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挂粽叶?粽子的两种含义?
为什么端午节要挂粽叶?
端午节挂粽叶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龙舟竞赛和纪念屈原之事。据传,当时有人把粽子投进江中,以安抚水神,并保护自家因屈原之故而身陷危险的子孙。
为了防止粽子在江中漂走,人们开始在粽子外包一层粽叶,形成现今的粽子。而挂粽叶也让屈原在江中,感受到人们的诚挚和爱意。因此,端午节挂粽叶已成为传统习俗,也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和祝福。
端午节要挂粽叶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病和纪念屈原大夫。
1. 历史上的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忠臣屈原的节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这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
同时,屈原大夫被放逐后投江自尽,为了避免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百姓们便各自折来竹叶或菖蒲叶扎成小粽子,丢到江里救屈原大夫。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习俗就流传至今。
2. 相信驱邪避病的习俗是由五毒杀邪这个传说演变而来的。
相传五月初五是五毒出洞的日子,五毒会伤人。
因此人们挂上艾草大麻花香蒲菖蒲香叶,避免五毒侵扰。
后来,由于菖蒲香叶形似粽子叶,人们就采用了挂粽叶的方法,来驱邪和消疫。
粽子的两种含义?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和神灵,以求吉祥。后因“粽”的谐音,又有了更多寓意。“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旺盛。“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掷粽子于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每年如此,以表现崇拜和思念。
除此之外,端午节的粽子还有驱逐蛟龙、功名得中等美妙寓意。
。
1、粽与“宗”、寓意光宗耀祖
“粽”字的构成解释为与传“宗”有关的食物,“粽”与“宗”音近,也就是说祈求传宗接代,这样的说法不仅赋予粽子美好的寓意,也表明其最初的祭祀功能。
2、粽子谐音“中子”,有求子之意
粽子谐音“中子”、“众子”,也有多子多孙的寓意,人们在在粽子里包红枣、栗子,以及用彩线将其串成“九子粽”作为赠礼相送。
这一做法,颇有些历史,在《皇后阁帖子》中有诗句:
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
章简公在《端五帖子》对此亦有提及:
九子黏筒玉糉香,五丝萦臂宝符光。
3、阴阳调和的传统观念
其次,粽子还被人们揉进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古称“角黍”,因为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而包裹用的菰叶水生,属阴,所以是“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粽叶的“阴”和米的“阳”相互转化、互为消长,呈现复杂而有动态的变化,契合中国传统的阴阳调和之观念。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发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个书生要准备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赠送粽子给他吃,并且祝福他顺顺利利的中举。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时候,祝福学生们考试顺顺利利,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物,粽子的发音和“中子”类似,在古代的习俗中,人们比较讲究这种谐音的祝福语,多吃粽子就寓意着能多得儿子。在古代制作粽子时,除了以糯米为原料以外,还会加入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人们为了担心河中的蛟龙等凶物伤害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装入竹筒中,然后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着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习俗中,人们制作粽子时选择用红绳将其捆绑,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这样就寓意着给小孩子护身符。
包粽子文化内涵?
这要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端午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说法是起源于恶日禁忌和纪念屈原,此外还有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以及起源于龙图腾等说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月份。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时间最长。夏至到来要开始数伏,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这也是暑热难挨,各种疾患、时疫流行的季节,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为了辟毒逐疫,保证人类生命的安全,人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为战胜即将到来的疾疫做好充分准备,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季节。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这些民俗活动有丰富的记载。欧阳修《渔家傲》:“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五月五,古人沐兰汤浴,饮菖蒲叶浸制的药酒,以驱疾疫。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月五,人们以五彩丝线系手臂,名之为长命缕;胸前佩挂符箓,以避灾邪。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写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采草药、喝端午酒等蠲除毒气的习俗。从明清各地的地方志中,亦能窥见端午习俗,如《乌青镇志》:“端午节”,堂上悬张真人像,或关圣、钟馗像,门插葵艾,食角黍,饮菖蒲酒。《绩溪县志》:“端午日”,户悬蒲艾以辟邪。堂悬朱符,挂钟馗,瓶供榴花、蜀葵之属。端午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邪避瘟,同时寄寓迎福祯祥之意。这就是端午节,一个本义是禳灾逐疫的节日,也是一个公共卫生的节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食粽、龙舟竞渡和屈原联系起来,对端午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是民众历史情感和历史观念的体现。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粽子原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所以要用“蛟龙所惮”的楝叶包裹、五色丝缠绕。如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就像春节的饺子、年糕,中秋节的月饼一样,粽子是端午节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食品。此外,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合称“五黄”,也是中国江南地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