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勇者游戏帝师
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要评价曹叡和曹丕,其实从他们二人的谥号中,就能看出一丝端倪。曹叡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而曹丕庙号世祖,谥号为文,人称魏文帝。二人谥号,一个是“明”,一个是“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曹叡比曹丕的能力是要更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曹叡比曹丕强在哪里?
政治能力
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他们二人分别是曹魏的第一和第二任皇帝,按理说,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文治武功超强之人,比其他几代都会稍微厉害点,不过,曹丕这里倒是有点不一样。曹丕之所以会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实最大的功劳是他的父亲曹操!曹魏那么大的地盘,基本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遗产,所以才能发展壮大。而曹魏之所以能够取代东汉,也是因为曹丕对士族进行了妥协。
曹操时代,是一个和士族对抗的时代,曹操大力选拔寒门人才,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士族,可以说曹操一生都在为此奋斗,当时的曹操,对很多寒门人士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而曹操去世后,曹丕直接改变了曹操的政治主张,为了篡夺东汉,建立曹魏帝国,曹丕向士族做出了妥协,发明了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为何会遭到众人诟病呢,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朝廷设置“中正”这个职位,专门负责选举各地官员,上报给朝廷。其中大中正负责州里的选拔,小中正负责郡里的选拔。朝廷规定,选拔的人才分为九等,俗称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评判这些人才的标准,则是通过家庭出身和背景、个人品德等因素来决定。粗看之下,似乎这些都是有法可依,非常公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九品的评判标准逐渐变成了主要看家世,个人品德倒是其次了,因为个人品德这东西,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好评判,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主要是看家世,这就造成了能评上品级的,大多是出身良好的士族子弟。
发展到后面,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虽然士族子弟确实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寒门之中优秀人才也不少,而九品中正制无形之中直接堵死了寒门人才的当大官的梦想,以至于朝廷上层全都是士族之人,这些人互相之间关系颇深,很容易制约皇权,这也是曹魏最终被司马家篡夺的一大原因。
曹丕的这个九品中正制,粗看不错,实际上真正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弊端,可以说,正是因为曹丕搞得这一套选拔制度,使得曹魏江山很快就灭亡了。当然了,除了向士族低头脱险,曹丕在打压皇族权力上,做得也是非常过火。曹操之所以强大,除了很多外姓大将相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家、夏侯家的宗亲人才很多,但是由于曹丕称帝,防备宗族,使得宗族人才急剧减少,可以看到曹丕时期最出名的那些大将,很多都是曹操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曹丕一瞎搞,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曹叡、曹芳时代,曹家缺少了很多的精英人才,没法和士族对抗,最终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击败,沦为傀儡。可以说,虽然曹丕建立了曹魏,但他也给曹魏埋下了亡国之祸。
说完曹丕,我们再看他的儿子曹叡。由于曹叡是曹丕的儿子,所以曹丕的很多策略曹叡都是一直沿用的,不敢改变。在古代,孝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么一句话“祖制不可违”,讲的就是类似的意思。曹丕作为开国皇帝,他的策略曹叡是不好改变的。但是通过曹叡对国内的掌控,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对士族的掌控力是要超过曹丕的。
曹丕去世后,给曹叡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这几人可都是老江湖了,处事非常老辣,一般的手段对他们根本没啥用,结果曹叡登基后,果断处置,很快就成功的夺回了大权。曹叡是怎么操作的呢?非常巧妙,他直接以军国大事为由,将曹真、曹休和司马懿给外放到了边疆地带,让他们去带兵打仗,这样的话他们就远离了朝堂,远离了权力中枢。三人虽为顾命大臣,但远离朝堂,也就无法干扰到曹叡了,而剩下的陈群比较好对付,就这样曹叡很快地就夺回了大权,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
看看曹叡的操作,人家的这套阳谋可真的是厉害,即便你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但是人家做的冠冕堂皇、无可指摘,你只能遵从。也正是因为曹叡在登基之后显示出了强大手段,让众人看到了他的能力,所以终曹叡一朝,都没咋出过权臣,大权全都在曹叡手中紧握,那些士族都被压得死死的,不敢反抗。而后期威风八面的司马懿,在曹叡面前,乖得就跟个小猫一样。
综合曹叡和曹丕的政治手腕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他的父亲曹丕的,这也是为何大家在给曹叡的谥号时,给的是个“明”字,而曹丕是个“文”字。
战略能力
作为皇帝,尤其是天下未统一的皇帝,战略能力、战略眼光尤其重要。而就这方面对比来看,曹叡的表现也是要强于曹丕的。曹丕这个人,长期跟随曹操历练,能力还是不错的,不过他缺乏了他父亲曹操的超强战略眼光。虽然他一直有一统天下之志,但在操作过程中他却屡次碰壁,而事实上,曹丕在位期间,其实是有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只不过他没有抓住!
