餐厅、厨房、卫生间等。由此,办公楼所在小街因同兴公司而得名。
同期,“同兴窑”为处理勤杂人员住宿问题,在办公楼东侧建起员工宿舍,数栋平房构成一个院落。1933年,王兰亭家私宅在小街东口落成。私宅是一幢二层小楼,外看看似通俗,内部拆修却非常豪华。王兰亭之子——片子《小兵张嘎》中胖翻译饰演者王澍,在此渡过童年光阴。据说,同兴街现存三幢洋房也是同兴公司所建,建筑红砖与同兴公司办公楼一致,即240×115×55mm,同为 “同兴窑”烧造的“机器砖坯”。
二、昔日的小街、洋房和我家
图3、祖父贾连元年轻时照片
图4、姑姑年轻时照片(大约1946年)
记忆中的同兴街是一条土路,东起现赤军街,门牌1号至15号,全长约150米。原同兴公司办公楼位于小街中间,它的门商标是7号。
1号是一栋平房,3号是一幢砖木构造的二层小楼(原王兰亭私宅),小楼烟囱上塑有一只老鹰,鹰眼紧盯着马家沟河桥石拱桥洞,人称“鹰楼”。据说建宅时,王兰亭觉得宅对着桥洞不吉利,便在烟囱上塑了一只老鹰镇宅。1980年以后曾做为哈尔滨冶金丈量学校家属宿舍。
我记事时,“同兴窑”人员宿舍(同兴街5号院)已酿成省林业厅家属宿舍,院内住有我3名小学同窗。我们在四周的解放小学读书,天天下学便结伴在马家沟河边玩耍。炎天捉蜻蜓、捞蝌蚪;冬天在冰面抽冰尜、打出溜滑……。新中国成立后,7号小楼(原“同兴窑”办公楼)曾是哈工大李昌校长的住所。李昌家移走后,哈建工学院数户教人员工进住。有一家的男孩喊刘培善,他进修功效十分好,现已落户于北京。1996年,他曾往北京片子造片厂拜见闻名片子演员王澍先生,他们做为隔代邻人共叙了同兴街旧事。王澍生前还来此故地重游。
图5、昔时祖父在哈医大为学生授课
同兴街11号建筑是我家私宅。那是一幢具有英国花园式洋房建筑特征,占空中积约160平方米,室内两单位相通,且有后门。洋房是祖父1930年从一位俄侨手里买下的,包罗实木家具和生活用品,花了500块银元。我的祖父贾连元(1897—1975年)是一位爱国医生, 1927年结业于南满医私塾,医学博士、内科专家,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任哈尔滨市立病院院长。1946年任哈尔滨市流行症病院院长,与同窗闻名医生张柏岩一路为避免1947年平房鼠疫在哈尔滨蔓延做出了重要奉献。
我的父辈们在此渡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部门)光阴。他们子承父业,兄妹5人全数学医。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省内病院的指导和骨干医生。姑姑小时候伶俐伶俐,穿衣妆扮丝毫不逊于俄侨女孩,喜好穿布拉吉(连衣裙),能歌善舞,并且熟知日语、俄语。她高中结业后考进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结业后成为新中国的一名配药师。
图6、姑姑的医专结业照片(前排右3)
同兴街9号是俄侨伙伴咪沙的家。他家房子有木造台阶和扶栏,门脸和屋顶女儿墙等粉饰,带有明显的俄式建筑风气;13号和我家一样,也是英国花园式洋房;原15号建筑是一幢俄罗斯风气建筑,现已被拆除。其时,那些洋房与马家沟河彼此陪衬,构成建筑与天然情况协调之美!
