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乔的个人经历和特质是什么?
王子乔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子乔(约前565年-前549年)东周人,是汉族传说中神仙,为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是王氏的始祖。王乔又名王晋、字子晋,又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为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三十余年,得道成仙,喜吹笙作凤鸣声。尝游伊洛中,遇道人浮丘公接引至嵩山,修炼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
传说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子乔在缑氏山,乘白鹤升天而去。道教中封其为“右弼真人”,统领桐栢山。五代时封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封为“元应真人”;高宗绍兴(公元1131—1162年)年间加封为“善利广济真人”。事迹见《列仙传》、《云笈七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努尔哈赤起兵的兵力和装备从哪儿来?
这个问题不错。努尔哈赤能武装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当然和钱是分不开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定律不仅仅是现代才有的,古代也通用。不管在哪个时期,想建设精锐强军,有一个基础性的关键,那就是“钱!钱!钱!”,没钱说什么都是扯淡。蒋天养成功学三大要素提示,看过的人都懂。
我看提问的同志在问题下面还写了一段小问,一看就是受流言影响很深,总有一些人认为建州女真(地跨吉林、辽宁)是贫瘠之地,就比如说这位。
大概在一些人眼里,建州女真的模样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反正就是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这只是某些人的臆测,而且是没有任何文献支撑的臆测。事实上从史料上看,建州女真在地理气候条件上虽然比关内差一些,但是完全不能称为贫瘠,人家这块地面不仅也适合耕种,而且还有独特的物产给他们带来额外的财富。
首先来看看农业生产情况
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朝鲜使者申忠一奉命探女真虚实,他如实的记载了建州女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他在去赫图阿拉的路上,看见“所经处无野不耕,至于山上亦多开垦”。到达赫图阿拉后,见“家家皆蓄鸡、猪、鹅、鸭、羔羊、犬、猫之属”,田土收成为“田地品膏,则粟一斗落种可获八九石,瘠则仅收一石云”。并且努尔哈赤控制区域下,屯田还在不停扩大。
朝鲜大臣李民寏在萨尔浒战役中被后金军俘虏,后被释放回国,写了本《建州闻见录》叙述了女真的情况,称建州女真地面“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其土产禽兽鱼鳖之类,蔬菜瓜茄之属皆有之”。而在畜牧业方面,“六畜惟马最盛,将胡之家千百成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数匹”。
再加上努尔哈赤督促农事,据《满文老档》记载,在万历四十一年,“粮贮转为丰足,兴建粮库”,说明建州女真那时候还能拿出些余粮保存起来以应对灾年。
所以,从生活上来看女真人虽然也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他们的农业生产和中原农民一样别无二致,可能粮食产量低了一些。但是,温饱还是能满足的,甚至在努力耕作之下还能有余粮,这条件靠天吃饭是真的,但无论如何都和“贫瘠”两个字沾不上边。事实上,建州女真的农业条件在东北这一块已经算是不错了。
长期对明互市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
东北这块宝地不仅可以耕种,还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开发,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变现的,努尔哈赤对这块宝地的价值太清楚了,他在写给内喀尔喀五部的信中不无自豪的吹道:“天赋我地,出产财货,有三色貂皮,黑、白、红三色狐皮,猞猁皮,豹皮,海獭皮,虎皮,水獭皮,灰鼠皮,黄鼠皮,貉皮,鹿皮,狍皮等皮张;有棉、丝、布、葛布、盐及金、银、铁等物,皆从地出,应有尽有,衣食皆可获。”
所以除了农业生产,努尔哈赤还利用自己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的身份用东北土特产,如东珠、人参、貂皮等在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地马市开展互市贸易来赚取财富。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为了垄断东珠、人参、貂皮贸易,还不择手段的打压海西女真部的贸易地位,“人参产东北,开原、清河有两市,敌贿边吏,改北关从间道,开原路梗,尽并入清河,北关生计贫落”。可以说互市贸易就是努尔哈赤崛起的本钱,“太祖自吞南关(哈达),尽并乌龙江上诸部,独擅人参、松子、海珠、貂皮之利,日益富强,威制群雄”。
这些努尔哈赤通过互市贸易所赚取的利润对其势力的发展帮助非常大。根据历史资料我算了一笔帐,熊廷弼所写的《覆哈流兔捷功疏》上写了一个案件,就是总兵官杜松为了与上司搞好关系,便令各镇购买人参、貂皮以进,不够的就让士兵、商户赔补的事。当然,我所关注不是这个事件的本身,而是熊廷弼因为这个事件列出的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参、貂皮的价格。(放出贴图,大家自看)。
开原营原发银150两,想购买上好貂皮90张。但是这些银子根本不够购买这些貂皮,于是各家商户又赔银60两才凑齐90张貂皮,这么算下来一张上好貂皮那就是210➗90≈2.3两,貂皮平均每张价格是2.3两。而人参的价格根据抚顺营、镇江营两地原发银和赔补银购买数据显示,普通人参(上好的就不止此数了)的价格平均一斤为5.6两~7两之间。
而根据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来看,明廷在天启年以前,不算民间,光是明朝宫廷每年就要购买上好貂皮10000多张。而在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国内的貂皮生意几乎为建州女真所垄断。这就意味着明朝宫廷光貂皮这一项就已经给努尔哈赤送了23000多两银子,而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军一副铠甲工料银为4两8钱,大约可供后金军生产4791副盔甲。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人参、东珠、蜂蜜、马匹不知能获利几何。
这些生意给努尔哈赤创收不匪,在发展军政实力之余,还能搞一下“脱贫攻坚战”,出钱给其地盘内的单身汉娶老婆。
所以,努尔哈赤提升军队实力的钱从哪边来,为啥能用精良的武器装备部队,看了这些,提问者心里应该大概有个数了吧!
