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misa2 03-14 4次浏览 0条评论

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

我家何止是婆婆不在啊,连老公都不在,长年在部队,这样的日子我过了六年半。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万幸的是有延时班了。

06:30起床,洗漱、做饭、冲好蜂蜜水、给孩子灌水壶、整理好自己的妆容和包包;

7:00叫醒孩子让她先喝一杯蜂蜜水,自己穿衣、上厕所、洗漱,然后我给整理好衣服、编好辫子,吃饭。

7:30检查书包、出门所需物品。

7:40到达学校。

8:00到达单位,开始跑步。

8:30上班。

11:50饭堂开饭。

12:30打羽毛球

13:30午休

14:30上班

17:30下班,顺便拐到菜市场买菜。

18:00接上孩子回家,我做饭她写作业、检查作业、吃饭,之后她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看手机除外。我开始刷锅洗碗、把明天早上要做的早餐食材准备好、给她在延时班要带的水果切好、烧壶水晾着。

20:00带孩子下楼跳绳,20分钟结束,下雨天就爬楼梯,或者蹦蹦跳跳。

20:30分刷牙、洗澡、吹头发、护肤。

21:00她喝完奶躺在床上读书,我整理卫生间。

21:20关灯、聊天、哄她睡觉。我看微信,回复工作通知、朋友消息,随后看看各类新闻。

22:00洗衣服、打扫卫生、叠衣服、把明天我俩要穿的熨烫好挂起来。时间富裕就看一会书,23:00准时睡觉。

我的每一分钟都不敢浪费,有一样在既定时间内完不成睡觉的肯定要推迟,像多米诺骨牌。休息不好,孩子受罪我也难受。所以,周一到周五,我不参加任何聚会,接上孩子那一刻到她睡着我不看手机不接电话(我家里有座机,重要的事情会打到家里来)。

周六是完全放松的,我带着女儿去逛街、逛公园,和朋友们聚会,或者在家练瑜伽、看书。没有给她报任何补习班,也没打算报。兴趣班的话,想她一年级适应了下半学期继续学跳舞,等到三年级就自己选一种乐器来学。周日可以睡到自然醒,女儿可以玩一会手机,随便吃个面包喝点奶,中午想吃什么都可以,一起做饭或者出去吃。周日的下午我去进修专业课,她可以跟我一起,或者去母亲那里。18点准时到家,开始按着既定模式到周五的18点。

这是我生活的常态,还有许许多多应接不暇的变故,就不再表述了。辛苦是肯定的,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就逼着自己让节奏慢下来偷个懒,比如偶尔的不做早饭、偶尔的不做运动,但是,仅仅是偶尔。

我不允许自己放松很久,不允许自己情绪崩溃。

在工作中,除了本职工作做好外,布置的各项任务绝不讨价还价,做到能力范围的最好,和同事之间从没有过谁干活多少的问题有过纷争。我平时愿意多做,领导和同事知道我的实际困难愿意照顾。

在生活中,从不去抱怨,这就是我的生活,养育、教育孩子是我的职责,有没有婆婆帮忙带孩子没有直接关系,有没有她我该做、需要做的事情一样少不了。没有谁是离了谁活不了活不下的,尤其是我婆婆这种生物。

一个人上班带孩子又怎么样呢?

我不但要活的好,还要有质量,更要有精彩,为此,从不敢有一刻懈怠。

所以,我的女儿很健康,很阳光,而我从不怕困难,并且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说一下我吧。我是老公不在身边,婆婆更指望不上。我的孩子今年四岁半,这么说吧,我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要是生病就自己在家等我下班回来,因为我的工作不能带上他,虽然把他放在家里不安全,但也没办法。就只能每天给他灌输一些安全意识。好在他也很听话,知道哪些东西不能碰。要是上幼儿园的话,那一天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了。早上六点起床煮鸡蛋,蒸馒头或是蒸芋头,冲好牛奶。这是我们的早餐,虽然幼儿园也有早餐,但我也要吃就和我一起吃了。接着叫他起床刷牙,穿衣服,吃早餐。七点多点出门去学校,基本上都是班里第一个。七点半我去上班,中午他不回来,我就随便煮个面或是简单的饭菜吃。两点多开始上班,下午五点接他回来,准备饭菜和先给他洗澡,差不多六点多就吃完了。我们吃完饭我就出去锻炼,我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他去找小朋友玩。八点给他讲故事,学习半个小时。八点多差不多九点上床睡觉,九点多睡着。我就起床洗澡,安排第二天的衣服,整理家务。十点多开始加班,忙到十二点或是十二点多。上床睡觉就差不多要一点了。每个周一到周五都这样,虽然有时也会觉得累,但想想自己的孩子自己带,没什么好抱怨的。至于婆婆带不带就随便吧。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专门针对朱熹“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这一观点而提出的对立理论,无论是朱熹还是王守仁提出的观点都是围绕“知”与“行”这两个方面,无论是“知”还是“行”二者都很难,虽然难易程度一样,但重要性不同,【十二十页】认为知行合一,贵在行之。

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知与行,虽不分难易,但分先后,分轻重——知先行后、知轻行重。既要知道知行合一的概念,还有清楚顺序。顺序不对,努力白费,对于当下来说,十二十页认为行比知更重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的已经够多了,但真正行的人并不多,只知不行,等于徒劳,体现不出自身价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在一个晚上看到一个湖,有晚霞,有飞鸟,不会“行”的人会说真好看,会“行”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两个人都知道,但就是有人会有,有人不会用,所以只知不行,等于徒劳,知行合一,贵在行之。

