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你怎么评价?
在古代,对于任何一个男人而言,比死难以接受的刑罚有两种:阉割、流放。
阉割,可以夺取一个男人的尊严。
流放,可以把一个男人送入炼狱。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被施以阉割的男人,当属司马迁。司马迁被斩鸡刀“伺候”过之后,生不如从,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在他写给老伙计任安的书信里,他这样写道:
“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被斩鸡时,已经年近50岁!这样的年纪在西汉时期,早已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人生该体验的滋味,大都已经体验罢了。唯一需要期盼的,就是告老还乡,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去打猎。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鸡”的离去,化作泡影。
极刑过后,司马迁成了乡党的笑柄。天知道司马迁在面对这些昔日“狐朋狗友”时,内心要承受多大的创伤!
比外人带给他的创伤更严重的,是家人带给他的心灵打击——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因蒙羞而改姓!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司马迁虽说有二子一女,可是两个儿子都改了姓,那还算是司马家的后代吗?这才是司马迁所说的“以污辱先人”,更没脸去给爹妈上坟了。
想到这些,身心俱疲,冷汗直流。
司马迁想过自杀,可是他还有未竟之事业。历史上被施以阉割的男人何其多?他们大都像刚刚被施以极刑的司马迁一样,在遭此横祸之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死,然后执行潜意识里的命令。
让这些被阉割的人自己去死,才是皇帝的终极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变态需求——凌辱。(能被施以阉割之刑,大都是士族阶层,往往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
有没有比阉割还要恐怖的刑罚?
司马迁被阉了之后,并没有继续关押在监狱,而是被赎出来,继续从事老本行。
在所有被阉割的男人里,司马迁是幸运的。与其他“被阉割的罪犯”相比,司马迁“只需”承受心理上的磨难。更多被阉割的男人,在承受那一刀的痛苦之后,还要继续接受另一种处罚——流放。
阉割+流放,这种变态到极点的刑罚,组合使用后,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阉流刑”。
换言之,被施以阉流刑的男人,在接受心理痛苦之后,立马就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双重痛苦之下,狱卒还要保证不能让他自杀!如此,真真是要把这个“男人”给逼疯。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对流放没有具体概念。
可以回想一下老家、农村老家(很穷的那种)。倘若村里来了一个外乡人、亦或是来了一个乞丐的长期在村里不走,会有什么结果呢?
外乡人所到之处,都会承受异样眼光,村里人会想方设法占便宜,直到吸干喝净成为乞丐。成为乞丐之后,这个外乡人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除了要承受歧视,冷不丁还要遭受“刁民”的毒打。
古代帝王“常所用”流放地,通常就是你能够想象的、最穷最偏远的农村,比如云南、海南、新疆、东北等等。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民风彪悍,犯人到了这里以后,大都会被安排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给当地人当奴隶。
倘若一个被阉了的男人送到流放地,会怎样呢?除了干繁重的体力活,还要时不时地接受“参观”,或许是扒了裤子被参观;最特么坑爹的是,不允许自杀!当然了,如果犯人“因病”死去,那也没办法。
因此,很多押送阉流刑的官兵,手里都挺富裕。为什么呢?猜猜吧。
这种变态的刑罚,当然只有变态能想得出来。正因为这种刑罚的变态,才能够震慑一部分胆小怕死的官员。但是,对于我等平头百姓而言,恨不得将天下所有贪官捆起来,然后施以阉流刑,看他们还敢不敢贪赃枉法。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残忍,清代达到了巅峰。所谓阉流刑就是阉刑➕流刑,是清代刑罚中独特的发明。
所谓宫刑就是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流刑为传统五刑之一,就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服苦役,非常恶毒。
阉流刑的对象大部分是针对那些大逆不道的罪犯,判处结果往往为诛灭九族。但是,统治者偶尔也会发一点恻隐之心,犯人家里如果有未成年的小孩,有些具体情况也不会杀死。一般是男性为奴,女性为妓。不杀死不代表会放过,朝廷把这些称之为逆裔的人,关押到大牢中,等到了16岁后,由刀子手实施阉割,断子绝孙,不能留下祸根,然后发配到西北等地区做奴仆。
阉人身体被摧残,心理上被扭曲,一生活在阴影里。他们没有后代,没有财产,没有自由,形同鸡肋傀儡与行尸走肉。
实际上,由于古代技术水平和卫生条件不足,监狱环境恶劣,加上犯人的死活也不会过于关照,因此没有活到16岁或阉割期间死了的很多。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犯人,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分为三等流刑,等稍微恢复,养好伤口之后,就被遣送到各地,限定具体地址和自由。
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如懿传》中,就有部分表现。这部分囚犯没有被赦免的可能,就是赦免了也没有生活能力,可以说是一生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体质不好的,走到半道上就死了。 如果是女性,人生境遇就会更惨了。犯人勉强到了发配地点,不是累死就是被主人打死,能够善终者很少,这种黑暗与无助简直就是人间地狱,惨无人道。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历史上有哪些诡异的巧合?
