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花子指的是清朝时的哪项运动?大盛游戏官网
乌拉花子指的是清朝时的哪项运动?
冰嬉 又叫 乌拉滑子,即滑冰!
滑冰这项活动,在中国有很长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开始有了。过去叫“冰戏”或叫“冰嬉”。到清朝时这项活动就更盛行。不仅民间普遍开展,就是在宫廷里,每年也要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滑冰活动。
冰嬉包括走冰鞋、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打滑挞等多种游艺。冰上游艺在元明时期初见规模,至清代而大盛。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也把北方常见的冰上游戏带进北京,并与中原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冰上活动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冰上嬉戏项目。北京是这种文化的交合点,北京地区的冰嬉可以作为清代冰上活动的代表。
历史记载
清代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 清窦光鼐、朱筠等《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清高宗《冰嬉赋序》:“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
清代初年,冰嬉一度入于兵家。清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
冰嬉作为大清国俗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在于它在军事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是由于满族特殊的生存环境以及帝王的重视与提倡,建立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融娱乐与技于一体等诸多因素促成的。
早在满人入关前,由于,后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北的高寒地区,所以,常年面临严苛的作战环境,为了适应冰雪中的复杂地形,后金统治者建立了一支能够在冰面上作战的“冰鞋营”。
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 …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这支部队在满人入关时屡立奇功,清朝建立后,满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冰鞋营就逐渐失去了其军事作用。
史籍记载:这支冰鞋营在入关前共有满人精锐1600人,到了嘉庆时期减编为500人。顺治时期,曾组织冰鞋营进行了一场冰面上的竞技演习,称为“大阅冰鞋”。由于,检阅效果极佳,又有观赏性,所以,历代满清统治者都将“大阅冰鞋”作为每年的保留节目。
每年冬天“三九”一到,宫人便开始筹备举办“大阅冰鞋”。清朝诗人吴士鉴曾这样描写道:“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
由于,每年冰面的厚度不同,所以,举办“大阅冰鞋”的地点并不固定,可以确认的是,每年的“大阅冰鞋”都在西苑举行。
参加冰上检阅的八旗将士们,脚踩冰鞋。这种冰鞋与现代人穿的冰刀鞋相似,工匠在鞋子底部嵌上铁条,减少鞋子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冰嬉开始前,皇帝坐在拖床上,冰面上有一大旗,八旗冰鞋营在旗帜旁肃穆而立。
之后,随着一声炮响,冰鞋营应声而动,向着皇帝的拖床飞驰而来,在抵达拖床后依次行礼。在其后的冰球运动中,冰鞋营分成两队,每队由十名士兵组成,双方争抢一只皮革制成的冰球,两队士兵争相追逐,展示勇武。
其实,这项运动有点像是现代的冰球。
早在满人入关前,八旗士兵便借助冰球运动练就一身冰上功夫。后来,“冰鞋营”不再出现在战场上“冰球”运动也成了“大阅冰鞋”中的娱乐项目了。东岩居士在《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指出:“冰球,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武备院备侍卫护军人员皆须习此,文人无习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