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misa2 05-23 3次浏览 0条评论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济南市章丘区中北部,长白山巍,漯河水秀。绿水青山环绕之中,有一船形的美丽古村落,这就是绣惠街道的茂李庄,坊间俗称大庄子人家。

茂李庄建村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磨柳庄。最早的几户村民分别姓张孙王三姓,也由外地迁来。他们在漯河边择高坡住下,因旁边有一个大水磨,四周有片柳树林,故取名磨柳庄。

元朝至正年间,李氏始祖李琛,带着老婆和四个孩子,从河北枣强迁来章丘。先流浪于明水塘子崖,后移至章丘老县城绣惠东关外草市。几经辗转,见城东三里外的磨柳庄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便决意落户而居。四个儿子分别叫文台、武台、龙台、安台,取“文武龙安“之意。文台和武台一直陪伴着父母。龙台和安台后来迁至南京居住,故南京现在也有个茂李庄。

自从李琛夫妻和文台武台两个儿子定居磨柳庄以后,如同那水丰草茂的漯河之水及绿野草木,李氏人丁也逐年兴旺起来。而随着岁月流失,其他姓氏只剩下了张姓一户人家。这时的磨柳庄,水磨和柳树尚存,但村名却悄悄地随着李氏家族的兴旺,演变为茂李庄了。

词典上,有关“茂”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草木旺盛,如茂盛、丰茂之貌。二是指有德有才,如茂士、茂才之人。无论哪种解释,茂李庄此名之意,即因氏族兴旺而始,又祈家族更加茂盛且品德高尚至伟矣。后来,茂李庄李姓竟高达村民99%的比例。庄子虽不大,但村落位置布局建筑均讲格局,且民风淳朴,积善行德,言循族训,行必有矩,颇受乡邻赞誉,慢慢地人们开始尊称茂李庄为大庄子人家了。

时光荏苒,岁月流至元朝末期,战火纷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时随母亲逃荒来到茂李庄。因无生计,朱元璋只好为李家放牛谋生。此时的李氏一族已成名门望族。由于年龄相仿,李氏三始祖李秉礼,也便有缘同朱元璋结为布衣之交。

有一年夏天,连阴45天,有三天连降暴雨。漯河水猛涨,波涛翻滚,水浪滔天,眼看就要淹到茂李庄了。有人急了,大喊:快到南门挡水呀!正当人们慌乱之际,朱元璋放牛回来,不紧不慢地说:慌什么,水进不了咱庄的。没看见茂李庄像条船吗?水涨船高呀!

朱元璋走出南门查看水势,见水边草丛中有一条扁担长的大水蛇正在翻滚。就指着那蛇斥道:你想干什么?想淹俺茂李庄吗?那蛇见到朱元璋便浑身发抖,三次把头抬高又落下,像是磕头一般。朱元璋大喝一声,还不快走!那蛇便匆匆而去,奇怪的是,漯河之水也随之哗哗地消退下去。

朱元璋放牛的荒坡上生长着一些酸枣树,章丘俚语叫“枳筋"。一种枳筋长直刺,另一种枳筋长弯刺。每次放牛的时候,朱元璋本来就破旧的衣服会被弯刺枳筋挂得更破,回家后母亲要费很大功夫才能补好,朱元璋好生心疼。

一次,弯刺枳筋又把他的衣服挂破了,气得朱元璋大骂:你们这些熊枳筋真不懂事,为什么长在这里?不知道俺在这儿放牛吗?明年统统长到东坡去。到了第二年春天,弯刺的枳筋果然全都枯死了,凡是发芽的全是直刺的。直到现在,茂李西坡的枳筋全是直刺的,而东坡的枳筋则是弯刺的。

老辈人说,朱元璋放牛累了的时候,就会躺在河边的一块大石板上睡觉。这块石板宽约1米半,长约2米,一端中间有个穿透的小圆洞。睡觉的时候,朱元璋就把牵牛的绳子通过这个圆洞拴在石板上。

