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博物馆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丘成桐博物馆介绍?
丘成桐博物馆(Qiu Chengtong Museum)是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的一座博物馆,是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的家庭博物馆。博物馆建在丘成桐先生的故居内,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丘成桐先生的科研成果、生平事迹和家庭历史。
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览区,包括“丘成桐与数学”、“丘成桐与物理”、“丘成桐与生活”和“丘成桐与亲情”四个部分,展示了丘成桐先生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其中,“丘成桐与数学”展览区是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展示了丘成桐先生在数学领域的多项杰出成果,包括菲尔兹奖得奖论文、丘成桐定理等。
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丘成桐先生的一些文物和藏品,如他的书画作品、家庭照片、奖章和勋章等。博物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示了丘成桐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丘成桐先生的家族历史和家庭生活。
丘成桐博物馆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丘成桐先生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他的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对于数学、物理等领域的爱好者和丘成桐先生的粉丝来说,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博物馆。
1 丘成桐博物馆是一家以纪念和展示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为主题的博物馆。
2 丘成桐先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曾获得菲尔兹奖等多项数学奖项,其成就和贡献不容忽视。
丘成桐博物馆展示了丘成桐先生的生平、事迹、成就和数学思想,向公众展示了丘成桐先生的杰出风范和数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3 参观丘成桐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丘成桐先生所代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对培养人们数学素养和科学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丘成桐博物馆在推广和传承数学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人来此一答。
一般风俗都离不开节日。而大部分的节日习惯都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例如端午吃粽子(必买,但是节日前买会很贵),中秋吃月饼(现在有不少小孩都吃腻了,但是送礼还是会送月饼),元宵吃汤圆(不知道为啥我家比较少吃。。)
来聊聊新年,小时候是最期待过新年的。
在差不多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准备很多自己煎炸的食品。每家必备!也因为各地区的习惯和每个家庭的喜好的不同,所准备的年货煎炸食品也有不同。我家的话大概是只准备下面的三种:
用客家话读:煎圆
(我妈特别喜欢,她过年时候的早餐都靠它了。。而我觉得用这个当早餐太过油腻)
用客家话读:虾片
(这是印尼虾片,我家会弄这个大概就是我喜欢吃了 = = ,读大学的时候把这个带给同学舍友,他们都超喜欢的! )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煎这种虾片的,不过后来有了印尼虾片我就不大喜欢了。主要是很容易受潮,然后没什么味道。)
用客家话读:散子
(一般家里弄的会比原图的薄一点,吃了容易涨痘痘 - -!)
然后其他贴春联,打扫卫生,以及过年的时候吃团圆饭走亲戚等,大概都跟其他地区的相似。
客家人的婚姻、喜庆风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但是现在婚姻自由)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我妈说她以前就是背着哺乳期的我在工作,顿时我就觉得她好伟大!)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
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
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客家丧葬礼俗
(以下就不提供图片了。。)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客家人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本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所以,客家风俗民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民俗大概归总为以下几种: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