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穷”久了,会有哪些通透的“小聪明”?你去过图书馆看书吗?
男人“穷”久了,会有哪些通透的“小聪明”?
1,烟就不要买整条,一根根买才不会抽得快。
2,不要买剃须刀,只用手拔。
3,从不去想女人,那样才不花钱。
4,懂得对着镜子给自己理发,那样能省三五十块的理发钱,想想就觉得划算。
5,从不和妻子吵架,就怕一吵架起来就会乱扔东西,坏了又要重新花钱买。
6,工资一发就只留200块钱,其他全存起来。
7,出门总是自带保温杯,这样子就不用买饮料,也不用花钱。
8,从不点外卖或在外吃饭,总是自己在家学做饭,哪怕不好吃也是这样子做。
9,在公司接满水或上完厕所才回家,这样才能省钱。
10,人不舒服就是多喝水和捂被窝里睡一觉,每次都是希望可以这样子治好,省下一些看病钱。
11,每天都会锻炼身体,这才是最好的保健品,完全靠自律而不花钱。
12,在外总是会各种方法拿纸巾回家,省下一笔纸巾钱。
13,无形中去学会缝补衣服,那样就可以缝缝补补衣服、鞋子、内裤,毕竟穷久了。
14,不会去离婚,那样真的会孤独终老,因为以后需要花更多钱去娶老婆,甚至都找不到。
15,懂得买反季节衣服鞋子,那样才能省钱,而且也很实惠不过时。
16,不会有需要花钱的业余爱好,比如跑步、钓鱼,想想还是算了。
17,不会去赴别人的酒局,早晚都要还回去,要不然显得不会做人和被人远离。
18,不会去花钱玩游戏,反而会在游戏中赚到钱,想想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19,不会熬夜或做夜班工作,要不然身体垮了,那就花很多钱了。
20,懂得洗东西的水盛起来,拿来拖地、冲厕所,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区别。
21,不会买太多的衣服鞋子,够穿就好了,明年又可以赶得上时尚。
22,家里的东西都用不锈钢,摔不坏又耐用,想想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23,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不生病,那才少花钱。
24,总会拿旧衣服当成睡衣,反正没人看见,而且穿起来也是感觉不错。
25,下班不会在家休息打游戏,只会找个副业来做,哪怕跑跑外卖也可以,赚点零花钱也行。
26,去吃酒席时,总是自带一个袋子过去,吃还打包一下带回家,那样热一热可以解决好几顿。
27,学会手洗衣服,只有这样子才不用买洗衣机,省水省电又很快。
28,懂得学一门手艺,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存点钱,最终去创业。
29,对什么都将就,但吃的就不会,毕竟吃下去对身体有着一定影响,还是吃得差不多就好了。
30,懂得包装自己,那样子就有更多人脉和合作机会,哪怕口袋没有一分钱也是一样。
31,一天到晚就穿公司里的工衣,那就不用买衣服了,省下一笔钱。
32,一年到晚都穿拖鞋,不仅凉快,最主要是不用买鞋子和袜子,妥妥省钱。
33,买菜就要求送几根葱,要不然就不买,那就也可以省到一点钱。
34,吃饭不配汤,省水省电又省煤气,反正不喝也不会怎么样。
35,不会出去外面找人喝酒,只会自己偷偷喝几杯,不用下酒菜都行,自然也就不用花冤枉钱。
36,不会随便去超市,毕竟赚走钱的套路太多,真的是防不胜防。
37,不会穿西装去菜市场,别人一看斯文就是新手,很容易吃到亏。
38,不乱走亲戚,那样子总是自讨没趣,而且也要花钱,不好意思空手而去。
39,夏天总是商场蹭空调,从不开自家的,最多也是开窗户睡觉就行了,甚至直接不买空调。
40,家里的伙食以素菜为主,大半个月才吃一次荤的,认为吃素对身体也好。
41,在外只找包吃住的工作,那样可以省下一笔不少钱,而且安全也有保证,想想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42,出门没事的害怕,那就选择多走走路,那样不仅可以省到钱,而且对身体也好。
43,一休息是关机,这样也就没人约,窝在家里做着免费的事,看电影、小说等等,那样又可以消耗时间。
44,书籍只会去图书馆借,从不买,而且不占地方,自然也就可以省到钱。
45,从不吃夜宵,那样对胃不好,而且也不便宜,真的会花不少钱。
46,努力提升自己能力,那样才可以赶上花钱速度,自然也就可以剩到钱。
47,从不喝奶茶,甚至是一杯二三十块,想想也是浪费钱。
48,一定会交医社保,那样才能省到钱。
49,不多生孩子,或不生3胎。
50,直接不结婚。
1,坚持戒烟,实在忍不住就拿出来闻一闻!
