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5中蜀山派的背景音乐是怎样的?
仙剑5蜀山派背景音乐?
01-猿啼峰【无】
02-少年游【苍木山】
03-唐府(古筝版)【唐府】
04-唐府(笙版)【无】
05-碧水玲珑【青荷镇】
06-地道迷宫主题【酒窖】
07-陌上花【晴碧坡】
08-诡迷离【神魔之隙】
09-砂石迷宫主题【荒石岗】
10-千秋岁引【开封】
11-定倾局【皇甫、欧阳世家】
12-踏枝间【丹枫谷】
13-洞中天【藏幽窟】
14-霜华春【折剑山庄】
15-霜华春变奏【雪石路】
16-望蓬莱【无】
17-忆王孙【锁妖塔遗迹】
18-忆王孙变奏【无】
19-炎流【祭都】
20-魔界迷宫【九黎祠】
21-瑶花慢【巫月神殿】
22-巫月神殿【女娲神殿】
23-水漫声【神降秘境】
24-破阵子【绝行天途】
25-迷仙引【蜀山七宫】
26-魔教废墟【覆天顶】
27-落拓千山【姜云凡主题曲】
28-龙影随风【龙幽主题曲】
29-一夕流芳【唐雨柔主题曲】
30-情蛊(配乐版)【小蛮主题曲变奏】
31-灼日狂阳【姜世离主题曲】
32-翳世【魔翳主题曲】
33-人间道【蜀山后期】
34-人间道变奏【蜀山后期】
35-蜀山沦陷【战乱蜀山】
36-凝惧
37-眉妩
38-欢乐
39-归去来
40-一痕沙
41-南柯子【毒影主题曲】
42-悲愤
43-心愿(笛子版)【游戏主界面】
44-心愿(二胡版)【天权奇阵、天璇迷局】
45-凤鸣曲(命起涟漪)
46-苍岚奏(仗剑变奏)【普通迷宫战斗曲】
47-镜影命缘【普通迷宫战斗曲】
48-步天阶(魔剑斩妖变奏)【普通迷宫战斗曲】
49-剑执清平【普通迷宫战斗曲】
50-荒云咏【普通迷宫战斗曲】
51-乱峰断【Boss战斗曲:峰龟、毒影、穹武等】
52-劫烬【Boss战斗曲:血手,姜世离+戾枭】
53-御风凌霄【Boss战斗曲:岚翼】
54-幽凄怆【Boss战斗曲:骨蛇】
55-韵逐律【上官雅出场、Boss战斗曲:凌音】
56-韵逐律(威力加强版)【无】
57-千军绘谱【Boss战斗曲:欧阳慧】
58-意灭苍穹【Boss战斗曲:魔翳+执宿+疚业】
59-两界封印(上)【最后战斗间插曲】
60-两界封印(下)【最后战斗间插曲】
61-相见不见【结局动画配乐】
62-英雄救美【CG配乐】
63-香消玉殒【CG配乐】
64-营火之夜【CG配乐】
65-仙缘再续
66-心愿
67-情蛊
68-少年情
69-惜双双
70-心愿(伴奏版)
71-情蛊(伴奏版)
72-少年情(伴奏版)
73-惜双双(伴奏版)
74-战斗胜利
75-战斗失败
76-女娲之力【CG配乐】
77-缘起【开头动画配乐】
78-宣传动画音乐龙幽小蛮篇【宣传动画1配乐】
79-宣传动画音乐云凡雨柔篇【宣传动画2配乐】
如何欣赏明孝陵,才能体会到其意义?
谢邀!
明孝陵作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其设计理念、建筑规制、营造法式与唐宋等前朝皇帝陵寝大不相同,可谓独具匠心、意义高远,开创了明清帝陵的先河!详述如下:
600余年春秋,600余年风雨,明孝陵像一朵瑰丽的奇葩巍然屹立于钟山南麓。今人已经很难理解明孝陵对于那些身处乱世,国破家忙,被异族统治的士人的意义。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就是面对清兵长驱直入心中坚守的信念。
一、明孝陵为什么距离明故宫如此之近?
