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是如何形成的?
鸡毛掸子可以理解,但是鸡毛蒜皮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一个通俗又有深度的问题,也很有趣味。鸡毛掸子,我们一会再说,这个大众化的除尘工具,也是我们老祖宗的专利。
先说鸡毛蒜皮的故事。鸡毛和蒜皮,二者本身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可是,古时,有两位邻居偏偏将其扯到了一起。相传,有两户人家,东家做鸡的生意,西家做蒜的生意。每天,杀鸡的,满院子都是鸡毛;卖蒜的,全家都是蒜皮。这时,两者还是没啥关系。
应该是两家关系不太融洽吧,一场风,将两家人惹毛了,鸡毛和蒜皮被搅和在了一起,漫空乱舞,东家有,西家也有。于是,两家人开始对骂,接着干仗,又上升到了打官司。 县太爷说,我哪有心情管这鸡毛蒜皮的事,管也管不情,不如各打十大板,这事就能自然解决。从此之后,鸡毛蒜皮就流传了开来,指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这是一个传说。其实,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这位县官武断了,你应该好好去调解纠纷,真不应该各打五十大板,鸡毛蒜皮可真不是小事,量变引起质变,就是翻云覆雨的大事。
再说鸡毛惮子这件大事。早在4000多年间,夏朝的中兴之君少康,大家有些不明白的话,可以想想杜康酒,就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在此不说酒,单说鸡毛惮子,也是他老人家发明的。
少康远比不肖子孙,那位县官聪明得多,关心百姓得多。少康看到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翅膀走路,地上被拖得挺干净。就脑洞大开:如将鸡毛捆扎成束,不是可以打扫卫生吗?于是,我们的第一把鸡毛惮子就诞生了,当时,是扫地用的,也就是和扫帚的功用是一样的,它们有同一鼻祖,都是少康。鸡毛惮子在使用过程中,因鸡毛太软,不适宜大扫除,又改用竹子、蒿草等植物,既生态又适用,鸡毛惮子和扫帚总功用一致,具体作用就分化开来。
今天的鸡毛惮子,不仅保留有除尘功能,还有装饰功能,更有施家法的功用。丈夫不听话了,妻子鸡毛惮子伺候;孩子学习不用功了,鸡毛惮子就起到了戒尺的作用。在此,不讨论实施家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是想说,爱用此招的人,要掌握好度,切莫适得其反,但也不要对孩子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