当时孙权偷袭荆州,惹怒刘备,虽然刘备按捺住了脾气,没有立刻跟孙权死磕,但两人的梁子算是正式结下了,只要刘备还有一口气在,肯定是会讨伐东吴的,而刘备讨伐东吴之机,就是曹丕最佳的伐吴之机!在魏蜀吴三方阵营中,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吴国相对于蜀汉,人口更多、军队更多,更有战争潜力,所以对于曹魏来说,吴国其实是曹魏一统天下之路中的最大绊脚石,只要灭了东吴,蜀汉其实相对来说很好打。然而当刘备伐吴之时,曹丕却拒绝了众人的建议,他选择了坐岸观火。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当时的刘晔极力劝说曹丕出兵灭吴,但是曹丕战略眼光不足,拒绝了这个提议,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曹丕拒绝的理由其实有两个。一是孙权已经称臣投降了,二是蜀汉和东吴都是曹魏的对手,他们两个鹬蚌相争,曹丕想要渔翁得利,等到他们分出胜负,兵疲将乏之后再出兵。
曹丕的第一个理由其实大家都看得懂,估计八九岁的小孩都知道,孙权肯定是假意投降的,曹丕不傻,他应该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的第一个理由只是故意说出来的。他真正不出兵的原因就是想看到孙刘两家打得头破血流,他最后再出手收拾残局。曹丕的这个决策之所以错了,其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曹魏不是天下第一强的势力,为求自保,他确实是可以采取这种坐岸观火的策略。但是现在曹魏是第一大势力,而东吴是老二,两人的关系不可能调和,不管怎样,老大都需要出手对付老二,而现在老三帮着老大出手一起打老二,这不是最佳的形势吗?老三帮忙牵制着老二的部分主力,这就意味着作为老大的曹魏,只需要对付部分东吴主力即可,这可是很划得来的啊。如果等老二和老三分出胜负,老大将需要对抗老二的全部主力,这不就亏大了吗?
总的来看,曹丕没有配合刘备一起出兵,攻打东吴,应该算是非常遗憾了,如果双方真的夹击东吴,说不定曹丕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只可惜,曹丕的战略能力不足,错失了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我们再来看曹叡,当他面对诸葛亮北伐时,他表现如何?
