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是李白代表作,好在哪
《将进酒》是李白代表作,好在哪
谢谢邀请。我是文子心语。
天宝元年(742),李白的诗名已传遍天下。唐玄宗召他去长安,李白心里有点小得意,以为此去,可以施展他的“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了,便怀着极大的热情到了长安。
但在那里只是当御用文人而已,李白的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由于他的清高傲岸不为统治阶级所容,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最后被迫离开长安。
李白对封建统治者的满腔愤慨,有时便会借助纵酒狂饮来尽情抒发。
李白的咏酒诗篇,极能代表他的个性。这一类诗当属长安放还以后所做的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主成熟。
《将进酒》就是抒发这种情感的代表之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中有“将进酒,乘大白”之说。
这首《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位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宴会友,而李白又正值“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地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饮酒的原因。
诗人为什么想喝酒呢?想借酒浇愁。为何这样说呢?往下看就会明白。
你看,汹涌澎湃的黄河从天际奔腾而来,一泻千里,东流入海。这幅动人的画面壮阔辽远。
诗人用黄河之水奔流到东海来比喻岁月流逝,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为了使读者更明白这个比喻的含义,诗人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来点明。
这两句含义极为深刻,夸张地说明年华易逝的可悲,这一“悲”字与结尾的“愁”字,首尾照应。
既然人生如此短促,就应该及时行乐,莫辜负大好时光。这种思想情绪是消极的,但绝不是李白的主导思想。这与时代以及诗人的处境有关。
李白才华出众,却受压抑排挤;他有政治抱负,却壮志难酬;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可内心的愤懑无法排遣,只能借酒浇愁,以暂时麻醉自己清醒的头脑。
饮酒的欢乐。
这一段写了,人生富贵其实算不了什么,圣贤之人也是身后寂寞。只有饮酒的人能留名千古。
并以曹植为例作证,表现出诗人视富贵如浮云视王侯如粪土的气概。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还是初次受挫,他并没有因此颓丧,他仍对自己的才干颇为自信,因此写出“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句子。全诗的基调还是比较旷大乐观的。
正是因为借酒浇愁,所以“但愿长醉不复醒”,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
诗人也明白这一点。“且为乐”说明,只能从酒杯中获得短暂的快乐;一旦酒醒,便又必须面对黑暗的现实,重现痛苦的境地。
饮酒的目的。
诗人面对黑暗冷酷的现实,感到悲愤。但希望尚未最后破灭,痛饮一场尚能消除心中愁闷,还是暂且及时性的借酒浇愁吧。
全诗主要歌咏饮酒的快乐,但在末尾却结出一个“愁”字,说明饮酒的目的,是为了消愁。在这里点明了主题。
这首诗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应:烦闷、悲愤、绝望、挣扎、希望等情感,错综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显示作者愤怒和反抗的激情。
艺术特色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诚然与诗人的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不无关系。
比如:黄河之水本不来自天上,诗人用“天上来”表明黄河源头之远,气势之壮,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还用“朝如青丝暮如雪”,来表明黑发变白发的惊人速度。
这些夸张不仅使读者感到真切,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