蒋委员长这个自诩为曾文正公及王阳明最虔诚的信徒做梦都没想到,在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队伍中,第一个冲入自己“老巢”的不是别人,不是别人,而是素有有倒戈大王之称的前国军将领吴化文,这一神奇的“巧合”足以让人惊掉下巴,估计微操大师要哭晕在厕所里了。
吴化文可以说是“投机”界的大神,一生“投”过四家大公司(冯玉祥集团、蒋氏集团、汪伪集团、人民集团)都很成功。
冯玉祥可以说是吴化文走上“投机”界的引路人,甚至说成导师也不为过(抗战后冯为其选了绩优股人民集团)。吴化文在十六岁那年为了生计投到了冯玉祥部下当了一名小卒,由于为人机灵办事利索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二十来岁被冯保送入军校深造,学有所成后的吴化文担任冯部师参谋长,对于曾经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来说,如今前途一片光明,从此踏上了“投机”之路。首先是背板了恩师投到了同门师兄韩复渠部,混得可谓风生水起,从一个团长干至济南警备司令,吴化文的第一次“投机”冯玉祥集团可以说相当的成功。
韩复渠因抗战不力被蒋委员长处决后,吴化文换股第一次“投”了蒋氏集团,成为了蒋在山东地区的主要打手之一。令其出乎意料的是,非但没任何收益还亏了不少,主要是委员长眼里揉不进杂牌军这颗沙子,吴化文账下的两万大军吃喝拉撒委员长一概不管,谁叫是后娘养的部队。因此在面对日军对山东地区疯狂大扫荡时,严重缺枪少弹的吴化文损失惨重气得要骂娘。
一九四二年底也是抗战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曾多次与我军搞军事摩擦的吴化文在消停了一阵子后,闲来无事时竟然主动向委员长提出了“要不要去披日伪这身皮囊”,反正脏活在山东一带已为委员长干了不少,多一件又何妨。而蒋委员长非常爽快,“你大可去吧,但注意枪口,至于日伪这身皮囊,到时我亲自为您摘下。”吴化文率领两万余人就这样“投”了汪伪集团,官至日伪第三方面军上将司令官,还受到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接见。
吴化文的这次“投机”可以说相当的成功,两万入股不到三年的时间挣了五万多,年收益超过百分之五十。精明的吴化文判断汪伪集团大势已去后,提前抛售率领五万大军再次“投”到了蒋氏集团,其部被改编成第五路军,吴化文担任总司令兼津浦路南段司令,主要(津浦路一线蒋鞭长莫及只能用日伪)给委员长当炮灰干一些偷鸡摸狗之事。但也正是蒋委员长这一致命的微操,迫使罪孽深重已经里外不是人的老吴萌生了“退股”的念头,并由老上级冯玉祥为其指路。
至此,吴化文开始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尝试着投了人民集团。但是,在长达两年多时间里,吴化文对多人民集团操作十分频繁,买了又卖,卖了又买,一直在岸边观望。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第二次“投”了蒋氏集团总算有收益了,觊觎已久的美式装备如今得逞所望,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还将其当大爷供着,况且蒋氏集团暴跌之势尚未明显;二是人民集团这支股上升趋势尚未明朗,可先观望着,而有着同样出身和经历的、脚踏两只船的同门师兄郝鹏举因“投”得太早挂了,这可是前车之鉴。所以,“投”早不如“投”得巧。
自豫东战役结束不久后济南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区域已经被我军所控制,济南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守城司令王耀武曾建议放弃济南将兵力撤往徐州,但是被蒋介石给否决了。王耀武深感守城兵力不足不得不让吴化文部吃好喝好睡好,放下身段当大爷供着,而担任济南西线防卫任务的吴化文也知道济南很难守得住,这次被逼到了墙角已无回旋之地。因此,“投机”大神吴化文认为时机已到了,切勿步入郝鹏举的后尘,在济南攻坚战打响的第三天,吴化文正式“投”了人民集团,而且是永久性持股。
