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真假美猴王?神魔大陆火枪
《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真假美猴王?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吴承恩写西游记事正式道教和佛教思想碰撞的时候,而孙悟空(灵明石猴)师出菩提老祖,而六耳猕猴是佛教的代表,真假美猴王之战反应了佛道两家在中国地位的变化。一些学者解读说其实真假美猴王中被打死的是孙悟空(灵明石猴),而之后是六耳猕猴随唐僧一行人西去取经,六耳猕猴之所以代表佛教,就是因为这一切是如来佛祖的安排,所以观音菩萨辨不出,照妖镜照不出,神兽谛听辨出也不敢说的原因,从历史上看,佛教虽是来自印度,但在中国地域上的影响地位已经远大于道教了。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真假美猴王的原因。
因为唐僧师徒之前心不和,互相猜忌,才由此而生的六耳猕猴,出现了真假美猴王,此难应该是佛祖为了化解他们师徒之间的不和关系。这一点在那一集结尾的时候,佛祖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六耳猕猴是假的,真伪难辨,照妖镜,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没有辨认出来,最后是佛祖认出后,被孙悟空打死。
假孙悟空六耳猕猴是真孙悟空的二心,也就是本我。
最后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代表着孙悟空消灭二心,一心向佛。西游记故事有很强的劝世意味,例如盘丝洞七蜘蛛精代表着七情,唐僧八戒被蛛丝缠住说明它们七情未灭。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代表着六欲,打死六贼就代表消灭六欲孙悟空是中国神话人物中的明星,出自《西游记》,仙石孕育而生,祖籍东胜神州,家安水帘洞,师从菩提老祖,技能七十二变,坐骑筋斗云,武器金箍棒,战功赫赫,劣迹班班,后经观音点化,随唐僧西天取经终得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原著和剧中都出现了真假美猴王情节,《西游记》第五十七回,说是“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摸样,伤了唐僧,后又和孙悟空大打出手……引发了围绕“真假”的系列剧情。有人说真悟空死了,有人说假悟空死了,那事实真相如何?且慢慢分析:
佛道相争阴谋论
其实西游记中师傅取经的背后是弘扬佛教抑制道教的,佛道之争,孙悟空的师傅是道教,而降服悟空的是如来,点化悟空的是观音,最终正果封佛,完成了佛教的发扬和传播。而真的孙悟空屡屡杀人犯戒,佛教一忍再忍早有不满,而取经团队已对外公示,人也都是自己选的,此时换人则贻笑大方,而且表现出了佛逊于道,佛难以抑制道,所以安排一场阴谋,三界居然难辨,但是地府的谛听是知道的,之所以不点破,是谛听官职太小而且是体制内工作人员,必须要服从领导服从大局。所以如来也是知道的,最后编个理由用用金钵盂罩住,又被假孙悟空一棍子打死。所以至真假孙悟空后,悟空再无叛逆,服从管理一心取得真经,而真性情的悟空已然冤死。
悟空心魔
孙悟空作为菩提老祖道家徒弟,所学知识结构,猴生观,世界观最高理想都是为道教服务,而经过了大闹天宫,被如来五行山所压制,委屈求生。观音点化随唐僧取经,为什么说是点化,更直接点讲其实是威逼利诱,悟空被道教弃子,没有靠山没有关系,自身处境,想要自由只有一条出路保唐僧取经,这在西凉女国,六耳猕猴故意在唐僧面前打死人,让唐僧将悟空赶走。当到了一个山洞,看见有强盗把师傅抓起来了,于是把金箍棒变大压死了强盗。唐僧看见孙悟空又杀了人,一心向恶,无心向善,要将孙悟空赶走。至此悟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当前现实冲突达到了顶峰,于是产生了心魔,真假美猴王其实就是自己的两个分裂的人格在斗争,最终他被佛所战胜,道在他的心中从此死亡消失不见。
悟到真假美猴王的深层意义,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其价值除了那些典型的形象,动人的故事,奇丽的想象之外,更为深刻的是它的象征意义。从本质上讲,一部《西游记》揭示了一个人、一个团队成功的要素与秘诀。领悟作者的深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都会有所助益。
回到本题,取经路上为什么会出现真假美猴王呢?六耳猕猴到底是何等妖怪?作者此时安排六耳猕猴出场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孙悟空与六耳猕猴是一体二心、一体两面
通过细读笔者发现:原来孙悟空与六耳猕猴本就是一人,只不过是孙悟空的另一颗心,另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另一种隐藏起来的行为方式。怎么证明呢?我们必须透过这些繁杂的故事,找到真切的证据。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的标题已经确切地告诉了我们:“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两颗心把整修乾坤搞乱了,在一个身体当中是完成 不成修行的。
在文中多次出现诗的警句:“保神养气谓之精,情性原来一禀形。心乱神昏诸病作,形衰精败道元倾。”情与性本为一体,共同住在人的身体之中。“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身在而神飞,典型的貌合神离,心不在此。作者简直是站出来高喊了“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最后,如来佛讲那段经,极具深意,他说:“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真与假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线,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书中进一步写道“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非常明确,如来没说是二人竞斗,而是说二心竞斗,无疑是一人之二心。
启示:
一、人都有多面性,善与恶,往往在于一念之间。守真心是大道。
二、三心二意不能成就事业,也不能完善自身。一心一意才能专心专意。
三、去除二心,必须由自己完成。战胜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如此,你就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