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衣冠禽兽”有什么来历?为何要冠以“禽兽”?
《大明王朝1566》中,“衣冠禽兽”有什么来历?为何要冠以“禽兽”?
蒙古人把中原当做自己的牧场,汉人成为牧场的牛羊,元廷把税收到了公元二零零零年,这种日子无法继续活人,于是官逼民反,朱重八变成了朱元璋。经过了十数年的奋斗,消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上位成为了君王,汉人政权回归正统。
汉人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姓和名,朱元璋考虑全面恢复汉文化,洪武开立,一切就像汉刘邦定礼仪一样,朱元璋没有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他明白打天下靠的是淮西兄弟们,而坐天下靠的是刘伯温和李善长及胡惟庸,怎么能够让文人俯首听命呢?文们在乎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需要一套礼仪来衬托荣誉。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朱元璋用当时最先进的工艺为文官们制定了品序制服,文官们穿上花草,武官绣上飞禽走兽,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定位。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飞禽走兽醭子来源于《旧唐书.與服》,这是对中国礼仪中汉文化的传承,周代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祖先崇拜在宗教体系中占据重要角色,西汉末年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以高祖配天的祖配礼最早成为国家祭祀活动。此后自东汉始,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祖先配祭活动,都带有证明其继统合理性的意图,对东汉国家的现实政治也有积极作用。在这种祭祀祖先的拜陵谒庙活动中,对于朝拜者和随从的服饰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显示郑重和严肃,如《后汉书·舆服志》所记:“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谒高祖庙、世祖庙,门大夫从,冠两梁进贤;洗马冠高山。罢庙,侍御史任方奏请非乘从时,皆冠一梁,不宜以为常服。事下有司。尚书陈忠奏:"门大夫职如谏大夫,洗马职如谒者,故皆服其服,先帝之旧也。方言可寝。"奏可。”不难看出,历代统治者对拜陵谒庙仪礼,都是不敢有丝毫疏忽的,唯恐因一点失礼而影响了社稷。
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服饰形象始终讲究。《旧唐书·舆服志》是这样记载的:“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长寿三年四月,敕赐岳牧金字、银字铭袍。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师(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豹,左右鹰扬卫饰以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人们一直认为,武则天此举直接导致了明清两代官服上补子的盛行。
后代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是,明清武官补子均为兽,文官则为禽。而武则天时除了麒麟、狮、虎、豹之外还有猛禽,如鹰、鹘等。与此同时,武官享受“甲胄不拜”的特殊待遇,《舆服志》中多次显示出中国历代宫廷对武力的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