夷陵之战过后,蜀汉精锐尽丧,国力损失严重,于是曹魏上下一致认为蜀汉暂时是没有对外作战能力的,所以曹魏放松了对蜀汉的防备,将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对付东吴的前线,结果谁也没料到,诸葛亮能力这么强,短短数年便恢复了蜀汉国力,而且开始率军北伐,攻占雍凉。当时的陇右有五个郡,结果其中三个郡直接宣布投降诸葛亮,形势对曹魏非常不利。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曹叡,立马着手安排反击。他先是从大的方面分析战局,认为蜀汉国弱民少,并不是魏国的对手,主动挑起战争必败无疑。这话自然是安抚众人所说的了,接着曹叡立马奔赴关中,他亲自坐镇长安,指挥众将反击蜀汉。
在曹叡的激励和调遣下,最终曹魏成功的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并最终将诸葛亮赶回了蜀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实是机会最大的一次,因为这一次曹魏防备很弱。而曹叡战略能力很强,立马意识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所以亲赴长安坐镇,激励众将,一定不能让诸葛亮攻占凉州,真让诸葛亮把陇右给拿下来了,那蜀汉对关中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这一战后,曹叡多次加强对蜀汉的防备,成功的挡住了蜀汉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终成功的把诸葛亮给熬趴下了。
从战略能力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叡没有长期在军中磨炼,但是他的战略能力,对战局的敏感度都远超常人。当听到诸葛亮进攻陇右时,要是换作一般的皇帝,估计也就是立马调兵遣将救援,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亲自跑到长安去坐镇!
结语
综合政治水平和战略能力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曹叡其实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但曹叡这个当儿子的在皇位上其实做得比曹丕更好。事实上,本文认为,如果曹丕和曹叡的位置互换,曹丕不一定会干得有曹叡那么好,而曹叡肯定会比曹丕干得更加出色。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傅子》)
曹叡青出于蓝,但别以为这是夸他。他的能力确实比父亲曹丕更强,但缺点同样大得多。
曹丕33岁时篡汉,随后当了不到7年的皇帝就死了,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后果:后世往往津津乐道于他跟弟弟曹植的精彩夺储之争,却极少留意他成为帝王后的表现。
单从执政效果而言,曹丕可谓中规中矩,甚至还有不少亮点。
比如他推行了不少善政,接替魏王爵位后就宣布废除一些渡口的关卡、大幅减轻赋税;
定期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赡养社会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人以及极端贫苦者都可享受国家提供的口粮;
当时的冀州多次遭灾,而曹丕次次都可以及时采取赈灾举动;
曹丕本人天资聪颖、文采不凡、精通儒学,也把这份爱好运用到了政治生活中,他组织儒生系统地收集注释各类经典、兴办学校,为复兴儒学作出了积极努力。
可以看出,曹丕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恢复秩序、促进发展,很好地契合了持久混战之后的民生需要。
在具体政绩上,曹丕也可圈可点,比如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平定了北方地区的一些叛乱,对外也积极主动,消除边患、恢复西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汲取两汉的教训,高度警惕宦官、外戚参政,从制度上杜绝这两大毒瘤卷土重来。
但曹丕有两大明显的不足。
其一,为了早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他曾两次无视他人劝阻,执意发动伐吴之战,但最终都付出了一定代价、未能实现战略目的。说的正面点,这也许是心怀大志;但说得直白点,这就是脱离现实、好大喜功,看来没吸取父亲曹操当年的教训。
其二,传统史家对曹丕的格局颇有微词,认为他气度不够。根据史书记载来看,确实如此。
比如,当被俘的于禁返回北方后,曹丕看似宽容,甚至还引经据典,以荀林父、孟明视的典故予以鼓励,让老于本人、其他大臣颇为感动;但在背地里,他却让人画出当初于禁投降关羽的场景,活活气死了这位先帝功臣。身为帝王,何必如此阴暗歹毒?