中午放牛睡觉之时,也正是豆地里的蝈蝈起劲鸣叫的时候。吵得朱元璋实在睡不着,就对着豆地怒吼:别叫咧!再叫真(朕)就给你治罪啦!想叫的都到远远的东坡去。说来也怪,话音刚落,那蝈蝈的叫声也便戛然而止。到了明天中午再睡觉的时候,东坡一片蝈蝈声,而河边大石板的地方却寂静如夜,朱元璋便会酣睡不醒。

茂李庄老辈人还说,朱元璋睡觉时,仰面朝天,头枕一横杆,两臂平展,双脚叉开,形若一个“天”字。后来他当了皇上,人们才醒悟,原来他从小就是个天子哈!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一条小龙从这块大石板上腾空而起,朝着南京方向飞去。此时,朱元璋正在南京登基,礼乐高奏。有大臣奏,皇上为何择南京为吾大明之都?朱元璋曰:朕幼落难,曾受惠于章丘茂李庄李氏一族,且与三世祖结为布衣之交。始祖三子四子曾居南京,名字叫“龙台”和“安台”,朕以为此乃寓意南京是“龙安之台”也。朕之大明定都南京,岂非天意乎!众臣大悟,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氏二十一代孙,章丘市原人大副主任,史志专家李万百曾对这些传说研究后认为,李氏迁居茂李早于明朝立朝46年。朱元璋又是历史上少有的出身低贱的皇帝,幼年贫穷,也的确逃过荒要过饭,故传说是有一定合理成分的。

章丘历史上只产生过一个皇帝,即新朝皇帝王莽。章丘上千个村庄没有哪个村留下关于王莽的传说,其他历代皇帝也没听说驾临过什么村庄。只有茂李庄一个村子与皇帝有缘,盛传着各种版本不一的朱元璋的故事。这也许不是偶然的,似乎从一个方面佐证了茂李庄在历史上确实不凡。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松赞干布是吐蕃的英雄,他统一了西藏,是藏族人们心中的神话,而其与文成公主的联姻更是为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近些年来,有关于松赞干布的两个妻子,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低问题的争论一直屡见不鲜,很多人都说来自泥婆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比大唐送去和亲的文成公主地位要高,说尺尊公主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可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尺尊公主是一个连是否存在都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吐蕃的史料,敦煌文献以及汉史中都没有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记载,甚至于尼泊尔本国的原始史料中都没有这位公主的记录。后来佛教密教的产生,才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有了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这件事情,如后世的《柱间史》,《西藏王臣记》等书中就记载了尺尊公主。然而这些书成书时离松赞干布时期十分遥远,二是此类书中记载了许多荒谬的事情和神话故事,可信度并不高。

而说文成公主地位不如尺尊公主的,无非就是以下几个理由:

  1. 松赞干布是为了迎娶尺尊公主修建的红日宫殿(布达拉宫),在文成公主进藏时,红日宫殿已经修好了。所以说布达拉宫是为尺尊公主修建而不是文成公主修建,松赞干布更加重视尺尊公主。
  2. 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建大昭寺,为文成公主建小昭寺,大昭寺听名字就比小昭寺厉害,所以松赞干布更喜欢尺尊公主。
  3. 尺尊公主先进藏所以地位要高,文成公主后入藏所以是小老婆。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其实仔细推敲起来,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才娶回来的大唐公主,贞观十年时,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请求两国和亲,可当时的吐蕃不愿意向大唐称臣,所以当时的唐太宗拒绝了。

两年后,松赞干布率兵进攻吐谷浑,在八月攻打到了松州,大唐派侯君集率兵迎战,让先锋牛进达先行,牛进达到达松州后派兵夜袭了吐蕃军队,斩首了数千人。吐蕃军队被偷袭受创后,松赞干布才退的兵。在松州之战四年后,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大唐上书愿意称臣并请求迎娶公主,至此唐太宗才选取了宗室之女前去吐蕃和亲。

