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中最后一句为什么不押韵?
为什么白居易的七言律诗《杭州春望》中最后一句不押韵?
说到写诗押韵,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很讲究的人来说,写近体诗或者格律诗,必须按照韵书之韵填写,否则视为不和韵律。其实,大家想一想,在韵书成文之前,古人写诗尽管多有韵律之美,但也有不究韵律之套者,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取决于表达的实际需要。我们现在写诗作赋,更是要取决于表达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囿于韵律的窠臼。而且,古人的语言韵调和现在人的语言表达已经差别很大啦,有些字词的读音甚至古今迥异,所以,再去刻意究求韵律之俗套,就有些死板照条之嫌啦!
下面,就题主之问题,略谈自己的浅见粗识。
白居易的《杭州春望》原诗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如果按照平水韵来说,此诗押韵六麻:霞、沙、家、花、斜。没有絲毫问题。
斜,此处古读音为霞(xiα),阳平,并非读邪(xie)。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斜字有多种读音:现代语音:xié;特殊读音:xiá、yé、chá 。
斜(xiá):在中国古代时期读音为(xiá)的情况存在,但不普遍。
斜(qiá):古语延续的读音,现苏北地区方言,如地名:角斜(ga qiá)。
斜(yé):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即褒斜谷。
斜(chá):人名,汉代匈奴单于名,即伊稚斜(伊樨斜)。
用六麻中斜(xiα)作韵脚的诗词不单此诗,比如唐代杜牧的七绝《山行》诗也是如此。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刘禹锡的五绝《题寿安甘棠馆二首》诗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
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
还有唐代诗人李峤的五言绝句诗 《风》也属此情。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外,唐代李商隐的五绝诗《天涯》也属此种用韵。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按照现在汉语词典,韵母相同的就属于同韵。我个人认为,按照现在的语言表达习惯,对应串联句读音很和谐有律就算押韵,不必严格套用韵书。况且,古人对字词音韵的研究并不像现在这么科学规范,甚至有诸多错误之处,再加上古今字词读音的变化,所以,古代人总结的韵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国家对异音字进行修改,也是有现实的原因的。现在,在小学教材里,为了不让儿童读音混乱,釆用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拼音(xie)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是在探讨古代诗词的韵律问题,当然,还要从古代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字词读音习惯入手,切忌以今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