还有个例子,曹丕生性喜欢巡游狩猎。称帝后的第一年,他就故态复萌。时任长水校尉戴陵予以劝谏,认为应当减少狩猎,避免劳民伤财。曹丕顿时勃然大怒,将戴陵“减死罪一等”处罚。以这种方式对待进谏的帝王,在别的朝代经常会被视为“暴君”。
而随后的曹叡,显得比父亲厉害得多。
身处天下大分裂时代,位于中原的曹魏政权屡屡成为周边政权的众矢之的。年轻的曹叡应对极有章法,不仅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还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并非扔给大臣、自己甩手不管,而是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神操作。
比如曹叡登基的那年,东吴趁机进攻文聘镇守的江夏。一众文武老臣纷纷主张出兵救援时,曹叡却极为淡定:“吴军敢于主动发起陆地攻城战,就是想攻其不备罢了;如今文聘已与他们进入相持状态,说明已经挫败了对方的图谋”,于是并未派救兵。不久,吴军果真撤退。
公元233年,鲜卑两大首领步度根、轲比能有相互勾结的苗头,并州刺史毕轨请求外出阅兵,以威慑轲比能、警告步度根。曹叡不以为然:“步度根、轲比能只有勾结的苗头而已,如今毕轨阅兵,不是逼他们假戏真做吗,这算哪门子威慑!”随后他马上下诏毕轨,令其不可轻举妄动;可惜对方已擅自领军出塞,鲜卑两部果真联合反叛、大败魏军,最终还是靠曹叡从朝廷派兵摆平了此事。
即使跟老江湖司马懿、孙权相比,曹叡的军事指挥水平、对形势的判断也毫不逊色。
公元234年,蜀汉、东吴在西、东两线同时发动攻势。曹叡指挥若定,他派司马懿与老对手诸葛亮相持,并且交待战术:“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正是在此战中,司马懿坚守不出,即使诸葛亮派人送了一套女装故意激将。
对于东边的孙权,曹叡则亲自应对。孙权大军围攻新城,满宠一度建议弃守此地、退守寿春;但曹叡却否决了这一方案,他指出新城是兵家必争之地、绝不可放弃,并决定亲自赶往前线督阵,届时双方士气此消彼长、吴军必退。
随着他出马,孙权果真撤军。随后魏国群臣建议他西进长安、支援与诸葛亮相持的司马懿;曹叡却不以为然:“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西边无忧”。下个月,诸葛亮毫无进展,随后病重、逝世于军中。
从上可以看出,曹叡确实既有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却能轻易驾驭司马懿。
魏国老臣们对他评价极高。曹叡当太子时极为低调,基本一直待在东宫读书。在其即位后,曹氏三代元老、侍中刘晔进宫探风;出宫后,一众同僚围上来打探新皇帝的的底细,老江湖刘晔如此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比秦皇汉武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曹叡执政期间,也像父亲那样推行了不少善政,尤其注重狱讼审理,他强调:“刑狱攸关天下性命”,为此多次亲自旁听、监督大案审理。他督促陈群等人编制的《魏律》十八篇,被视为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曹睿比曹丕最优胜的一点,就是他更加大度。对于劝谏者,无论对方措词多么激烈,但曹叡一不生气、二不躲避,而是和颜悦色地接见、听对方说完,搞不好还会大大赏赐,但就是不改正。
那么,为啥总有人向曹叡进谏呢?这就涉及到他的主要缺点:在位后期,曹叡逐渐显得好大喜功,尤其喜爱大兴土木,不仅大修洛阳宫,还新建了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如此集中的浩大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还极大耽搁了农时,以至于上起三公、下至百官都苦口婆心劝谏。这种做派,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后世隋炀帝的影子。如果曹叡多活几十年,会不会一手败坏曹魏王朝?
概而言之,曹叡天资聪慧、深谙帝王之道,因此年纪轻轻就能轻松驾驭一众久经宦海的老江湖。他在位期间,也是曹魏皇权最为集中、高效的时期,称得上独断朝纲、令行禁止,颇有一代雄主的气势。
有些朋友认为是曹叡养肥了司马懿,但我认为这只是意外:以俩人的年龄对比,曹叡显然是想着牢牢把控司马懿、榨干其价值而已;但有谁会料到曹叡仅仅有36年的阳寿,而司马懿竟能老当益壮、连续熬死曹氏三代人?
但曹叡后期的做派,却让人倒抽一口凉气:短短十几年的成功后就开始骄奢,这不是微缩版的李隆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