明孝陵在后世所获得的礼遇要超越所有的帝陵,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恐怕也要默然低首。在获得隆崇礼遇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诸多的谜团。
为什么明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为什么石望柱要放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间,而不是在神道最前面?为什么明孝陵要改方坟为圜丘?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明孝陵为什么距离明故宫这么近?我们知道一般帝王的陵寝之地都会选择在远离帝王生前所居之地的远郊,比如唐陵就在远离西安大明宫的渭北六县,北宋陵区更是在远离开封的巩义,南宋帝陵在绍兴也是远离杭州。
例如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距离未央宫直线距离也有73.5公里。
而从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之陵墓)到北宋都城开封的距离更是达到了122公里。
然而明孝陵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可谓紧邻明故宫,也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生前处理朝政和生活的地方。
从图上可以看到,明孝陵距离明故宫直线距离仅仅1.3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不禁要问,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今天看来,首先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再次恢复汉人统治,自负武功第一,古往今来第一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开创性,也就是说朱元璋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帝王,这也就为明孝陵在诸多建制上打破常规奠定了人为因素。
其次,朱元璋生性多疑,对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放心不下,崩逝后葬于钟山南麓,居高临下,即可监视子孙后人和大臣将军的日常所为,敦促专心治国,勿荒废朝政。
特别是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对自己所立的阅历尚浅的皇太孙更是难以放心,于是大肆诛杀有功大臣,为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掌权扫清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葬于此更可目睹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以图安心。
二、神道石刻隐藏的玄机!
明孝陵从下马坊开始参观。下马坊顾名思义即各级官员拜谒孝陵必须下马。因为孝陵保护力度微弱,立于崇祯十四年的禁约碑,是在加强对孝陵的保护。
下马坊
孝陵外郭的主入口即为大金门,大金门北70米即为明成祖朱棣所立神功圣德碑,以表彰其父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出碑亭北行20米折西约百米,为首座跨越御河的拱桥即御河桥,过河便是神道石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神道与石刻。孝陵以前,唐陵与宋陵的神道都是直线,而孝陵的神道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ㄈ”的走向,这在中国帝陵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孝陵神道这样布局自然有其深意,事实上明孝陵的整体布局呈“北斗星”图形。孝陵主人朱元璋对天象十分崇仰,因而很有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勺头”为绕梅花山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明孝陵北斗七星示意图
其设计理念是“魂归北斗”、“天人合一”,借乘“北斗”这一“天帝之车”关照大明江山。
不知道三叔在创作《盗墓笔记》的时候,七座古墓呈北斗七星排列在中国地图上的神来一笔的灵感,是否来自明孝陵。
明孝陵的一派神机,在中国帝陵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后世明清帝陵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
神道沿途陈列着的大型石刻,是至今陵园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文物。首段神道石刻自御河桥后起呈西北走向,途长618米,地势略有起伏,两侧布置石兽六种,共12对24件。六种石兽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两对,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在神道两侧放置石像生呢,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陵前置石像生始于秦汉,而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墓前石像生当数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一组。
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为了表彰其战胜匈奴的威武形象及历史功绩而特别设置的,和后代陵墓前石刻象征权利和等级的性质是不同的。
霍去病墓及石像生
至于太祖陵前置石像生除了延续过往的制度外,太祖朱元璋生前在重要的典礼场合如朝见外国使臣、祭天等场合是要把人工驯养的狮、虎等猛兽立于道路两旁,以显皇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陵前置石像生是生前威仪在身后的延续。
帝陵前的石像生,历代都有差别。主要放置麒麟、辟邪、朱雀、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虎等神兽形象。到了明代,对于陵前的石刻群的组合做了一些调整,除去了较小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过的较大动物和神兽,如大象、骆驼、麒麟等,目的在于加强墓前仪卫,更好地“保护”陵园。
明孝陵武将石刻
孝陵石像生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都有跪的形象,这在之前帝陵中是不曾出现过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朱元璋时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加强,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废除丞相制度,对大臣和国家的控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大臣们上朝两股打颤,以晚上能够生还归家为幸事,石像生跪下也就不为怪了!
石象生尽处,神道折北,至棂星门止为第二段神道石刻,途长250米。前为白石望柱一对,次为石刻武将两对,再次为石刻文臣两对。
石望柱一般都置于石像生的前边,神道刚开始的地方。但是孝陵的石望柱却在石像生和石翁仲的中间。这又是非比寻常?
石望柱顶端呈圆柱形冠,周圈浮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石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造型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
明孝陵石望柱
三、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对孝陵三跪九叩?
