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悲的情感,该词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词作品以豪放、悲壮著称。辛弃疾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政治挫折和军事失败,这些经历让他深感悲凉。他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辛弃疾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如秋风落叶、江水长流等,这些景色都寄托着他内心的悲凉和哀愁。他也用词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慨,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辛弃疾的悲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如宋朝末年的社会动荡、金国的入侵等;另一部分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如对家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担忧等。,,辛弃疾的悲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希望这篇论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悲情思想。
野狐试答
题主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辛弃疾的词从内容可以划分为爱国主义题材,其在情感上大都是慷慨悲歌、激愤难当,悲什么?为什么悲?以此来写一篇论文如何写?希望野狐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 辛弃疾与南宋
辛弃疾少年时代生活在沦陷区,祖父被迫做着金国的伪职,但心系大宋,志在恢复,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辛弃疾,从小就有着为国雪耻、光复河山的志向。辛弃疾有着燕赵侠士的慷慨之气,他一生以英雄自许。二十一岁就率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后来,他身入敌营,抓捕叛徒,名震一时,二十五岁时,辛弃疾南渡归宋,担任江阴签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帝王无心收复失地、光复河山,朝廷长期以来都是主和派当政,其中的原因有三:宋朝重视文官,严防武将,长期以来军事力量薄弱,南宋更是如此,收复失地实力不足;帝王显宦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赵构最大的心病就是北伐成功,迎还二圣,自己帝位不稳。收复失地,迎还二圣是天下人心所向,是时代的呼声,朝廷虚以逶迤,还是要表演一番。
辛弃疾的不幸就在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的抗金志向和朝廷的主和策略相冲突,这导致他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最后只能赍志而没。辛弃疾六十八岁郁愤而死,临终前口中还喊着:“杀贼,杀贼……”
二 辛弃疾的词
汉代辞赋大家杨雄曰:“诗赋小道,壮夫不为也。”其实辛弃疾无心于成为词人,他想成为一个为国雪耻,光复河山的英雄,辛弃疾渴望像孙权一样“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像刘裕一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成为了一个让人扼腕墓叹的英雄。
辛弃疾的词题材内容比苏东坡更广泛,但最为突出的还是他那些慷慨激愤的壮词:“将士百战身名裂,向梁河、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辛弃疾把这一腔激愤化而为词,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在一起,无意于词,而成了千古不朽的壮词。
辛弃疾信老庄,常在词中作旷达语,甚至发出一些消极绝望的声音:“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却把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凭谁问,廉颇老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那种英雄无奈的苦况,读来让人更是悲的心酸。
三 此论文如何来写
野狐给三点建议
1 辛弃疾的身世、志向。(他成长于沦陷区,祖父作过伪职,这也是朝廷不重用他的一个原因。)
2 南宋当时的军事实力、基本国策,君臣的不思进取和没有血性。
3 辛弃疾的悲是个人理想和时代局限的冲突,注定是个悲剧,这种悲在辛弃疾词中的几种体现,举例说明。
就是我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