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本是“盟主”之位,为何最后没有一统天下?
文/一度汗青看V
袁绍本是“牛耳”之位,为何最初没有一统全国?
看过《三国演义》的伴侣,可能会重视到,在起头有一个大人物呈现,他就是袁绍,从曹操发矫诏讨董贼时起,袁绍就被寡诸侯选举为“讨董联盟”的“牛耳”,其实力可见一斑,但为何最初袁绍却没有一统全国呢?
袁绍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家里世代高官,史上有“四世三公”一说,可见其根红苗正。在古代身份便能决定一切,像他如许的身世天然会承受过“正统”的教导,所以,他的官宦之路长短常平整的,刚一出场时他就已经官拜司隶校尉,那个级此外官职次要是负责京城和周边地域的治安,应该相当于御林军管辖的角色,官位可能为二品,地位已经十分尊贵了。
当初董卓提出废帝时,没几小我敢对抗,袁绍公开让董卓下不来台,原文写道:“今上即位不多,并没有失德;汝欲废嫡立庶,非反而何?”可以看出袁绍仍是有必然立场的,事实家里几代为官,食的是朝廷的俸禄,天然要替朝廷说话。而董卓也不敢深追查袁绍,不单没有降功,反倒给安放了渤海太守一职。能够看出袁绍与他的家族实力,那也就是为何选举袁绍为“牛耳”的次要原因了。但袁绍如斯好布景、好根底、好本领,为何后来没有成天气呢?原因次要有以下三点。
展开全文
起首,袁绍遇事处置问题简单、粗暴,确实地说欠缺政治思维,他可以位居高官,大多是倚仗家族权力,出格在古代那一方面表示得更为明显。袁绍从起头与何进谋议若何立新君的时候,他就表示出了政治思维简单的一面了。“愿备精兵五千,斩关进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全国!”他认为只要把“十常待”全数杀光才气全国承平,不懂得权宜之计。
其次,欠缺胆量与远见。袁绍与董卓做对,只晓得生闷气,并没有曹操那气概气派,当曹操矫诏全国的时候,他才反响过来不克不及错失良机。好在比力有小我魅力,固然不是倡议人,但也坐上了牛耳的位子。固然当初他敢对董卓对着干,但那只是家族的虚荣心做祟,他本身并没有造反意识,胆量与远见,他都有所欠缺。
最初,不具备军事管辖才能。当董卓被撵出京城后,他没有乘胜逃击,曹操在一旁提醒也没有起到什么感化,“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寡……示全国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游移不进,大失全国之看,操窃耻之!”袁绍听了曹操那些话无言以对,但也无动于衷,间接把曹操气走了。就此“讨董联盟”闭幕。
由此能够看出,指导才能长短常重要的,只要身世仍是不可,必需要有灵敏的政治思维,擅于阐发利弊,挠住一切机遇为本身创造更多的开展空间与价值,而那些袁绍都不具备,即便当上“牛耳”也管辖不了全国。所以,袁绍的权力固然强大,但架不住坐食山空,贫乏运营治理才能,最初以惨败而了结。伴侣们看到那里,不晓得能否认同小编的说法呢?无妨一路来交换下。
参考材料:《三国演义》
图片来源于收集,若有侵权,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