蒋委员长得知吴化文济南反水后估计要气晕,因为他怎么也料不到这个曾在沂鲁犯下重罪而且还曾披过日伪这身皮囊的老吴,还能得到原谅。更让他惊掉下巴的是,老吴起义后其部被成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跟开了挂似的,居然成为了攻入自己“老巢”的首支部队,历史总是如此巧合。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投机”蒋氏集团和汪伪集团时曾干了太多不光彩的事,但吴化文后半生过得还不错并且安稳地走了。而“走得好,不如走得巧”,要不或者能再多活两年估计就难说咯,走得如此之“巧合”。进一步来说,对于曾经里外不是人的老吴“投”了人民集团后能获如此结局,不愧为“投机”界的大神。
在孟良固战役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对国共的战场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这次战役中,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巧合,也左右了战役最终的战局。
当华东野战军负责军事指挥的副司令员粟裕根据战场情况,出人意料的提出全歼整编74师时,谁也没有想到,在战役中所经历的几次偶然的巧合,也加速了74师最终走向了灭亡。
在孟良崮战役的10多天前,王必成纵队被派到敌后去执行其它任务,但决定歼灭74师时,计划改变,可是粟裕并没有将王必成纵队撤回,而是令他隐蔽待命。
在需要在垛庄截住74师退路时,王必成纵队刚巧就可以顺势完成。而张灵甫在垛庄这个74师的后方补给点,却只留下了一个连的守军,王必成纵队2万精兵占领垛庄成为孟良战战役中最关键一步棋。
74师的援军中,与李天霞的隔岸观火不同,黄百韬是拼命想把张灵甫救出去,他不顾一切向其74师靠拢,在距离孟良崮十余里的黄崖山与王必成纵队抢夺山顶时,在东西两侧,两军展开了登山比赛。
当解放军抢先一步到达山顶时,往下一看,敌人距离山顶也只有四五十米的距离。但就是这四五十米,黄百韬竭尽全力也没过去。要知道,越过黄崖山就能与74师连成一片,完成救其于水火之中。
当74师选择孟良崮固守时,黄百韬曾提醒过注意水源问题,但张灵甫孤注一掷,没有理会,本来控制的山下两个水塘,在解放军围攻下,不久便告失守。 造成74师官兵无水可饮,士气大受影响。
另外部队的许多重机枪是水冷式的,因无水制冷也打不响了。孟良崮战役打了4天4夜,一滴雨没下,可是仗刚打完,大雨倾盆而至。被俘的74师官兵不仅仰天长叹“老天要灭74师啊”!
黄百韬除了在王必成驻守的黄崖山攻击,另外还在天马山一带进行突破。当时天马山是地方部队驻守,力量相对薄弱,在黄百韬的拼命进攻下,眼看就要失守。
情况危机万分之时,陶勇纵队的一个营执行任务路过,被驻守天马山的指挥官截住,在知道事关全局成败后,这个营加入了驻守部队,使天马山阵地化险为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5月16日凌晨,解放军又对孟良崮发动新一轮进攻,粟裕知道,如果今天再攻不下来,就不得不撤兵了,因为外围大批敌军即将到达,如不尽快结束战斗,我军将陷入敌重兵包围之中,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
但经过解放军官兵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6日傍晚结束了战斗,74师全军覆没。战役结束的时间也巧如事先设计的一样,就在华野部队刚刚撤出战场,74师的大批增援部队就陆续到达了。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对国共双方战局影响深远。而取得战役的胜利,除了指挥者的运筹帷幄,参战官兵的浴血奋战,一些惊人的巧合也注定了最后的结果。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