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犯了通奸罪,将如何处罚?《东周列国志》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里面人物故事都很丰富,你知道里面有哪些成语?如何评价?
古代女人犯了通奸罪,将如何处罚?
古代的女人地位比较低下,如果被发现与某个男人有通奸行为,那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通奸罪在不同的朝代,惩罚类型不同,而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惩罚。
古代如何处罚犯了通奸罪的女人?
用于对付通奸罪的刑法最早出现在《尚书》,里面记载:“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意思是说,要没收男女作案的“工具”,就是宫刑。宫刑起源于殷商,到秦汉,已经很完善。受刑者,除了承受肉体上的疼痛外,更主要是极大的耻辱。总的来说,秦汉、元、明、清处罚比较严,甚至可以直接处死。而唐朝因李家皇室具有胡人血统,比较开放,因此处罚比较轻,而宋朝受唐朝影响,基本上是一样。
古代为了惩罚犯通奸罪的女子,创造出了4种残酷血腥的刑法。
一,幽闭(啄刑)
1、据明朝对王兆云在《碣石剩谈》记载,是用木锤猛击女人腹部,直至子宫脱落,女性只能便溺,从此终身无法过性生活。 2、击打女性阴部,导致骨折,这样女性阴部触碰都会感觉十分疼痛,从而达到“禁淫”之目的。 女子在受到这种刑法后,通常会因为伤口感染至死或者自杀。
二、针刑
用竹签刺扎犯人的指甲缝、乳头、阴蒂三个部位。
三、浸猪笼
将犯罪的女子捆绑后,放入猪笼里面,然后放到江河之中,沉入水里,如果罪轻的,让其头部露出水面,浸淹一段时间即可,若是罪重者,便直接浸淹至死。这种是古代处理通奸偷情最普遍的私刑,古代人认为浸猪笼具有诅咒偷情的男女:猪狗不如,淹死后再也不能转世为人等恶毒之意。
四、骑木驴
在木驴背上竖立一根长短大小和大拇指差不多的尖木桩,然后强行将女犯的阴道对准木驴背部的木桩,尖木桩就会刺入女犯的阴道。随着木驴的走动,尖木桩会一伸一缩,弄得女犯下身鲜血淋漓,疼得撕心裂肺。这种酷刑往往让许多女犯惨死在木驴之上。
结论:女人犯通奸罪,虽然是道德不允许的行为,纵然有错,实不应该用这等毫无人道的酷刑。新中国成立后,通奸罪被废除,女性地位得到大大提升。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古代中国对婚姻道德非常看重,因此在婚后与他人通奸的男女都会受到刑罚。在现代,男女婚内出轨仅仅是受制于道德范围内的谴责。然而在遥远的古代,通奸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据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汉两朝对于通奸的惩罚最为严厉,几乎达到了“犯奸必杀”的地步。
“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尚书》)说的就是通奸的人要受到宫刑。如果是男性与他人通奸,则被阉割;如果是女性与他人通奸,也要受到幽闭之刑。也就是用棒槌敲击女性的腹部,使其子宫脱落,不能生育,谓之幽闭。
秦朝时期,惩治通奸的手段最为严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秦始皇的母亲与他人通奸的缘故。秦始皇嬴政的母亲赵姬本来是吕不韦的姬妾,后被吕不韦献给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嬴子楚,并生下了嬴政。可是庄襄王去世后,赵姬与宫里的假太监嫪毐私通,另外还生了两个孩子。
秦始皇嬴政得知后极为暴怒,不仅摔死了赵姬与嫪毐生的孩子,还将嫪毐车裂处死(五马分尸)。所以在秦朝的法律中规定,民间人士可以直接捕杀“私通”的男女,不用报官,并且无罪。
秦汉以后,对于通奸行为的惩罚虽然不如秦汉那么狠毒了,但依然非常具有威慑力,有流放、有杖责、有监禁,甚至允许民间动用私刑。而民间用来惩罚通奸的私刑也是千奇百怪,有用藤条抽打下体的,还有浸猪笼沉江的,还有骑木驴的……
清朝灭亡后,即便是到了民国时期,依然在以法律的形式来惩治通奸行为。比如民国时期的《刑法》称:“有夫之妇与人通奸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相奸者(奸夫),亦同。”由此可见,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官方和民间对于通奸行为都是零容忍的。
《东周列国志》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里面人物故事都很丰富,你知道里面有哪些成语?如何评价?
谢邀!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而巜东周列国志》正是描述这一阶段恢宏历史的巨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许多历史人物粉墨登场。产生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对后世影响甚大!
曾经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权力的游戏》,但新的一季迟迟不更新。偶然间想起来中国历史上有一段历史和《权力的游戏》相似,那就是《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小说佳作。这本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人物故事极其丰富。
如果与《权力的游戏》相比的话,《东周列国志》有两个更突出的特点:
第一、更暴力、更真实。《权力的游戏》中有兰尼斯特兄妹相奸,《东周列国志》中的文姜兄妹也不相上下。
第二、人物更多,剧情更复杂。《权力的游戏》仅仅包含7国的事情,而《东周列国志》则是: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除此之外,《东周列国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教小孩子学习成语。
《东周列国志》
1、败兴而归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在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情的时候,情绪会很低落然后扫兴地回去了。
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次想去拜访朋友戴逵,但因为路太远,夜晚出发,早上才到。
等他到了戴逵家之后,却没有进去,而是掉头走了。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就是:
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2、不知去向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这里的“不知去向”指的是,“红衣小儿”教完歌之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也有用到这个词语:
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3、不拘小节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东周列国志》的第十八回也用到了这个成语:此人廓达之才,不拘小节。
这里就是在形容这个人的豁达,不拘泥于生活中的琐事。
在《鸿门宴》中提到的樊哙也是不拘小节的人,原文是这样形容他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面不改色
成语出处: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是这样说的:(秦王)叱左右前缚(蔺)相如,相如面不改色。
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喻指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这里形容的是蔺相如在面对秦王叱责时从容的姿态。
5、见义勇为
成语出处:孔子《论语 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提到了这个成语: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
简单来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见到正义的事情要勇于去做。这也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但也要注意方法哦。
有人把《东周列国志》成为是真正的历史教科书,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向我们讲述尘封的往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你还知道《东周列国志》中的哪些成语和故事呢?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