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役化”、“游戏化”,忽视日常劳动,劳动教育如何走出误区?游戏劳动教育
“劳役化”、“游戏化”,忽视日常劳动,劳动教育如何走出误区?
答: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认识世界是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培养爱劳动的情感,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主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创造心灵的美好愿望,懂得劳动光荣。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没有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过去的教育方针里没有这句话,我们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设计里面没有这个环节,相应的资源也保障不了。学校、家长还有学生都没有这个意识,加上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家都想做劳心者,不想做劳力者,对于劳动在一个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客观上忽视了劳动教育。
第二是应试教育挤占了劳动教育的空间。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应试教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体育、美育,包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家还是追求分数,还是把智育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劳动教育就只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了”。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存在错位。因为家长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排名,而不是孩子的全面成长。当然这也不能怪家长,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考分高就能上好学校,考分低就不行。这样家长唯恐因为劳动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更何况有些家长从内心就不愿意让孩子干体力活、手工活,生怕孩子将来胸无大志。
第四,我们在整个设计上,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我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手段,应该像读书一样的,成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没有做这种设计。
第五,没有相应的评价导向体系,也就是说,缺乏一个评价引导的指挥棒。如果将来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劳动情况能对其升学、就业等各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必将大大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干活。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最为重要的。把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干活,很有可能导致有劳动没有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经过劳动以后学生反而厌恶劳动了,这是最大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全部。劳动教育应该以技术为载体,充分挖掘技术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普通教育,不是特定的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的。
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首要的就是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切切实实的价值追求。从实际操作来说,必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还有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在教学计划上要有总体设计,课程体系上有具体要求,教学资源有保障,教师有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跟得上,然后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德智体美劳同步地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据我所知,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包括相关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条件下,如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劳动教育从理念变成模式,从模式变成方法,从方法变成实践,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我们主张要有专门集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课程,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这门课程,在其他学科课程中都应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并且这种设计要小学、中学、大学贯通起来,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明确课内外劳动时间,因为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讲,要让学生有劳动实践的经历,这就需要一定课内外时间做保障。
具体在课程建设上,要从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方面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特别是在教育目标上,定位要准确,要全面,围绕劳动素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我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贴着许多各种各样的了不起的人物,却很少有普通劳动者。我们应该时时、处处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文化环境,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很重要,比如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重要的品质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在内容上应统筹安排,兼顾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还要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劳动内容的变化要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还要注意跟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相匹配,要有可选择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能一刀切。
在方式上要突破传统,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事探究性的劳动、综合性的劳动、项目化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