过棂星门,神道趋东北走向,长275米,至陵宫前金水桥。金水桥是通达陵宫的桥梁。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文武方门是陵宫的第一道大门,共设五孔门洞,均为朱红双扉。
文武方门东侧红墙下和内碑店的东墙下各立一块告示碑,告诫来人不要破坏孝陵古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崇祯和宣统两位末代皇帝分别在下马坊和文武方门处立下保护孝陵的碑刻,也反映出处于末世的社会治理的确不容乐观。
明孝陵文武方门
明孝陵陵宫复原示意图
文武方门前行不远是碑殿,碑殿所立石碑为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治隆唐宋”碑。治隆唐宋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帝六下江南五次拜谒明孝陵而且过文武方门时,走偏门,行三跪九叩大礼。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康熙皇帝也是九五之尊,至于走偏门,还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的确太不寻常。
普遍的说法是由于清廷在平定江南的时候采取了非常残忍的暴力手段,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历历在目。
虽然康熙帝江山稳固,可是江南的士人却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这对于重视文治的康熙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为了拉拢江南乃至天下士人之心,康熙帝屈尊谒陵,这一跪是对明太祖孝陵的跪拜,也是对江南士人的跪拜,更是对汉文化的跪拜,从此满清彻底接受了汉文化。
据说康熙帝拜谒孝陵,江南父老数万人夹道观看,这其中最特殊的当是石涛。石涛为中国画史留下了惊艳的一笔,然而在这里他却难以抬起头来。
石涛作为大明后裔,时常穿梭于满清勋贵府门之间,为后人所诟病。相比同样为大明后裔,同样为中国画史留下惊艳一笔的八大山人朱耷就有气节的多。难道因为石涛祖上只是太祖之兄,而朱耷是太祖正牌后裔的缘故?
石涛
拜谒孝陵的还有乾隆皇帝、太平天国洪秀全、孙中山等,孝陵所受的礼遇确是千古未有。究其原因,大概明太祖开创的明朝前有元,后是清,元和清都是异族统治。
而且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异族统治,那么驱逐蒙元的太祖,就是第一个推翻异族统治,恢复华夏正统的人,可谓古往今来第一人。
吊诡的是推翻异族统治的王朝又被满清异族推翻了(名义上是被汉人李自成推翻),那么满清为了融入华夏文化,拉拢江南士人,又不得不高规格礼遇这个推翻异族统治第一人的孝陵,因此孝陵阴差阳错,特殊的隆崇地位形成了。
钟山风雨起苍黄,一点不假,中国历史上唯二的推翻异族大一统统治的人,明太祖朱元璋与国父孙中山,相隔630年同样葬于钟山南麓,比邻而居。
四、方城和明楼意味着什么?
碑殿的历史意味比较浓厚,然而享殿才是孝陵的主要建筑,位于碑殿之后。原明代孝陵享殿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残存三层石质须弥座台基。现存地表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原建筑要宏伟的多。
孝陵享殿
孝陵石质须弥座台基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孝陵升仙桥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楼,下部用砖石砌筑成的方形墩台,为“方城”,上部重檐歇山的碑楼,为“明楼。”
方城与明楼都是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式。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只有道光皇帝未建明楼。
孝陵方城与明楼
那么太祖为什么又要首创方城和明楼?想必必有深意!从这张旧照片上可以领略到方城明楼的雄伟气势与背后圜丘以及山势的关系,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圜丘背靠山,前依方城明楼。方城明楼就像一座城墙一样守护着圜丘。
方城与明楼旧照
大概朱元璋是要在这孝陵的最高处,和马皇后一起站在方城之上,目视自己生前生活和处理朝政的明故宫和让子孙后代知道大明的太祖在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千万不可胡作非为,以保大明江山万世永存。
可惜不出两代,都城已经搬迁至北京了,太祖再也不能监视子孙的行动了,只能和长子朱标在钟山南麓相依为伴了。
那么可以推测,在太祖当时从方城之上是极有可能是能够看到明故宫的。从孝陵的位置,方城的首创,可以看出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对于后世子孙、大明江山的殷殷之心。
五、方城的历史悲剧
站在方城明楼之上的还有一个人,一代南明史大师钱海岳先生,只不过钱先生不是自己要站上去的,而是1968年被造反派挟持至方城之顶,推落身亡。
钱海岳先生与夫人
荒谬至极的故事总在发生,知识分子的屈辱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民族的不幸应该被牢牢记忆,以让悲哀和不幸不再发生。
钱海岳先生著,中华书局版《南明史》
同样遭遇的还有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曾昭燏先生。先生1964年在钟山灵谷寺九层塔顶跳下自杀。
曾昭燏先生
方城后边就是圜丘,孝陵又创唐宋方坟为圜丘新制,又称宝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圜丘下边即为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地宫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六、孤独守望
明孝陵就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它距离明故宫如此之近,朱元璋与马皇后期望站在孝陵的至高点方城之顶,做一对大明江山的守望者。
守望明故宫的朝班更替,守望市井瓦肆的点点烟火。守望子孙后代的福祉轮回,守望天下苍生的喜怒哀乐。
人世未尽解,城事已略知。关注城览,让旅行不只有风景,更有深度的城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