2,刮胡刀买最老式刀片的,便宜又好用!
3,经常从单位拿些纸巾回家!
4,带个大杯子,从单位灌满水拿回家喝!
5,从不点外卖,下载个APP在家自己学着做!
6,发工资直接存起50%,后半月就是吃咸菜也不会动这笔款!
7,头发在家自己剃,直接光头省水还省洗发水!
8,经常晚上去逛超市,可以买到很多打折又廉价的商品!
9,内裤缝缝补补,穿成蜘蛛网都舍不得扔,反正谁也看不见!
10,擦一次嘴的纸巾放兜里,下次接着用!
11,衣服都是直接用手洗,不想浪费电!
12,不会经常走亲戚,不能空手去,带些礼物,估计人家还看不上!
13,上班一套工作服,下班儿一套工作服!男人嘛,穿啥都行!
17,只要不上班儿,除了冬天一年三季都是拖鞋,十多块钱的拖鞋可以穿好几个月!
18,能走着绝对不会打车!
19,家里超过五块钱的花费都要记账!
20,微信红包只留100元,现金兜里只留十元,防止自己头脑一热瞎花钱!
21,早睡早起,还要锻炼身体,身体健康,药钱都省了!
22,从来不会和别人出去喝酒,吃得倒挺高兴,还有回请的时候!
23,经常逛一元,两元店,有时候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24,不太好的T恤衫就当做睡衣穿!
25,夏天再热也不买风扇,一把扇子就是自己的避暑神器!
26,自己不攒够一定数额的钱,是不会处女朋友的,平时谈个恋爱消费还大,人家想要的彩礼自己给不起,还是照样解不了婚!
27,一般时候从来不逛网店,只有需要了才会去浏览!
28,手机赠送的流量绝对要使一个月,自己会算计着开数据!绝对不会花花话费一分钱!
29,吃饭只吃八分饱,既健康又省粮食!
30,家里买肉一次不超过十元,必须够吃两顿的!
31,从来不会去浴池,按摩店,洗头房等比较高消费的地方,一盆水自己在家搞定!
32,别人一动手,立马躺下,自己从来不会还手,打一巴掌就可能赔人家2万块钱!
33,出去一天也不会在外面吃饭,回家吃既省钱又实惠!
34,每个月给父母寄点儿钱,就是自己最大的花销了!
35,人穷久了,节约攒钱不丢人,都是工薪阶层,挣钱有数,大手大脚,怎么能把日子过好。
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另类,但当你真正用钱,求借无门的时候,你就知道平时攒钱有多么的重要了!
现在就是笑贫不笑娼的时候,无论你的钱是怎么攒下的,兜里有钱才是王者!
你去过图书馆看书吗?
