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幽邈的意思?
初一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
1.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一
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ò步赚zhuàn钱
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气氛fēn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炽chì痛
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污.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
鞍ān鞯jiān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
5、《木兰诗》
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③行军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军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木兰淡泊名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⑧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⑨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二
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1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1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1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14、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为…..是,“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被动句(“于”“见”“为”“受”“被”“受……于”)、省略句(承前,蒙后,自述,对话“人物/曰:….”)、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疑问句
15、句子成分: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谓语:谓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行为。
表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连系动词如be之后,(主语+连系动词+表语)说明主语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它又叫作主语补足语。表语位于系动词之后,主要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动名词(短语)等来充当。
宾语: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在及物动词之后,能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动词不定式等。
定语: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用作状语的通常是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和从句等。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或放在句尾。副词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的词前或句首。
3.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三
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4.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四
《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 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 场厌恶之情。
5.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篇五
成语:
1、无动于衷:形容表情冷漠,一点也不动心。例句: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
2、贪得无厌:贪婪而不满足。例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贪得无厌的。
3、乐不可支:快乐地不能支撑。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例句:弟弟捧着玩具,乐不可支地走了。
4、屈指可数:弯着指头计算数目。形容数量很少。例句:我们班会踢足球的人屈指可数。
5、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例句:他想了许多办法,直至“黔驴技穷”,仍不能哄儿子睡着。
6、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也无法承受。例句:爸爸拿起书,喜不自胜地看了起来。
7、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的高兴。比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好事而十分高兴。
例句:听了这个消息,他喜出望外。
8、呕心沥血:形容为了做某事而耗尽心血。
例句: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老师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
9、扶摇直上:乘着盘旋急剧的暴风之势一直上升。后形容积聚上升,也比喻仕途得意。
例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例句:东汉铜奔马是举世瞩目,为国内外人民所高度赞赏的一件瑰宝。
初一下册语文的必背知识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和学校的教学要求而有所不同。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常见的初一下册语文必背知识点,供你参考:
1. 古诗词:背诵课本中要求的古诗词,包括作者、朝代、诗词内容等。
2. 文言文:熟读并理解课本中的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3. 现代文阅读: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4. 语文基础知识:如字词的读音、书写、词义,病句的修改等。
5. 名著阅读:阅读指定的名著,了解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等。
6. 写作技巧:学习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7. 修辞手法: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8. 文学常识:了解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知识。
幽邈的意思?
意思是:远远超出同辈人。同辈难以比拟。 邈: 〈形〉 1 (形声。从辵( chuò),貌声。本义:距离遥远) 2 同本义,通“藐” 振景拔迹,顾邈同列。——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互相轩邈。——吴均《与朱元思书》 又如:邈若山河(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邈绵(遥远;旷远);邈廓(辽阔);邈远(遥远);邈然(遥远的样子) 3 久远。指时间长 。 如:邈永(久远);邈殊(久远);邈绝(久远);邈如旷世(仿佛隔了久远的年代) 4 渺茫,模糊不清 。 如:邈如(虚无飘渺的样子);邈思(遐想);邈渺(渺茫的样子) 5 高远,超卓 [high and far;long-range]。 如:邈行(高远超卓的行为);邈绝(高远);邈志(远大的志向) 〈动〉 1 通“藐”。轻视,小看 说大人则邈之。——《孟子·尽心下》 又如:邈视(藐视) 2 超越;胜过 。 如:邈古(超越古人);邈俗(超越世俗);邈逾(超越);邈群(超群);邈世(超脱世俗) 3 用同“貌”。描绘,摹写 。 如:邈真(描绘图像;描摹);邈掠(犹描摹);邈影(绘画) 焉: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如:心不在焉 2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副〉 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又如:焉始乘舟 3 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3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4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5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6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靡: 〈名〉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动〉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摩擦,接触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另见 mǐ
靡 [mǐ] 〈动〉(形声。从非,麻声( 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靡,无也。——《尔雅》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散乱;顺风倒下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蔓延 。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形〉细腻;细密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华丽,美好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缓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另见 mí
俦: 〈名〉(形声。从人,寿声。本义:伴侣)
同本义 俦,侣也。——《玉篇》无介俦。——扬雄《太玄》卷六剧
注:“俦,匹也。”命俦啸侣。——曹植《洛神赋》又如:俦侣(朋友,伴侣);俦匹(伴侣);俦伴(伴侣,同伴)
同类,辈 [galère]俦善博惠。——《鬼谷子·中经》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侯方域《马伶传》又如:俦类(同辈);俦俪(同一品类。同辈);俦伍(同类之人;同等之人)
〈动〉相比 。如:俦比(可与相比者);俦拟(比拟,匹拟)
〈代〉表示疑问,相当于“谁” 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法言·修身》
不是幽邈,应该叫做幽渺,拼音yōu miǎo,汉语词语,亦作“幽眇”,亦作“幽妙”,意思是指精深微妙。
出处:
清 黄景仁 《赠程厚孙》诗:“论文忽幽渺,境拟月寒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