50年前,同兴街9号、13号和15号住有十余户俄侨,各人协调相处,碰头时用俄语互相问候。饮食习惯家常饭菜就是大列巴,奶油,果酱,红肠,苏伯汤,蔬菜沙拉,土豆泥,菜卷,酸黄瓜等。
俄侨喜好自家做果酱,应季的生果都拿来做果酱,最有代表性的的就是,马林果酱和黑豆果酱,马林果也喊树莓。黑豆果也喊紫梅,那两种浆果俄侨十分喜好食。现在,秋林特色食物中,还保留着那两种果酱,喜闻乐见远近闻名。
夏日薄暮,俄侨喜好在院子里用平锅烙生果馅的馅饼;主食是牛奶和列巴,喜食洋葱和西红柿等蔬菜。夏日的黄昏,小街炊烟袅袅,空气中充满异国风味;俄侨喜好吹奏乐器,薄暮斑斓动听的巴扬琴声不停于耳。1958年,他们陆续分开哈尔滨,有的回国,有的往了澳洲。
同兴街变迁始于2005年。在马家沟河综合治理中,1号、3号、5号(大院)、15号洋房均被拆除,只要7号、9号、11号(我家)和13号建筑被保留下来,现已成哈尔滨汗青庇护建筑。慕名而来参看者川流不息。
图7、上世纪50年代做者(右)与祖父的合影,中间是表妹
三、童年的伙伴“咪沙”
咪沙是一户俄侨家的男孩,家住同兴街9号,我两家是邻人。咪沙大我5岁,至今我也不晓得他的全名。他父亲是一位手艺工人,母亲是一位勤奋、仁慈的家庭主妇。咪沙有个姐姐喊伊拉,是一位标致的俄罗斯女孩。
图8、9号,原童年俄侨伙伴咪沙的家
咪沙爸爸工余喜好打猎,骑着摩托车,穿戴黄粗呢子服拆,戴着布琼尼帽子,背着双筒猎枪,很像苏联片子中保尔柯察金的样子。咪沙母亲手工活好,曾给我姐姐做了两条布拉吉(连衣裙)。用非常时髦粉红色的“泡泡沙”布料,格式别致。昔时中国女孩没有穿那种格式的,那喊一个气派。后来姐姐长高了,我妹妹接着穿。
1957年,咪沙大约10岁,他天天下学后,我便往找他玩,有时他也来我家。一天,我到他家里,他妈妈给我一块列巴(面包),在上面抹了一些奶油让我食。,我觉得好食,挺香的,那是我第一次食列巴,印象特殊深入。至今,我对俄式餐饮情有独钟、深爱有加。
图9、2002年伊拉来哈看老房子照片。前排中间是伊拉、右是我(做者),左是母亲,后排右是我妹妹,左是我姐
咪沙穿一身学生礼服。黑色的列宁服是套头的,立领,紧袖,胸前有3个铜扣闪闪发光。头上戴着大盖帽,腰间扎着皮带,手里拎着黑皮包。皮包是牛皮造成的,一面能翻开,皮子手感好,并且很巩固。过往,我家里也有如许的皮包,但后来弄丢了。近些年,我往古玩市场时,曾留意过那种书包,可历来就没见过。1958年炎天,咪沙家要移往澳洲,临别时,她妈妈送给我家一盆花,一个铁皮保险箱,说保险箱可用来拆钱。
2002年,咪沙的姐姐伊拉从澳洲到中国,特意回同兴街看她家的老房子。我家热情地招待了她,还在站门前合影。事隔多年,她已经是悉尼闻名的医生了。一年后,咪沙给我来信了。那是我们别离47年后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信。
图10、2005年,9号邻人康军(中间)和咪沙父子合影
2005年,咪沙带着儿子来中国,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同兴街。碰头时,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路。咪沙说他驰念哈尔滨,驰念同兴街的老房子。他说刚到澳洲时,生活艰辛,不懂语言,没有工做,多亏伴侣们的搀扶帮助才走到今天。他是悉尼的食物工程师,收进可看,每年都往国外游览,世界列国走得差不多了。老婆是英国人,在保险公司工做。
四、昔日鲜花盛开的天井
上世纪50年代初,马家沟河两岸室第,带有天井的俄式建筑居多。天井的栅栏是刷成绿色的木条,院里种有果树,蔬菜和花草。有的人家屋门前栽葡萄秧,供炎天在葡萄架下纳凉。
昔时,我家的前后天井约800平方米,院里有水井,可用于浇树浇花。祖父是园丁,栽种着茂盛的动物,有勺药、百合、剑兰、大丽花等。花季差别,夏秋之季陆续开放,姹紫嫣红。花香充满在空气中,浸人肺腑,让人清新。
7月下旬,樱桃和杏成熟可摘;晚秋,黄承平果、铃铛果实挂满枝头,摘摘下来做功效酱,软糯绵长,甜酸适度,除了家人享用,还可捐赠邻人、亲属分享。常有人问祖父院子那么大,怎么不种菜呢?祖父会笑着说:“我家喜好种花栽树。”祖父时任市政协负责人,又是医生,天天工做非常严重,上班后开会、诊断疑难病症,经常不克不及定时下班,有时夜间还会被汽车接回病院夺救病人。他在天井里栽树、种花,漫步,以此缓解工做上的压力。
图11、远眺今日的同兴街
近年我往欧洲旅游时看到,那里几乎每家都有天井,花草装点其间,生活充满生气。花草可陶冶人的心绪,也是一种传统风气。哈尔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昔日的马家沟河畔的英、俄式天井,堪称欧洲天井文化的缩影。
2005年革新马家沟河,我家的院子成为公共用地,现已不复存在。昔日鲜花过去,唯有幽香袭来,记忆中的街景时常会闯进我的梦境……
202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