【传媒阅读类话题】
谢邀。最初没有互联网,那时——即从1979年起,我还在哈尔滨工作,每年回北京休探亲假,往返路途时间加在一起,只有14天。一方面,我由翠微路家里,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和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查阅家父以往在书刊报发表的著译;一方面,登门拜访因与家父有关而进入我个人档案的人物。2021年4月16日,《散文也是诗,一直写到老(李又然诞辰115周年传略稿)》拟就,《又然文存》 上编(李又然著译)、《又然文存》 中编(李又然传略)、《又然文存》 下编(李又然研究)、《又然文存》附编 (李又然年谱)脱稿。
文存最实质的文献把握在——自1969年10月6日起,李又然给长子李兰颂写的百余封信和一部自传,父子天各一方单凭书写捱到重逢的语境,纳入文存多为公共或民间珍藏——各编中有三卷(主体为卷一、卷二、卷三)——四部十二卷各加附注。且由此抽编出:李又然散文集《国际家书》、《女人之子》(李又然:诗与译诗)、李又然译著集《语文礼赞》、《又然自传》(李又然:信与日记)增订本;通篇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为支撑,旨在揭示文学史和教科书无尽谜底,告慰先贤,以飨读者。
李兰颂:《志稿非史话 日记同信札》
阅读了个人著译真版原件
和众人日记信札手稿的必要
就大众读到的文学史和教科书而言,现当代中国文学史待补空白以及待考存疑很多。其中最直接、最可靠的核实以及甄别方法,是涵盖这两大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在全集、选集中,其中日记信札,以资参照印证。例如,延安时期看《萧军全集·日记部分》全20册·日记4册(华夏出版社2008年初版);共和国初年看《郭小川全集》第8-12卷·日记(1944~195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均为典藏。《萧军全集》全20册,华夏出版社2008年初版发行,编者萧军女儿萧耘、女婿王建中赠给辑注者书信3册;在此前,有日记,仍为萧军回忆录《人与人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日记部分,是编者萧军女儿萧耘、女婿王建中更早所赠。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香港第一版萧军《延安日记》和《东北日记》,虽为洋洋百万言的延安城人物实录,比前者众多,终因辨识原件困难,许多人和事竟被模糊的字迹无情掩盖。
这自然不可以排除或包庇另一种掩盖方式则是全集不全。诸如此类的号称全集者,运动中整人的文字无影无踪,挨整的部分却一说再说。也有索性不出全集的,叫文集或选集,既可将运动中整人的文字排除在外,亦可把曾经整过的人,借某个机会,大加歌功颂德一番;似乎先前从未诬陷过人家,整人的人和挨整的人从来就关系良好、毫无芥蒂,甚至渲染的一向亲如姊妹兄弟。有的人就是:如此具有文过饰非的天才表现。《郭小川全集》全12册,由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个人日记较多工作日志,记录人事也有内幕,足以一窥可见全貌。由郭小川家属整理编纂,其日记在整个全集中所占比例颇大,出版意义更大;可惜出版单位不是最应该者。外加他人日记、笔记也被公开,还有历史档案尤其中央文件已经解密,其代表的个人私密以及观点更强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待补空白以及待考存疑何解?阅读是帮助破解文史谜团的有效途径。
越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越是应知应会对于文人文史研究——阅读了个人著译真版原件和众人日记信札手稿的必要。这与上下二编六卷《又然文存》即(李又然著译)(李又然研究)直接相关并已查找到的——中国青年写给罗曼·罗兰120余封信手迹原件的馆藏处,其执着查找人之一刘志侠——不只是查找恩师梁宗岱一人与罗曼·罗兰交往的日记信札,而且查找到与之相关不相关的其他致罗曼·罗兰书信的中国旅欧留学青年学子,大约计有十一个人。这一查找离不开超巨的手稿部(该馆东西分部:西方分部文献主要来源于王室藏品和大革命时期查封文献;东方分部藏有大数量近东、远东等地手稿,中国名贵古籍乃至敦煌手稿,埃及等手稿)。是图书馆馆藏保障,使这手稿查找成立,即有:①完整无缺地收藏出版物呈缴制度所规定的所有文献;②使所藏文献处于完好状态;③手稿部藏有大量各种语文和各个时期的手稿。