当时的唐朝一直都有和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政权通婚,大唐作为天朝大国,派去突厥,吐谷浑这些边境小国和亲的公主其实都是下嫁。松州之战刚吃了败战但是却能和大唐联姻,这让松赞干布非常的高兴。在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松赞干布还特意亲自从都城逻些(今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公主入藏。

事实上,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的公元631年,松赞干布就已经迁都拉萨并开始在红山上建立红日宫殿,这座宫殿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

朱元璋与章丘桥的故事


关于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布达拉宫并不十分可信,松赞干布于公元631年迁都拉萨修建宫殿,而其第一次向大唐请求和亲时是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

虽然说松赞干布不是为了文成公主修建的布达拉宫,但是也绝对不是为了尺尊公主修建的红日宫。

作为一名君王,松赞干布绝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做出如此重大的事情,虽然太史公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而迁都这样重大的事情并不是儿女私情能随意左右的。

松赞干布其家族悉补野家族发源于雅砻地区,早先的藏区分布着大小十多个政权,而悉补野家族因为连续出了几个英明的君主,所以迅速的打败了藏地其他的势力。到松赞干布时期,悉补野家族的疆域已经跨过了雅鲁藏布江,基本上统一了吐蕃。

此前,吐蕃的宫殿都是在扎西次日山上的雍布拉康。而松赞干布时期,因为疆域已经跨过雅鲁藏布江,这座在大山上的王城已经是不利于君主对于领土的全面管辖,所以松赞干布有了迁都的想法。

(雍布拉康)

迁都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一决议肯定会受到一部分利益受损之人的强烈反对,所以需要一个说服力十足的理由。松赞干布看中了雅鲁藏布江北的拉萨红山脚下一块叫做“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的地方,这块地方据说悉补野家族的先祖拉托托日年赞在此修炼过,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红山会成为吐蕃新王都的说法。

而在《玛尼宝训》中记载:在松赞干布带领众臣去红山脚下查看时,远处的红山正巧被一道光环所笼罩,这一奇特的现象被当场的苯教大师解释为天神眷顾赞普,让他在红山修建新宫殿。从现代科学来看,当时的天降光环很有可能是彩虹。

“化身松赞干布想到:‘现今对此雪域王国我将完成教化之事……’得见拉托托日年赞所居之吉雪地区修行。于是,将各种供物以车迎送,并连同眷属臣工人一同前往……并建宫室居之。”

天神的神谕给了松赞干布一个完美的借口,所以松赞干布回去后丝毫就决定迁都,并且在红山山巅上修建红日宫殿。

松赞干布选择迁都于红山脚下的“吉雪沃塘”是出于各方面的考量,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当时的吐蕃版图,红山正位于正中心,方便对边境的管辖;而红山四面环山,山中间有盆地,盆地中吉曲河(拉萨河)穿插而过,有山有水,如此易守难攻的的优越地理位置对于一个新王都来说是十分合格的。

在大藏经《丹珠尔目录》中也记载了修建红日宫的缘由:“为发现先祖之基业,乃建红日宫。”

松赞干布根本就不是为了尺尊公主而修建的红日宫,又何来松赞干布更重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地位较低一说。

关于大小昭寺名称反应两位公主受宠程度高低这一说法也是没有的事。

大昭寺和小昭寺是现在的叫法,这两个寺庙最初的名字是“逻婆朱囊寺”(幻显寺)和“嘎西朱寺”(四喜幻化寺)。

传说尺尊公主带来的嫁妆里有一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而文成公主的嫁妆是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为此修建了大小昭寺放置两尊佛祖等身像。而大昭寺放的是尺尊公主陪嫁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放置的是文成公主陪嫁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现在的大昭寺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因为后来调换的结果。