知行合一的概念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

通俗易懂的来理解知行合一就是说,知是只眼睛会了,行是脑子会了,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让眼睛会,也要让脑子会,这样才不会枉费时间学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从何而来?十二十页认为,道就是从知与行中来,有了知与行才有一。《淮南子·天文训》也对道进行了解释:“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一是宇宙生成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想迈好这一步,知和行缺一不可,并相互依赖,无法独立,就像鱼和水一样。所以说知行没有难以之分,只是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重要性不同。

只知不行的后果和影响

其实,只知不行,等于徒劳。学习了某种东西,但是不实践,就等于没有学习,甚至比没有学习此项内容的人做的还差。举两个例子:

  • 例子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秦国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婆婆不在,两口子要上班,家里有娃要上学,你们都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 例子2:《亮剑》中的李云龙,只在很小的时候,在一所私塾学习了几天,后来他什么书也没读。大别山是个很穷的地方,吃穿都是很大问题,更不用说学习了,但是李云龙把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打赢了楚云飞,攻下了县城,谈判上赢了旅长。

只知不行,只会纸上谈兵,并且赵括还盲目自信,认为又有兵马,又懂兵法,自然能赢,这个自信其实就是从“知”中来,但是这个“知”只是眼睛会了,脑子没会。导致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运用,最终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这也是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因,所谓一就是二者缺一不可,李云龙最终胜利了,但也是因为他没有“知”战后送到了学校去学习深造,但是对于常人来说,鼓励先知后行,知轻行重,毕竟像李云龙这样无师自通的人才少之又少。

知行合一如何做

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1、对于如何学习,十二十页有如下建议:

①阅读

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看别人的经验,而书籍就是经验的文字版,读书就是在和比你聪明的人交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而然就学习到了对方身上的东西,取百家之所长,自然长于百家。

除了书籍,在快阅读的时代,也可以利用文章进行学习,书籍可以增加知的“深度”,而文章可以增加知的“宽度”建议每天阅读半小时-1小时,经过时间的沉淀,自然就会无师自通。

②观察

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

不仅交朋友要这样,学习也是如此,观其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比如小孩跟大人学习,就是最直接的观其行,如果一个爸爸经常跷二郎腿,孩子也会跟着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简单的知行合一,作为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哦~

2、对于实践,十二十页有如下建议:

①要有勇敢的心

不要怕错,不要怕被指责,不像赵括那样盲目自信,对于后果自己能把控,就可以多实践。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态是做事的第一步,就像写作一样,光读书,不写作,怕写出来的内容遭到批评,如果是这样的心态,永远不会写文章。

②多实践

李云龙的胜利都是靠多次的战斗经验总结出来的,白居易说过:“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实践来说多多益善,量变产生质变。但是每次的实践都需要有总结,没有总结的实践,最后的结果就是踩过的坑还会再踩一遍

【十二十页结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就像疫情过后的复工,不仅要懂职场防护,还能会做,会做好,甚至还能辅导别人,这也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虽然是位大思想家提出的科学实践理论,但是并不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态摆正,敢于尝试,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难还是“行”难?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也就是题中的“知”字,可见“知”字的重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储备工作,像写作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经历,又怎么能写出让大家认同的文章哪。而“知”仅仅是掌握了如何去写作,就像“空有满肚子的墨水,就是倒不出来一般”光知道是没有作用的,需要将“行”用起来,踏踏实实去做,这样才能输出成果。经常听人说,我这个知道,那个也知道,但是就是用不出来,那他要么是在说谎,要么他不知道怎么做。“做”是需要方法的,如果仅仅是读书看过了,不能说是“知”只有掌握了其中精华,理解了其中含义,这才能算是“知”不能不读书,但也不能读死书,读死书是没有办法达到“知”的境界,充其量是读过了而已,仅此而已罢了。

“知”是基础,而“行”是务实的做,如“求真务实”这个词语一样对“知”追求的正是真,是真实存在的、对的,而不是虚虚假假,虚无缥缈的;“行”追求的是脚踏实地,对事情的结果负责。如拟定一个方案或者准则,拟定方案的这个一定是具备“知”的能力,只有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才能给“行”搭造平台,这是准则和规矩;而作为方案的执行者,绝对是要做到“行”,在“行”的基础上还要读懂这个方案,也就是“知”,如此这个方案才能保证输出的结果与计划一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算的上“知行合一”只不过是侧重的方向不同而已,这就像我们说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一样。“脑力劳动者”更多的倾向于策划统筹,更侧重于“知”;“体力劳动者”更多的是倾向于执行的方法和技能,更侧重于“行”。

“知”与“行”哪个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个容易?哪个难?这个自古就有争论。不论是读书和行路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没有莫大的毅力都很难完成。如上文所讲,“知”是基础,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孩子读学前班一样,最先开始的就是学习,了解周围的环境,背诵老师教的不明所以的字或者词,这就是“知”,简单也简单,难也难。知识是无限的,知其一不知其二,学到老活到老,永远没有学完的那一天,坚持是需要毅力和精力。“行”将知识转化为实用价值或者表象的能力,“知”的越多,做出的价值才能更大。“知”更多是一种脑力运动,“行”是脑力和体力一起的运动。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缺一都不可,如果非要争一个高低,那就是喜欢动脑的人相对于“知”容易;喜欢动手的人相对于“行容易”。

结束语

无论是“知”还是“行”都需要莫大的毅力坚持,就像“木桶效应”一般,最终体现的都是最短的哪一块木板。知道的多,做不出来也就没有价值,知道的少,“行”也就没了基础,做也不会做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知行合一”是准则,求真务实是目的。

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评论。

拜谢!!

游戏籽籽
杯子猜猜猜游戏规则?两个小球碰撞的游戏 游戏超人怎么使用方法?怎么用游戏超人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