至于努尔哈赤的兵力从哪边来?对于他来说除了出钱出装备,还得不断吞并周边的部落来括取壮丁充实自己的部队,毕竟人多了才能成大军。努尔哈赤的兵员主要是对建州、海西、野人女真的兼并战争发展起来的。
从万历十一年到万历二十一年之间,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内部。这一时期,关于努尔哈赤兵力的资料不多,只能推个大概。据《李朝实录》记载,建州贡民马三非说,“奴儿哈赤部下原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这个显系夸大,不听也罢。但是在万历二十三年朝鲜通事河世国,大概目睹:“老乙可赤(努尔哈赤)麾下万余名,小乙可赤(舒尔哈齐)麾下五千余名”,此时的努尔哈赤手下兵力大概为15000人左右,这个数据相对真实一些。
在统一建州女真部后,努尔哈赤随即展开了对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兼并战争。而重点是放在打击海西女真上,即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万历二十七年,吞并哈达部。万历三十五年,吞并辉发部。
与此同时,对野人女真瓦尔喀、窝集等部发动攻势。光是在万历二十六年,“获人畜万余而回”。其后不断发动战争掠夺人口、牲畜,充实自己的实力。更让人惊叹的是,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居然通过外交手段,让明廷给朝鲜施压,朝鲜被迫将其境内的瓦尔喀部众1000多户交给努尔哈赤(我就怪了,当时建州女真之威胁早已被命廷诸多大臣所认知,怎么还有这种神操作)。
关于这个时期的兵数虽然没有准确资料。但是据《满文老档》记载,到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已经可以调动3万名士兵对乌拉部发动进攻,考虑到他的赫图阿拉本部还得有人守卫,可能这一时期他的兵力已经上涨到了4万人左右。在吞并乌拉部后,“分俘虏,编一万户”,实力又涨了一波。
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持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廷之威,对叶赫部发动攻势并吞并该部,吃下壮丁9000多名,分隶八旗。在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麾下已经有231个牛录,理论上应该有兵69000多人,但是考虑到一些牛录不满员,实际人数应该更少一些。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建立了汉牛录和蒙古牛录。根据《满文老档》和《天聪朝臣工奏议》来看,汉军规模并不大,应该在2000人到3500人之间。而自天命七年(1622),蒙古科尔沁兀鲁特部十七贝勒率3000余户来投,除此之外还有内喀尔喀、察哈尔等蒙古人户来投,他们被努尔哈赤直接编进了满洲牛录,根据《八旗通志》的《旗分志》部分载,在天命年间被直接编入满洲八旗的蒙古牛录至少有13个,如果按照300丁一牛录的标准看,大概只有4000人左右。
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就直言,自萨尔浒战役之后,后金的军力大有增长,“计兵已近十万”,这个数据可能有些高估。但在广宁之战后,努尔哈赤能拉出7~8万部队的实力应该是有的。
所以,建州女真之地并非贫瘠,努尔哈赤的装备是经营自己领地花钱暴的,军队也是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逐步扩大的,我想我的回答足够解释提问同志的疑惑了。
引用文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熊廷弼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钦定八旗通志》、《山中闻见录》、《三朝辽事实录》、《建州纪程图记》、《酌中志》、康熙朝《大清会典》、《建州闻见录》、《天聪朝臣工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