两座寺庙有了大小之分大概是在于大昭寺每年藏族新年进行的拉萨传昭大法会。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时,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创立了祈愿大法会,规模更大的大昭寺成为了法会的举办地点,大昭寺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此,可这时候文成公主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了。

据传,大小昭寺佛像互换是因为唐朝军队攻打吐蕃,藏人为了保护佛像不被破坏,才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藏于大昭寺内,战乱过去后,便直接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

据藏地史料《新红史》中所记载:

在此王之时,唐军抵达吐蕃,红山焚于火。尊者释迎牟尼佛像被藏匿于大昭寺,未得到。

这里的王指的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吐蕃第三十四代赞普芒松芒赞。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代赞普,而他的儿子英年早逝,所以松赞干布去世后直接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芒松芒赞在位时,大唐军队曾经攻打到吐蕃,红山宫都被战火所焚。于是有人将释迦牟尼佛像藏身于大昭寺内,这样才让唐军没有得到佛像。

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因为文成公主的和亲,和大唐保持了二十多年友好的边境同盟关系,这时候的吐蕃向大唐称臣。可芒松芒赞继位成赞普后,吐蕃和大唐的关系变得恶化,双方经常为了边境领土之争而发生冲突。

而芒松芒赞担任赞普的时间是公元650年到公元676年,期间吐蕃和唐朝多次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基本上都是为了争夺青海和乌海地区。公元670年,唐朝出动五万军队支持吐谷浑,而吐蕃出动二十万军队迎战,于是唐朝军队大败,吐蕃稳固的控制了青海西部,而唐朝长期控制着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在边境领土之争上两国可谓是旗鼓相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说《新红史》中所说的唐军占领红山,还火烧红山宫殿的举动,在国力颇为强盛的芒松芒赞时期恐怕难以达成。

事实上唐朝史料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唐朝军队攻打红山的记录,而唐朝三征高句丽,侯君集出兵吐蕃都是有记载的,不可能如此重大胜利的事件漏掉没有记载。

作为胜利方的大唐却在唐史中没有任何关于这一场冲突的记载,仅凭《新红史》中一段没有日期记载的话似乎难以佐证唐朝军队攻占了红山。而唐朝军队攻占红山都是一件难以下定论的事,更何谈因为火烧红山宫殿为了保护佛像不被毁而藏匿佛像所导致佛像互换呢?

所以说大小昭寺更不能体现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地位之分。

说尺尊公主先入藏就是正妻的人其实太过以己度人了,事实上藏族地区没有所谓的正妻,平妻之分。关于大昭寺内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的塑身,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右边所以地位要尊贵一些也是如此,藏族并没有明确的右为尊的观念。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吐蕃书籍,史料都有都有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

《贤者喜宴》中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羊年(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在吐蕃,称为赞蒙并且享有祭祀是王后才有的待遇。

大昭寺前的《甥舅会盟碑》碑文中有一段“当其创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圣神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与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

正是因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不低,所以才会留下这么多的记载。就像唐太宗的妃嫔,妃子徐惠虽然没有子嗣,但是因为向太宗谏言所以被写进了《旧唐书》后妃传;而唐太宗的儿子李恽的生母王氏,虽然替太宗育有一子,但是却只有姓氏,没有封号,没记载出生地,生卒也不详。

不管地位高低如何,文成公主都称不上幸福的女人。16岁的女子因为皇帝陛下的一声令下就必须背井离乡,前去数千里外完全陌生的地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两国交好的重要使命。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九年,而且没有生育一儿一女,在和以前接触的文化教育完全不同的地方独自孀居了三十年,想来是十分孤独的。

而文成公主在藏区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得藏区人们永远记住了她,在藏族人们的心里,文成公主是神圣的,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地位高低就能概括。

孙王游戏名字
苹果电脑上可以玩的游戏 下象棋跟玩儿游戏有什么区别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