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乡村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瓶颈”?牧园游戏
如何解决乡村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瓶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07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都对发展休闲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方向。
休闲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它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效、利国利民的一项事业。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一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既是我国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或旅游农业) 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乡村旅游,是“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即利用农业和乡村资源开发的一种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应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条件的共享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理想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不是纯粹的新农村建设,也不是传统旅游的深度开发,必须兼顾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相得益彰,采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来认识和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
从这四个发展阶段看,休闲农业发展正在经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可以说,我国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中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量的财政资金伴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加上休闲农业潜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具备了空前的优势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山东省东营市为不断拓宽休闲农业的路子,采用创新帮扶机制,仅区、镇已为南二路休闲村投入三网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00万,休闲观光项目扶持资金300多万元,促进了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中,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地处淄川东南山区,位于淄博市饮用水源地——太河水库上游。村内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06年被命名为淄博市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全村87户,人口257人,总面积3000亩,其中种植谷子、绿豆等杂粮面积450亩,杏仁、柿子等林果面积1500亩,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2009年2月,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4月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2009年年底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农业生态旅游占全村收入的一半以上。基本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来,山东省邹城市按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狠抓科技兴渔,强化各项管理和服务功能,采取科学实验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导渔(农)民开发资源、搞活经济,全市渔业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增长势头仍旧强劲,并展现出两大亮点,即:北宿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定为“全国样板工程”,治理后的成片高标准连片池塘已全部用于渔业生产,并稳步朝着无公害规模化养殖发展;城乡结合部休闲渔业悄然兴起并初具规模,实现了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8月该市已有初具规模的休闲渔业经营户60余家,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成为整个渔业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休闲渔业”集渔业、休闲、旅游为一体,既是渔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也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邹城市发展休闲渔业有很多有利条件。其一,该市具有发展休闲渔业的丰富资源:境内养殖水域6.35万亩,类型多种多样,山区有水库塘坝,平原有河道池塘,更有别具一格的采煤塌陷水面,城北有明荒山陵古墓地宫,城南有历史名山峄山风景区,城中有“三孟”名胜,此外千泉、北宿、太平、郭里等镇街有渔农数千人从事养殖、捕捞,技术熟练并拥有各种渔业设施;其二,辖区内有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职工、居民收入较高,逐步接近小康水平,“五、一”“十、一”长假和双休日,旅游休闲活动逐渐兴起,岚济公路、104国道、津沪铁路、京福高速贯穿全境,交通极为方便,今后渔区休假旅游将是节假日的一个重要去处;其三,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市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方向列入水产业“十五”发展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让淡水养殖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并共同发展。
4.原有园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各地都建设了一批像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后来的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园区,虽建设理念和重点内容不同,但都为建设休闲农业奠定了基础,发挥了休闲农业的特殊功能。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科学规划,会大大加快休闲农业建设的步伐。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包括兖州农技园、泗水圣源山庄在内的40个休闲观光示范点区,推出5条精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可达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元。
5.休假增多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114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去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北京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5%。
6.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010年7月5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就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推出一批示范县(镇)、示范村(企业),制发一张全国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产品地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乡村休闲度假指南。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我们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业主融资贷款难、社会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各地已建成的休闲农业园区,还存在着突出自己的乡村特色不足,而是互相模仿,重复建设,千篇一律、贪大求全,包罗万象等弊端。
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困难和各种现实问题,切实贯彻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共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框架协议,积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路子,特提出如下对策。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哄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发展休闲农业,避免滥占耕地。在发展中,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以农为本,惠及城乡。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农民,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休闲产品,突出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气息,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山东省无棣县黄河岛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内水、电、路、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并购置了豪华游艇、摩托艇、仿古画舫船、观光电瓶车;书画院、休闲吧、赛马场、游船码头、海水浴场、万亩生态观光林、万亩良种棉繁育基地、商务会所、黄河岛水库、水上垂钓、休闲采摘、拓展培训、竞技闯关、高尔夫训练场等休闲娱乐项目已对游人开放。
3.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山东省莱芜市龙山景区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均如诗如画。这里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娱乐健身、拓展训练、餐饮住宿、休闲购物于一体。并将现代化生活元素与田园风格完美结合,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为你提供四星级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标准服务。
4.生态优先,环境友好。休闲农业不仅要发挥农业的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生态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林地、草坪、花园等,都可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建设上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杀菌、滞尘、减噪等特点,使具有不同生态特点的植物各得其所。因地制宜地构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绿色生态构架,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保证园区的优质生态效益。山东省莱芜市房干村原是个贫穷小山村。从治山治水到封山育林保护环境,再到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足足艰苦奋斗了20多个春秋。制定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为防止大气污染,全村实现了电气化,告别了煤、气炉灶,全村民实现了戒烟。还成立了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如今全村,特别是主要休闲景区——九龙大峡谷,处处溪水潺潺、瀑布相连、林草繁茂、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被德国环保专家帕特博士誉为“绿色天堂”,国家环保部誉为“生态农业好,中华第一村。”
5.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选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背景,结合当地景观模式,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形式优美、内涵丰富,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景观,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心理和活动要求。山东省济南市的小门牙村所在的山区地是不毛之地,生长的是野生酸枣林,如今通过嫁接大枣,成了千亩优质大枣园,每年吸收游客采摘休闲,农民富了,游客乐了。
6.突出文化,深化品味。休闲农业发展既要考虑乡村风土人情,民族习惯,民俗文化,又要照顾游客需要,来源农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提高审美兴趣和文化档次。体现乡村艺术和文化气息,彰显个性,传承文化。陶冶游客身心,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有的园区就妥善解决了“五头”,有看头、玩头、吃头、买头、想头。使园区常年红火,长盛不衰。
#我的青春我的乡村# 1,要构筑相融的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原则,2.要打造高效的经济生态,按照一产接二连三的总体思路,整合资源,多业联动,推动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3.要倡导开化开放的文化,生态文化是美丽和谐乡村的灵魂,是真正的魅力所在.4. 要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建设模式的一个重要亮点和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