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死后的谥号?八仙过海华阳真人是谁?
黄帝死后的谥号?
黄帝没有溢号,秦代以后的皇帝才有。皇帝死后加谥,以称其功德,其制古已有之。不过,在唐代以前,谥号一般只有一字,偶有多者,也不超过两个字。到了唐代,不仅皇帝生前尊号愈增愈繁,死后谥号也越拉越长。
唐朝初年,谥号尚不甚繁琐,高祖李渊为“大武皇帝”,太宗李世民仅谥为“文皇帝”。高宗李治、中宗李显,谥号亦不过两个字。至睿宗李旦死后,谥曰“大圣玄真皇帝”,谥号开始复杂化。及玄宗死后,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猛增至到七字。肃宗死后,谥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又加两字,成为唐代诸帝初谥之最。
初谥之外,又有追谥。高宗时,为父祖加谥,追尊高祖为“高祖神尧皇帝”,追尊太宗为“太宗文武圣皇帝”。其后,诸帝效法,追谥之文亦日益繁琐。玄宗时,追谥高祖为“高祖神尧大圣皇帝”,后来又加为“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唐代诸帝追谥之号最长的是宣宗。懿宗咸通十三年(872),追谥宣宗为“宣宗玄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谥文几乎罗列了所有的赞美之词,不仅繁琐难记,而且与宣宗本人的功德也相去甚远。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八仙过海华阳真人是谁?
对于华阳真人的来历,不同版本的小说中都有自己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三茅真君的说法。
这种说法在钟离权的故事中存在比较多,吕洞宾的故事中也有部分版本是这样讲的。道教史上的三茅真君指的是茅山派的创始祖师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后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的时候赐予了“真君”的名号,所以叫三茅真君。这三人本是汉景帝前后时期的人,出生于咸阳南关附近。
据说大哥茅盈是最早成仙,他十八岁就在恒山读《老子》和《易经》,后来受到西王母的点化,赐予了玉佩金铛之道和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得道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