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其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其可加木字旁成棋字,可组词为下棋,棋子,棋牌,象棋,围棋,军棋,星罗棋布,琴棋书画,棋赛,棋艺,棋手等。
其可加王字旁为琪,一般用作女孩名字:安琪,琪琪等。右边可加月字旁成期字,组词:期货,周期,学期,期间,星期,期望,期待,期盼等词。
还可加欠字旁成欺,组词欺负,欺辱,欺骗等词。
“其”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及组词有如下:
一、箕:箕踞,箕裘,南箕北斗等
二、淇:淇澳,冰淇淋,淇洹等
三、掑:扲掑等
四、祺:祺福,撰祺,祺祥等
五、麒:红麒麟,麒麟画,玉麒麟等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历史上,一个将领临阵指挥能力往往能从他排兵布阵的本领上看出来。一字长蛇阵、雁形阵、蛇形阵等阵法,大家都在影视作品中看过不少了,今天协虎想详细介绍一下一个战斗力爆棚的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大名如雷贯耳,为什么协虎今天要特别拿出来介绍呢?其实,关于鸳鸯阵,可能还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故事,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抗倭奇阵,从何而来
说道鸳鸯阵,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必定是抗倭名将戚继光,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鸳鸯阵是由戚继光发明的。实则不然,初创鸳鸯阵的另有其人,而戚继光只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后世熟知的那个版本。
▲唐顺之像
疑似最早发明鸳鸯阵的人,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唐顺之。他曾在兵部任职,后来因为私下拜会太子、触怒皇帝而被罢官。但当倭寇大举侵犯东南沿海时,上奏请求重新启用他的奏折达五十余封。唐顺之因而重新出山,带领部队开始抗倭,屡屡大捷。
为了便于治军,他将许多前朝的将领奏疏、著作和自己的想法加以整合,写成《武编》10篇。其中,在《武编》前集有关于阵法的内容中,就提到了“鸳鸯阵”。但鉴于《武编》也有的内容是摘录和整合,“鸳鸯阵”究竟是不是唐顺之本人的创造依然存疑。
▲《武编》中对鸳鸯阵的记载
后来戚继光在调往浙江担任参将,招募训练义乌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授“鸳鸯阵”。
二·鸳鸯阵的“使用说明”
鸳鸯阵不同于前文提到的那些大规模的阵法,它主要应用于比较小规模的士兵作战,是一种“战术配合”。《武编》中所提及的鸳鸯阵编制仅有五人,而戚继光改进的鸳鸯阵将两个这样的组合合在一起相互照应,形成十二人的编制单元。但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小而精”,让一个个编制单元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
接下来协虎以较为完备的戚继光版鸳鸯阵为例子,进一步解释鸳鸯阵。
戚继光版本的十二人编制包括队长一人、长牌手一人、圆牌手一人、狼筅手二人、长枪手四人、镗钯手二人、伙夫一人。其中队长在阵前指挥、两个盾牌手在队伍前面为队伍提供防护、狼筅用于干扰和压制敌人的兵器、长枪手做主要输出、镗钯手为队伍后方和侧翼进行掩护。
▲鸳鸯阵示意图
这样的一个十二人小组在作战时,又可以根据敌情和地形的不同,分为两组或三组作战,,分别被成为“两才阵”和“三才阵”。两才阵每组都由盾牌手和长短兵器组合、三才阵则把盾牌调整到两侧进行掩护,显然是针对敌人不同的进攻方向而改变。
而除了这十二人小组以为,鸳鸯阵背后还有火铳和弓弩的火力支援,在必要的时候,镗钯手也会以镗钯作为支架,用以施放火器。如此一来,不管是长短兵器还是远近兵器,都充分配合。
《武编》所记载的鸳鸯阵只有一名盾牌手,也没有执短兵器的士兵。戚继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小巧灵活的圆盾,并加强了短兵器的配置以备近身作战,同时还演练了阵型的变化,灵活性自然大大增加。
▲变为“三才阵”的鸳鸯阵
三·克敌制胜、战绩光荣
“鸳鸯虽小、五脏俱全”,虽然鸳鸯阵只是小编制的阵法,但发挥出来的作用却非同凡响。面对倭寇中浪人武士善于近战的特点,戚继光的改善使得浪人难以在狼筅和长枪的威胁下接近鸳鸯阵,即使侥幸接近了也还要应付刀牌手。而倭寇的长兵器也会在狼筅和盾牌的压制下难以伤人。
凭借着鸳鸯阵的奇特功效,加上戚继光治军有方和义乌人天生的勇悍,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捷:斩杀倭寇三千余;福建平倭寇的战斗中,斩杀倭寇五千余;两年后于平海卫等四处战斗,斩杀倭寇两万余。
这些都是“斩杀”,是实实在在根据人头数量来算的,其他乱战中来不及枭首的、烧死的淹死的、战后伤重不治的都没有算上。如果算上了,数量应该会更多。而戚继光人品大家是有目共睹、治军也是以严格著名的,杀良冒功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出现在此时的戚家军。那么这一杀敌数量,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
▲台州大捷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大胜之后,戚家军的伤亡数量非常少。少到史书上几乎能一一列出战死者的性命。而从戚家军建军到后来转战北方这么多年,总共战死了多少人呢?