有二十一位名人
在公开出版的日记中记载过他
辑注者坚持说,既然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那么读书就读原著,这就等于读人生——读哲学、读数学(法兰西高等中学基本分类,其他学科由此细化);而阅读人物传记不如阅读回忆录,阅读回忆录不如阅读彼时信札,阅读彼时信札不如阅读当天日记⋯⋯少一些阅读文摘,那样容易拾人牙慧,清醒地上互联网,切忌把虚拟当真。换言之,只有用日记信札印证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才更耐读一些。李又然生前叮嘱子女每天必须要记日记。儿子当合同制工人跟汽车装卸砖瓦砂石,一车5角钱,最多时一天7元钱,也恰是读高尔基深知底层、读红楼梦认识上层的开端,日记似记工分;又当记者养成职业习惯以新闻五要素为主体做采访本和剪报册,充当日记。编纂国家级志,更使其对资政、教化、存史,产生颠覆认识。
李又然较早留赠给子女唯一一笔遗产,也是极左年代最早使子女粗知新文学史料弥足珍贵的手抄本——1975年10月26日开始,父亲为儿子专门撰写了一部遗嘱性质的传记;又由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亲友,一个寄给另一个,接续传递十几人,逐个阅读;大家身处天南地北,分散全国十几个地方居住。现在,那份自传原稿落在谁人手里已不得而知;因为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个亲友的名单随着那自传原稿寄了出去,中途的命运怎样,也只能拿到名单一个一个地去追问,可是名单和原稿是始终在一起的啊,况且当时气氛恐怖⋯⋯而中途任何一个人辞世也会断线。这正是儿子对父亲一生及其著译展开研究的蓝本,儿子绝不会因为血缘关系一味感情用事,所以迫切地需要引入客观证明,即与他同时代人的日记、书信、照片。
谁会料到,2017年以来,对于李又然研究连生爆点。先是由刘志侠发现1929年至1937年李又然亲笔写给罗曼·罗兰的七封信的手迹原件;再就是由刘志侠在《新文学史料》著文《罗曼·罗兰与中国留学生》引起,辑注者竟被以上所提李又然《又然自传》手稿的阅读者徐永平找上门来——2017年7月20日,徐永平多年前与李又然挚友王家绶相识,王家绶给他看过李又然字迹漂亮的《又然自传》手稿。当年父亲的《又然自传》为儿子而写,是儿子向父亲索要简历而引起,父亲写后开出一个传阅名单,第一个寄给叶琪冠(上海),再由叶琪冠第二个寄给李兰颂(哈尔滨),李兰颂第三个寄给胡明树(广西)⋯⋯再后,无论还有几个人,至少在王家绶(邯郸)处较长时间存留,因为徐永平读过的应该是《又然自传》原稿,而如此深刻的印象,说明徐永平的阅读是从容而非匆忙的。对辑注者而言,这是莫大喜讯,失去的线索又初露端倪,随即,辑注者与王家绶通电话,可他耳背,大意难表;又与其子王竺建立微信,静候佳音,不知有无可能,寻到墨宝藏家。
这部《又然自传》还是家书,家书亦归信函手札;而日记信札的不同在于,日记初衷至少备忘之用,信札首选私人交流所致。于是,可以发现,罗曼·罗兰、鲁迅等记载李又然之初的日记,均源自于接到李又然来信所作——先信札,再日记。而本文辑注有二十一位名人在公开出版的日记中记载过他,可以排除致亲属家书、致同事书等类似情况,如父亲给儿子的一部自传、百余封信;再如有李又然最早致艾青的四五百封信,晚年致王家绶等的若干封信,就研究而言,如果有则更好,且信越多越好。可以说,日记信札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家书则是这一文化宝库或公开揭示或私密永久的稀世遗产。如果说,文集编纂大多为公共图书馆阅览的版本,一如滔滔江水、大气磅礴;也可说,家书刊印可谓与多位家人倾诉亲情、寄语哲思的辑录,好似涓涓细流、清新眀澈。于是,只有有日记信札的文集选本才好完整复原历史前行辙履和国风民意典藏。且在后人考证方面,确实的题解,缜密的注释,极易铺排出年代感,便于读者应因时空,抚今追昔,启迪心智。
