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虫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否可信?
这是什么虫子?
谢邀,这应该是蝎蝽,有些地方管这种虫子叫水蝎子或者蝎子姥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生昆虫。
蝎蝽通常生活在溪流和河湖等水域中,一般白天藏匿在水草或者石头下面,它身体的前段长着两个像螳螂一样的前爪,主要用于在水底攀爬和捕猎,我们一般把它的这两个足称为“捕猎足”,蝎蝽生性胆小,一听见声响会立马藏起来,所以它一般是在晚上出来搜寻食物。图为野生环境下的蝎蝽
既然是昆虫,那它一定是六只脚,而且在成体之后,蝎蝽会羽化长出翅膀,它的幼体和成体外表相差不大,属于不完全变态,它的长长的尾巴不仅仅只是装饰品,相反,这个管子是协助蝎蝽呼吸的重要工具,蝎蝽常常利用它伸出水面进行呼吸,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蝎蝽在水下翘着屁股,那是它要准备出水呼吸了。
蝎蝽的成虫在河流、池塘、湖泊等水域的底层石缝处或泥土中过冬;第二年3月出蛰活动;一般会在5月间交配并产卵于水生植物茎秆中;下旬若虫孵化,同时它的产卵范围颇大,可能产在水生植物上,岸边的苔藓或泥沼中,卵为米白色
图为蝎蝽幼虫
蝎蝽的幼虫一生都在水中生活,不离开水面,直到羽化为成虫,成虫会在水面干涸时飞离。幼虫期体色上变化很大,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刚脱完皮的小红娘华,体色是红色,经过一天的时间,体色渐渐变深,而转为黑褐色;体背上浮贴着小小的翅芽,龄数越大翅芽就越大,成长过程中约脱掉6次皮才变成成虫。
听说有些东南亚有些地区会把蝎蝽做为美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想来可能和虾米差不多,不知道你们那里管这个叫什么名字呢?
谢邀,
这是蜱虫,一个吸负力很强的虫,它一旦咬上什么东西,就死咬不放,把头深深的扎进肉里,无论怎么弄都不会出来,吸血,把狗,猫,人都可以拖死!
我看了一个动画片,一条黄金大蟒蛇不能吃,不能喝,它有4`5米长,好长好粗,平常它是很活跃的,虽说是大蟒蛇,但它很温柔,很逗人喜欢,现在奄奄一息了,浑身没力的躺着不动,多可怜哪,而且怎么查也找不到病因,最后医生发现它身上有很多小黑点,怎么也弄不出来,最后是点燃一根烟,对着小黑点一个个烧,它们护疼才掉出来,等着那些蜱虫全掉光了,哈,大蟒蛇就好了,也能吃东西了,你们看,这小蜱虫厉害吧,那大个蟒蛇都是它手下败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否可信?
曾子杀人与颜回偷食
曾子杀人与颜回偷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对人们处理日常事务,颇有参考价值。所以,成语中才有“耳闻目睹”一语,表明事之千真万确,无可疑者。然而,汉代刘向却于《说苑•政理》中进一步推导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可见单凭“耳闻目睹”如何便信以为真,必定贻误大事。
闻曾子杀人
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各司其职。耳之德主于听,听觉敏锐谓之聪,目力强盛谓之明。听得清、看得准,所谓“聪明”二字,确乎其难也。即以曾子之贤,其母三闻“曾参杀人”,怀疑恐惧而逃;市场固然无虎,而以三人言之乃“成虎”。两事皆出《战国策》,足为千秋之警策。道听途说、听风成雨,必定贻误大事。
见颜回偷食
耳闻或为虚,眼见亦未必真!这可绝非危言耸听。《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教》、汉•王充《论衡•知实》都曾记载过:孔子周游列国,绝食于陈蔡,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弄得些许米来,便给老师煮食。不巧粥将熟时,烟尘堕入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中,食物不洁,难敬师长;然而,弃之可惜,颜回便伸手将带烟尘者食之。此举恰被孔子所“目睹”,老夫子很伤心,以为颜回于艰难之际也会偷食。
看圣人调查
待食熟,颜回进上,孔子便试探地伪称梦见死去的先人说,如果这食物洁净便可奉祀先人之灵。颜回忙说:“不可,不可!尘入甑中,弃之可惜,我已取食。”孔子恍然大悟,险些错怪了颜回,并慨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也;所恃 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识之:知人固不易矣!”
叹耳闻目睹
耳闻目睹,常为人所坚信不疑,然而亲闻亲见者尚且如此,至于道听途说的疑似之类,似乎更无必举证了。当人们“耳闻目睹”之后,能如孔子委婉试探、“实事求是”地调查一番,或可以免去许多因疑似而冤枉好人的事。否则闻风成雨,是难免贻误大事的。只可惜后世的人被所谓“耳闻目睹”的疑似之迹所误者多矣……
(图片来自网络)
从佛教理论认知上说:一切感观五蕴六入皆属妄心反映,虚幻无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
从俗谛讲现实存在各种因缘成象的人 事 物,亦外表与內蕴本质有着很大差异,认识来缘于实践。没有彻头彻尾自始至终调查研究都很难弄清真象。人们的认识很易被道听途说所欺骗,眼见了也不一定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