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竹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据文献记载 古代哪位大文豪爱用 ldquo 呵呵 rdquo 两字表达情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竹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看了很多网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难看出,都是一些大雅之士,都让老夫佩服。
我是个无肉不欢的顽主,但我又想要附庸风雅,咋办呢?细思量了一番,我决定了,从今天起,老夫家里的餐桌上必须上一道固定菜:竹笋烧肉。
谁TM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呵呵…
欢迎大家关注我,与我一起探讨人生。
竹子,名列花中四君子之一,因为竹子中空,好似一个谦谦君子,虚怀若谷,含蓄内敛不张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竹子同时又有节,气节是一个君子必备的气质,所以竹子就好比君子,如文天祥的民族气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故而文人都推崇竹子,于是就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感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诗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的来历,我就不多做介绍了,意思呢也比较简单,正如字面意思那样。这句话的真正的意义或者价值是在它背后所反映的一种生活的态度。
宁愿一日三餐中可以不出现肉,但居住的环境里也不能没有竹子。肉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人类的基本的生存需求。这是人活下去或者活的相对来说好一点的,必备的条件。这是现实意义上的要求。 而竹子代表什么,竹子是人们在脱离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在更高的生存条件上所需要的东西。竹子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你活下去。而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活下去。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方面的要求。
因此抛弃肉类而选择竹子,这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生存要求而迈向更高层次上的精神要求。这是一种生存目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更高的生存哲学。
有些人看这个觉得很可笑,但是这其实是每一个人所必需经历的环节。只要是一个人,他就会像这方面,也肯定会向这一方面去发展。如果竹子看起来抽象的话,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当你吃饱喝好之后会去干什么,看电影,读书,旅游,这都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看电影读书能吃饱饭吗?不能,但为什么人们会去选择呢?因为这是精神方面的要求。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看电影旅游与竹子其实是一样的。
最后简单来总结一下,从肉糜到竹子的转变是人类由基本的生存而迈向更高生存环境的转变。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存哲学。每个人都会去经历。
个人觉得古人拿竹子的特性来自勉。
如竹子有节,象征古人渴望有气节,忠贞不二。
竹子空心,象征古人希望自己虚心好学,虚怀若谷。
竹子坚韧,象征古人钦佩不畏强权,安贫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