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十面埋伏琵琶曲出处?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价值?
琵琶曲《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品之一,它是明朝时期有名琵琶家周文德创作的,虽然其历史悠久,但是其音乐元素很丰富,曲调优美,让人听了非常愉悦,旋律有独特的东方韵味,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振奋人心的东方美学。
其次,《十面埋伏》在不同时期都有很多的诠释和表达方式,比如说戏曲、舞蹈、京剧等等,这不仅说明了其艺术难度高,而且也反映了其在不同艺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结来说,《十面埋伏》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珍品之一,在音乐唱腔、艺术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广泛的传颂和流传。
1. 确定琵琶曲《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首先,从音乐角度来看,其曲调婉转悠扬,节奏鲜明,音乐表现力强。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该曲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历史上中国抗击外侮的英勇事迹,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
此外,从艺术角度来看,《十面埋伏》曲目难度高,演奏难度大,需要演奏者在音乐性、表现力等方面全面发挥,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总的来说,琵琶曲《十面埋伏》不仅具备高雅音乐作品的一切艺术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优秀古典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华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广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十面埋伏琵琶曲出处?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楚汉》。它以刘邦、项羽垓下之战为主题,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令无数听众的心灵为之震撼,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遗憾的是,这一杰作却不知出自谁人之手。
有关这首琵琶大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传中有人称“汤琵琶”的汤应曾(约1585~1652年)弹奏琵琶曲《楚汉》的详细记载:汤氏“所弹古曲百十余曲……而尤得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有人将《十面埋伏》首段旋律与维吾尔族北疆《古典歌曲》第7套第5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的调式、骨干音、终止式和气质十分相似,因而认为《十面埋伏》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而汤应曾确曾到过嘉峪关、张掖、酒泉等西北战场,具备了创作《十面埋伏》的条件。但是,与汤应曾过从甚密并结为知己的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并未说汤创作《十面埋伏》,而将《十面埋伏》列入“古曲”一类。
有人认为,许多琵琶古曲都是出自民间,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演练才日趋成熟甚或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十面埋伏》可能就是如此。看来,《十面埋伏》作者之谜难于大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