李又然1906年4月16日生于上海,1984年11月13日卒于北京。作为诗人、散文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分为九个时期;至少发现有二十一位名人在公开出版的日记中记载过他。一如珍珠项链般串联出李又然平生在不同历史阶段结识的一位位良师益友——闪光的足迹,凝练的哲思,惨痛的教训,恢宏的夙愿。按时代与年代人与事出场顺序排列,在公开出版的日记中记过李又然的名人有:罗曼·罗兰;鲁迅,胡风;周文,萧军,鲁藜,麦新;丁玲,常任侠,吴祖光、徐光耀、陆地;公木,郭小川,王林,郑振铎,张天翼;胡昭,张光年,周红兴,胡世宗。其中,罗曼·罗兰、鲁迅、胡风、周文、萧军的日记记载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李又然旅欧留学、回国在上海为党工作,在延安的创作、翻译、教学的往事,本文均有侧重介绍。
而李又然的主要经历和著译是:在他两岁时,因弄堂大火随母亲回到慈溪老家,15岁时返回上海在裕丰钱庄学徒,后转至交通银行做练习生,恰在此处接触到新思想,一心投身革命、终于旅欧留学。1928年入法国共产党,属中国支部成员,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中央直接接收党员。抗日战争在延安八年,从事著译、教研和党团工作;解放战争在东北三年,担任文艺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执教中央文学研究所。著有散文集《国际家书》《伟大的安慰者》《李又然散文集》;译有纪实文学《马克思与燕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诗《普希金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希腊诗选》《聂鲁达诗选》《波特夫诗集》,小说《在死的阴影里》《黑人是那样的大撒谎家》《基督第四次跌落在他的十字架下》《一个高尚的灵魂》,童话《河水怎样帮助游击队》,剧本《任性的玛丽亚纳》等。
以其记录行为弘扬爱人类
和大自然的高尚责任品质
与此同时,仍须关注,日记待出版者呢?开始发现,至少还有萧三这一大家;后来知道,大体的趋势是类似的日记越出版越多。在这些日记里,都记载过李又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为轨迹与思想脉络。辑注者愈加期待更多日记有一天能出版,以拓宽儿子对父亲真正意义的认识、认识和再认识,真正做个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比较周全的搜集人。而辑注者作为李又然的三个儿女之一,并非认为自己知道得越多(包括对家父李又然的了解)则越有能力解惑,因为除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原理以外,当时当地的人和事,留给后人去复原和评说,毕竟还无法保证不出现理性的偏颇和感性的执着,解读古人的自信仅凭读书与实践,无非只是靠近现实的一种复古现象而已。这就表明日记信札对于历史研究的至关重要,帝王的起居录和布衣的豆腐账对于历史研究同等至关重要。县以上设志办,道理就在于此。
有人归纳说,绘画用加法,摄影用减法。意思是指,无论中国画或西洋画,总要在平面无痕的单色尺幅上,勾勒或涂抹点线面三原色与众间色,从无到有乃加法也;而照相胶片或视频磁带以至于传媒高清数据,均须讲求构图和用光,实在不宜照单全收,要用减法。辑注者以《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为支撑,一度要尽力搜集多些其人其事,非等《萧三日记》出版,期待《陆地日记》面世,等到《徐光耀日记》《胡世宗日记》出炉,只想把可能涉及到李又然的日记和信札——囊括全卷、尽收眼底。再者,1955年12月29日,张松如(公木)、古立高二人所拟《关于中国作家协会李又然案件的审查结论》(机械打字机的蓝色打印稿)于2017年的网购所得,使人脑洞大开,由此追溯公木充满矛盾心理、挖空心思自保、损人而不利己的系列发言记录,时地人事确已等同日记,毫无保密性,即出书为证。
