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少年时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有哪些?
刘裕少年时期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从军经历?
刘裕早期的记载很少,只能通过一些史籍的只言片语进行分析,他的军事生涯比较精彩也非常艰苦;
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出生于363年4月16日的京口(今江苏镇江),父亲刘翘,是一个郡的功曹,相当于官员幕僚,就是出主意的人。母亲赵安宗,生下刘裕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刘翘比较贫苦,请不起奶妈,打算把刘裕给抛了。继母萧文寿不忍刘裕刚出生失去母亲还失去生命,就留下来抚养,就这样刘裕幸免于难。刘裕的家族在当时也属于低级士族,在东晋晚期,父亲的这个幕僚对于刘裕来说没什么作用,刘裕一家比较清贫。
而刘裕的成长时期《宋书》几乎为零,在北朝的《魏书》有些许记载,上面这么写道:“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就是说刘裕一家在京口以卖草鞋为生,而刘裕此人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仅仅识别一些扫盲级别的文字,同时好玩一种叫樗蒲的赌博游戏,结果弄得家徒四壁,被同乡人所耻笑。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裕从小没接收过正规的教育,同时,也不像那些高门名士那样附庸风雅,完全是一个接地气之人。当时谁也看不起刘裕,只有琅琊王氏中的王谧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说:“你以后会成为了不起的一代英雄。”
在刘裕36岁接近不惑当时时候参加军队,当时东晋王朝发生了孙恩之乱。孙恩是西晋臣子孙秀的后代,在东晋晚期,因为朝廷腐败土地兼并,官民矛盾尖锐,在有心人的煽动下,最终爆发了孙恩之乱。于是刘裕响应号召参加了军队去平定孙恩之乱。根据《宋书》记载:“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
这是有记载里面刘裕第一次参与战斗,规模也很小,实际上就是率领一只侦察小分队跟孙恩的军队发生战斗,而且战斗也很不顺利,被孙恩的叛军团团围住,直到刘牢之看刘裕迟迟不回来派遣骑兵去救援才出现转机,最后孙恩的叛军才撤离。这次山阴之战刘裕的作用很有限,而孙恩也在试探中退出大陆撤到海岛上。
之后孙恩卷土重来,打到了绍兴城下,驻守会稽的谢琰被杀,朝廷震动。刘牢之命刘裕守卫句章(今浙江宁波),句章此地民少兵弱,刘裕到来之后对句章进行整顿,做好固守待援的准备。很快孙恩叛军来攻,刘裕死守,亲自上城墙厮杀,使得孙恩叛军不能攻入城内。此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军增援,终于击退了孙恩叛军。这个时候的刘裕就是草创阶段的,从记载来看基本上也是协助作战,被动防御之类要么孤注一掷。不久,孙恩攻打沪渎城,刘裕率1000余人增援,结果差点被孙恩部包饺子了,刘裕军队几乎死伤殆尽。
这次战斗可能有些轻敌冒进,此时刘裕快40岁了,希望能尽快建功立业,结果中了埋伏,军士抱头鼠窜,刘裕仅以身免。这一次东晋防御孙恩的战斗几乎全败,孙恩以五斗米为基础煽动百姓,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老百姓纷纷支持。刘裕此时在娄县击杀了小股叛军,给当时颓败的军队提供了些许安慰。
趁着这次胜利孙恩继续进军,眼看形势危机,刘牢之命令刘裕去追击叛军,来到了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长时间行军,士兵疲累,丹徒的守军士气低下,此时孙恩的叛军也正好赶到,叛军数万人将丹徒围住。刘裕一看,直接拿着兵器冲入敌阵厮杀,常言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年”士卒一看主帅如此勇猛,自己也不能落下,于是纷纷冲杀。最后孙恩叛军“投巘赴水死者甚众。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
孙恩叛军因为刘裕的阻挡无法占领镇江,此时刘牢之也回军固守,孙恩最后只得撤军。因为刘裕在京口的失守,刘牢之能有时间部署防御,东晋朝廷转危为安。刘裕被任命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终于不再是大头兵了。这两年来出生入死,几乎把命别在裤腰带上换来了郡守的职位。于是刘裕继续追击,孙恩因为连续败仗使得士气低落,战斗力下滑,只好南撤。
刘裕持续追击,史书记载“高祖追恩于沪渎,及海盐,又破之。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自浃口奔临海。”这次之后不久,孙恩败亡。此时刘裕成为剿灭孙恩叛军的一方大将,给今后的壮大打下了基础。刘裕参军征讨孙恩可以说是人生第一仗,也是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刻,在这些战斗中刘裕身先士卒,身受多处创伤,也为以后的隐患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