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分工合作?
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
1.
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身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小朋友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资料,小朋友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小朋友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身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小朋友们自由地去选择自身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小朋友自身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小朋友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标明自身的支持态度,使小朋友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小朋友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小朋友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小朋友提供充沛、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资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小朋友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小朋友选择玩具资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
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小朋友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小朋友的角色游戏则以发明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偏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3.
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小朋友玩,随小朋友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小朋友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示,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小朋友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小朋友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协商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胜利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掌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4.
和时调整游戏角色 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任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和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为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需马上制止,和时介入,协商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查看更多
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分工合作?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情节发展、材料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要使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各种知识经验渗透在区角、参观、早谈、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观察售货员、理发师、医生的工作细节,幼儿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三、科学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没有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而游戏规则要让幼儿所理解接受和实施,就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由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常常在活动中讨论,边讨论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改,最后,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教师归纳成规则。当幼儿在游戏时作出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行为,教师应直接制止,加以引导。
四、重视全面的介入观察
观察不仅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还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正确地判断游戏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游戏。
1.通过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度,便于掌控游戏的节奏。
2.观察游戏主题是否丰富,物质提供是否恰当,思考变更游戏内容和材料。
3.观察幼儿经验是否充足,角色之间是否冲突,判断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五、开展有效的适度指导
1.运用语言提示指导。教师的语言具有多种功能,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主要通过和幼儿的交流、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
教师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具体真实的想法。如“你要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促使幼儿引起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判断。而当幼儿遇到困难、缺乏目的时,教师可用简单语言进行建议性提示。例如,“糖果店”的糖果卖完了,游戏没法开展下去,教师说“我们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导孩子们开办“糖果加工间”。
2.运用动作提示指导。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教师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肯定幼儿的良好表现;用摆手、摇头或面部表情等否定一些不良行为。必要时教师应适当地示范游戏玩法,具体如:“银行”的职员办理“存款”“取款”;饮食店的“招待员”耐心、和蔼、有礼貌地招待顾客;医院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开药。
3.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指导。教师加入游戏,并通过扮演角色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如:在“肯德基”中,教师担任副经理,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以副经理的身份指导“店员”进行工作,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一些随机教育。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融入到游戏中去,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有效地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发展游戏新情节,控制游戏节奏,深化游戏主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