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西樵大饼的是什么来历?天园游戏挂
佛山西樵大饼的是什么来历?
西樵大饼是广东省佛山市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最早出品是官山圩的天园饼家,曾畅销省港各地。其特点是松软、香甜,入口松化。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制成此饼,其它地方仿制,不及此味,所以被称为西樵大饼。它颜色白中微黄,不起焦、入口松软、清香甜滑,食后不觉干燥,可与鸡蛋糕比美。
据记载西樵大饼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吏部尚书方献夫为官期间,常以大饼作早午茶来享用。后来他告老还乡,讲学于西樵山后泉书院,并把大饼制作法授予山民。
山民在制作大饼时加入西樵山独有的清甜泉水,使大饼更入口松化、香甜可口,人人争先品尝。自此西樵大饼便广为流传,成为闻名一方的地方美食。
西樵大饼形如满月寓花好月圆之好意,因此当地人婚嫁喜庆、探亲访友,都以此作为赠送他人的佳品。意义如此美好的饼,一定是每个南海人心里挥之不去的味道。
西樵大饼,作为南海十大手信之一,闻名程度其实早就冲出了佛山,成为广东公认的名点。很多人一提起西樵,就能想到西樵大饼。
你可能已经吃过西樵大饼,甚至它的历史故事,也略知一二,但通过电台主持人演绎出来的西樵大饼故事,你又听过没呢,其实相当趣致!
樵山潮事-西樵大饼始于明代
相传西樵大饼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从明代已经开始制作。
据《西樵山志》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方献夫(广东南海人)任吏部尚书时,某日他要赶朝,却不见仆人备送早点。情急之下,他见厨房灶台上有一团揉好的面团,便叫厨子,加上鸡蛋揉匀,将其烤制成大饼,带着匆匆上朝。
方献夫将饼带来朝房,他见时间尚早,就拿出大饼吃了起来。不料,大饼不仅松软可口,还酥香四溢,同僚们纷纷探头询问这是什么,方献夫心系故乡,便不假思索地说:“这是西樵大饼”!
明嘉靖十三年,方献夫辞官回到南海,重登西樵山,在西樵山设石泉书院讲学10年,将制饼方法传授给山民。加上西樵山上有好泉水,制出的西樵大饼更可口了。从此,西樵大饼便成了西樵地区的特色美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花好月圆
西樵大饼饼形圆大,直径约20公分,重约半市斤,特大型有1-2斤重的。
西樵大饼因发酵而成,发酵有“发丁”的意思。西樵大饼有糖,寓意甜甜蜜蜜。同时西樵大饼因其颜色形状跟一轮圆月相近,寓意着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的好意头。
因此,西樵人嫁娶喜庆、探亲和过年过节,都以此作礼品送人。这不仅成为南海及珠江三角洲饮食文化中不可缺的食品,也成为西樵镇旅游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用料考究
老店家会选用上等小麦粉,优质白砂糖,农家鸡下的鲜蛋,食用油(开始时用猪油,现在用优质花生油),和入西樵山泉水做成面团,经过发酵,做成圆饼形状,放入炉中烤制而成。
由于水质好,用料上乘,烤制火候控制得当等多方面的原因,制成的大饼,色泽洁白,入口松软,甜滑清香。
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西樵大饼表面都有一层薄薄的熟小麦粉,其实这层粉有特别用途的,入炉时,它使饼不粘锅,操作者根据它色泽的变化来掌握火候,判断生熟,使饼保持外观洁白,饼心金黄的色泽。
出炉以后,还可根据这层粉判断饼的卫生,如果这层粉没有了,就说明大饼已经被人动过,不新鲜,内行人就不会买,因而,大饼一般是不准多动。大饼通常做饼饵,此外还有多种吃法,它可蒸可煮,可煎可炸。
非遗项目
方献夫作为老师,爱吃西樵大饼,学生自然效仿,一时间大饼需求量激增。清嘉庆末年,西樵人陈潮看中商机,将父亲传下的小店扩充成规模较大的杂货铺,挂出了“大元号”的招牌。后来,陈其藻与四个儿子重振家业,在大元号基础上打出了“天园饼家”的新牌,很快就创出了名气。
2011年,陈氏饼业第五代传人陈柱卫被评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樵大饼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西樵大饼被评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1984年出生的第六代传人陈绍钊让陈氏饼业借助现代媒体频频亮相,积极传播西樵大饼承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