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晩》中描写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什么形象?描写池塘的水很清?
《村晩》中描写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什么形象?
宋诗《村晚》中描绘了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在古诗中,牧童也经常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对这首诗的理解。
1、作者与这首诗
《村晚》的作者是南宋人雷震。对这位作者,留下来的资料不多,我们知道到他生活在南宋末年,是四川眉山人还是江西南昌人也没有定论。但是他这首七言绝句,画面感强,文辞浅近质朴,因而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村晚》原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接下来,我们解读这首诗。
2、前两句
“陂”字本意为山坡,这里指池塘,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有“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这里的“陂”也是池塘。这两句的意思是,池塘的周围长满了春草,池塘里蓄满了春水,远山衔着落日也倒映在闪动着涟漪的池塘里。“草满池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连用两个“满”字,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而一个“寒”字,又透露出现在的天气还不是特别暖和。
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春天、山村、落日这样的背景,背景有了,主人公就该出场了。
3、后两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牧童横在牛背上,缓缓回家,手中的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什么腔调。一个悠然自在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天要黑了,放牛的孩子回来了,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中也有写黄昏时“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童坐在牛背上,诗人没有用“骑”,而是用了一个“横”字,他可能是横躺或横骑在牛背上,那是发自内心的恬淡悠然。雷震的这个“横”字借鉴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
这也许就是真实的“牧童归去横牛背”
4、再说牧童
“牧童”,在古诗中常以天真可爱、悠然自在、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比如唐人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再比如清朝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北宋黄庭坚更是羡慕牧童的生活,他的《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说得这样明白,自然有他心中的苦楚。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另外,这首《村晚》也反映出了宋诗的两个美点:一、喜欢用典,美在文化;二,生活的点滴都可入诗,美在世俗。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原文如下示: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仲夏之际,草盛长满了池塘,接连几天的雨水也将塘岸涨满;傍晚时分,远山衔着落日,其影子却一起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这时候,那个放牛的小牧童偏偏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向家的方向归去;他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呢,还没有固定的腔调。
《村晚》中描写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什么形象?
《村晚》是诗人雷震在晚年隐居时,某日拜访老朋友后回归路上的所见有感而发: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虽然描述的乡野黄昏时刻的晚景,但写出了一番精彩的画面:牧童小可爱。他横骑牛背,信口吹笛,多么美妙啊!
小牧童,在这种晚景的衬托下,悠闲自在的形象引起了诗人儿时的回忆:年少就是好,自得其乐、无忧无虑呀!
诗人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牧童的,什么“横牛背”、“信口吹”,其主旨意在突出悠闲自在的形象是“调皮天真、纯朴无邪。”
对比张舜民《村居》诗中的“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雷震的形象摄取就高明多了。既让人回味,又令人叹绝!没有悲歌,只有童趣!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描写池塘的水很清?
1、水清粼粼的,如丝绸般滑过。河面上的小石头和水相交,发出潺潺的流水声。新生的河泥在 清澈的水面上,被阳光照射出另一番景象,每一面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机
2、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 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
3、树成荫的两山之间夹着雄伟的大瀑布。急弛飞奔的水流直泻而下,像奔腾咆哮的万匹野马破 云而来,又像神话中的仙女披着银纱,在斜阳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4、溪水总是那么清而泛着绿,这让溪底的软泥和水草无法藏身,或许它们也想呼吸呼吸新鲜空 气,到太阳下凑凑热闹。一些细水藻绿绿的,长长的,随水流而舞动。
5、夏天,小溪里潺潺流动的水清澈透明,在绿草鲜花清风的簇拥下欢快地向前奔流。
我们的村庄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那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村边有一个池塘,池塘里的水很清,池塘的垂柳倒影在水里,随着风儿轻轻飘荡,小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小鸭子在池塘里追逐,太阳一照池塘的水反着白光,更显得清澈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