二百余人而已。
虽然后来戚家军还应用了更多火器、车营等技战术,但鸳鸯阵一直没有消失。也就是说,戚家军如此耀眼的战绩,鸳鸯阵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鸳鸯阵看起来虽然简单,但为什么能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阵法充分发挥了士兵间配合的力量,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给士兵们加了一个重要的buff:组织性。经过这一阵法训练的士兵是能够令行禁止、懂得相互配合的,这才是在战斗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所有的明军都有这样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许就不会出现萨尔浒那样的惨败了。
[1]张慧琼.明代抗倭儒将唐顺之及其海防诗创作[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31(04):1-4.
[2]胡嘉山.戚继光抗倭的“鸳鸯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3):12.
[3]师里.戚继光与鸳鸯阵法[J].东北师大学报,1994(02):21.
[4]林长华.戚家军的《长枪队》与《鸳鸯阵》[J].中国民兵,1989(09):28.
受到电视的影响,一谈到阵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什么诛仙阵、八卦阵、八门金锁阵等等,人进去后晕头转向困死在里面。
但这大多实际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夸大的。现实中我也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这类奇门遁甲阵记载,配合时辰方位,只用几张凳子就可以起到鬼打墙一样的作用,但是也说到这种阵法非常严苛,用于一两个人可以,但是在战场上,变数太多是无法使用的。
至于真假,没见过,也就持保留态度了。
而真实战场上阵法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在动作片中,主角往往能一个打数十个数百个,而反派们总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个个送,我们观众总是着急的大喊怎么不一起上!
而真正的古代这方就是为了发挥人数的作用,一起上,或者造成局部的优势兵力。我怀疑这阵法是不是从打群架中领悟发展过来的。
结合《唐太宗李公卫问对》记载关于阵法的演变,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历代有名的阵法。
传说中阵法的始祖是黄帝的大臣风后,其创握奇阵,并著有《奇握经》传世,而该阵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风后八阵图。
奇握阵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即所谓“余奇”之兵),称为“握奇”。
后来据说这个阵法传到了姜太公手上,被运用和改进。
再后来武庙十哲之一的司马穰苴创五行阵,但是历史上司马穰苴记载很少,只留下《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具体五行阵如何也就不得而知。
后孙武创八卦阵,但是具体如何也是没有记载。
孙武之后孙膑在结合古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孙膑十阵》对后世影响很大,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和火阵。前八阵为后世的基本阵法,而后两阵其实是两种利用水火的战法。
来到秦末汉初的时候,张良受黄石公圯上授书,得到了姜子牙的《太公书法》,猜测其中可能就是等到姜太公的改进的握奇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历史再来到了三国时期,此时阵法终于迎来了其巅峰。传说中“智近乎妖”的诸葛亮,总结了前人的阵法,最终创出了八阵图。与演义不同,八阵图是在诸葛亮北伐后期创造出来的,据说实际上为八个阵法,分别是: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晋灭三国后,司马炎非常推崇诸葛亮,曾命陈寿整理诸葛亮所有著作,并要求武将都学习武侯兵法。至西晋初,马隆曾用扁厢车根据八阵图列阵,边战边进,推进上千里,大败秃发树机能。
可是到东晋,知道八阵图的已经很少,面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垒遗址,没有人知道是什么阵法,只有桓温说出这是常山蛇势。
这是因为八阵图对于武将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到今天实际已经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八阵图是怎么样的了。
传说八阵图在隋朝传到了大将韩擒虎的手上,韩擒虎又将其传到了外甥李靖手上。后来李靖对于唐朝军队的建设都是基于诸葛亮兵法的基础上,但是这八阵图实在太难,就将其简化为六花阵。大大降低了武将掌握阵法的要求,但这也导致了八阵图最后的失传。
而到了宋朝,阵法的使用就开始走偏了,比如宋太宗赵二,每次打仗前总喜欢画个阵法给下面的将领,让他们按这个阵法打仗,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戎万全阵,此阵非常壮观,完全布成需要比例14万,展开直径20里,但实际上却基本上没什么卵用。
宋朝对外战争的失利就往往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比较著名的将领,岳飞就是不用阵法打仗的,他就提出兵法运用之妙,在于纯乎一心。就是打战不应该拘泥于阵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
之后传说,阵法传到了刘伯温手上,再之后传到戚继光。但这里有个人物却要提一下,就是俞大猷的老师唐顺之。我们一般认为鸳鸯阵是有戚继光发明的,实际上鸳鸯阵最早是有唐顺之发明,之后戚继光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改良出五行阵,而五行阵又可根据地形变化成大小三才阵。
但这里的阵法我觉得已经和古代的阵法不同了,本质上应该和现在的三角战斗队形是一样的了。
而什么契型阵、鱼鳞阵、却月阵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上面阵法的实际应用或变阵,至于那些什么一字长蛇阵,什么二龙出水、四门斗底的都是小说家们编出来唬人的,战场上真的想列这些阵,赵二证明会被人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