按人与事出场顺序写李又然者二十一人或二十二人,是在《冯雪峰全集》出版座谈会暨新书首发式上与萧三之子萧立昂的交谈,让辑注者对《萧三日记》的出版彻底打消念头。不得已而思其次,索性将不可或缺的《萧三日记》作为研考物证对待,举证确有如此真品值得期待他日编辑出版的必要,以填补历史空白(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及其现当代文学史的空白)。将类似《萧三日记》待出版课题抛在这里,无异于没有收口的筐和篓——只有敞着口,才有记不完、说不完、编不完、出不完——后续的日记;而当购得《胡世宗日记》后又平添“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虽则《胡昭日记》写李又然于1947年至1957年部分早已被胡昭因惧怕运动而或付之一炬或上交组织,但这一次胡氏世宗(胡世宗也)对胡氏忠臣(胡昭本名)的采访再次纳入胡氏日记,终算一项关键弥补。负负得正,这一加一减或有加有减,给遗憾的艺术以正面的诠释。
1984年11月13日辑注者之父李又然辞世。辑注者写祭文,载于《作家》月刊,标题是:《江河之爱是大海》;就在末一句,写到撒骨灰:“黄浦江,钱塘江,松花江,不同流域,一个去向。江河之爱是大海。父亲以大海情怀写出大气魄的诗章,也把我无尽的哀思化作承接遗志的力量。”岂止是这三条江——生于上海滩的李又然,为寻求真理,远涉重洋,于索恩河与罗纳河交汇处里昂秘密入党;在民族危机时刻返回祖国,于黄浦江畔与反动派殊死斗争;全民族抗战伊始先长江、后黄河,住进陕北窑洞,奋笔延河之滨。抗战胜利,从延安行军到东北,驰骋松花江大流域,举办学校、筹建文联、主编报刊、领导土改,终于与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各路战友会师北平,参加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壮举。随四野南下至汉口,紧急奉调返回北京,先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待命,后执教中央文学研究所⋯⋯再后被极左路线残酷迫害,却始终坚信死也要死在共产党内!
互联网终究是一种工具,智能化关键在于人本身。白纸黑字类的纸介质的存留与拓展,其存在的永久必要根本是稳定性和可信度,即使大数据、全媒体至今乃至以后也难完全取代纸媒作用。以上介绍,罗曼·罗兰、鲁迅、胡风、周文、萧军日记记载的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李又然旅欧留学、回国在上海为党工作,在延安的著译、教研、党团往事。在此结尾,还须提到鲁藜、麦新、丁玲、常任侠、吴祖光、公木、郭小川、王林、郑振铎、张天翼、徐光耀、陆地、胡昭、张光年、周红兴、胡世宗等十六个人——在各自日记中,从正反面佐证——李又然在上个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从壮年到老年的人生丰富阅历。因之,要感念这二十一位名人(加萧三至少有二十二位)日记中记载了李又然,这不仅为辑注者提供了多视角研究时空,还以其记录行为弘扬爱人类和大自然的高尚责任品质。
对此,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实际上,也只能,凭借辑注者对父亲李又然著译真版原件的搜集(在查询网络的同时不得不去逛各大小书店、古旧书市、图书馆或陈列室,去查、去读、去抄,选集、文集、全集⋯⋯),凭借一个父亲写给一个儿子的一部自传、百余封信以及各位文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史家给予他的评价或追述,经过这几十年的悠长而曲折的痛苦摸索才初步——认识自己的父亲的。并以此进一步向学界乃至大众读者交代,由此推进拓展《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系列文献的辑注,进而努力完成《又然文存》四部十二卷集纳,即《又然文存》上编(李又然著译)、《又然文存》中编(李又然传略)、《又然文存》下编(李又然研究)、《又然文存》附编(李又然年谱)。于是,辑注者以这样的形式写出这样的文章,学习众多大家阐述、大师明鉴,与学界乃至大众读者分享一个追求真理者的人生!
三十岁之前去过,看书是一方面,主要是当时还可以免费里面上网,那会儿社会上的网吧还很多[呲牙]。夏天去蹭空调凉气,冬天去蹭暖气,找一本爱看的书,往沙发上一坐,慢悠悠的翻看,半天慢慢就过去了,那会儿爱看军旅题材的小说和体育杂志,对了,当时报纸还流行,还可以看到很多国内的各种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