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保密法的意义和作用?
《保密法》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与形势相适应的管理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调整和加强新时期的保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保密法》是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打击泄露、窃取国家秘密犯罪行为的法律武器。它的颁布实施,为我们准确地打击泄露国家秘密和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犯罪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2、《保密法》是各机关、单位和全体公民保守国家秘密的行为准则。《保密法》的制定颁布、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有助于全体公民,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逐步增强保密责任感,增强敌情观念、保密观念、纪律观念、法制观念,从而逐步形成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良好社会风尚。
3、《保密法》是建设我国保密法规体系的基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保密法制建设的方针、原则和重要措施。
根据《保密法》,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保密法实施办法》,国家保密局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制定或修订了保密范围和专项保密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各部门已经或将要制定保密细则和有关地方性保密法规。
各机关单位也要健全、完善各项保密制度,一个以《保密法》为核心的保密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的保密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4、《保密法》是深化我国保密工作改革,加强保密工作管理的法律准绳。《保密法》在继承我国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总结我国保密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新发展,对保密工作进行了若干重大改革。
例如,界定了国家秘密的定义,规定了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范围和保密期限,明确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保密工作方针、原则等等。《保密法》的这些规定,是指导我国保密工作深化改革的指南。
《保密法》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的各个主管部门保密工作机构的设置及职权,都作了原则规定,这对健全保密管理体制,加强保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使全国保密工作纳入了依法管理轨道,有了组织保证。
保密法的作用:
1.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保密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基本方针、原则,为保密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划清了国家秘密与非国家秘密的基本界限,确立了确定、变更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法律程序,规定了解密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保密范围不清、密级混乱、密级一定终身的违反保密工作本身发展规律的现象;
3.为完善我国保密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提出了统一要求,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定保密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4.明确了泄密法律责任,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和量刑标准,为及时惩治犯罪和准确打击泄密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武器;
5.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保密工作的管理体制,确立了我国保密工作部门的地位,为其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如何理解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和游戏治疗法?
关注我【心语525心语】,了解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吧~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年-1960年),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精神分析师。
克莱因首创了儿童精神分析,她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主要是婴儿前语言期的基础上,提出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其理论要点有:
1.儿童行为并非完全受无意识支配,更多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
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人的无意识(性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所驱使,他强调潜意识动机的作用。
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佛洛依德不同的东西,她发现单纯生理性驱动作用不足以支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而言更重要的是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克莱因的这个发现被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年-1981年)的恒河猴实验所证实:
让新生的婴猴出生的第一天起与母猴分离,并给它两个替代的玩偶猴妈妈,一只是铁丝玩偶胸前挂着奶瓶,另一只是毛茸茸的玩偶。虽然婴猴和铁丝妈妈在一起能喝到奶,但它们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毛茸茸的妈妈在一起。这实验说明除了本能满足以外,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实验的对象虽然是猴子,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支持克莱因的理论,曾经在孤儿院观察到一种现象是,仅提供足够的食物喂养,但很少有人去关照陪伴的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
2.母婴关系是构建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克莱因认为"自我"是婴儿从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本我”受挫后(不能够自己得到满足)发展出了自我。母婴关系的起源在克莱因看来,婴儿与生俱来内心就有一个母性形象,这个潜能能引导他与抚养他的母亲产生互动,建立关系。
婴儿的内在世界与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母婴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母婴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本能让婴儿必须与一个客体相联系,首先这个客体是妈妈的乳房,刚出生婴儿是不能感知到整个母亲的,只能感知到乳房的存在,俗话说“有奶便是娘”。在克莱因的理论中,乳房对婴儿来说不仅仅是解决饥饿,它是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和母亲互动过程中逐渐建立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客体是与心理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内部客体就有了内部客体关系世界(情感的世界)。内部客体关系世界的发展引导着婴儿和母亲建立关系。而母亲这个客体对婴儿的回应修正着婴儿的内部客体关系世界和婴儿的情感。这一点也是克莱因所强调的。
3.婴儿内部客体关系发展的两个基本状态
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爱;坏的感觉——恨。克莱因把这种描述为偏执——分裂状态,这一状态用的防御机制是幻想、分裂。防御机制应对的是这个阶段的焦虑——“迫害焦虑”。这时期婴儿由于出生的创伤,幻想着被迫害和被攻击,也幻想着攻击坏客体,有破坏性冲动,会出现咬、撕妈妈的乳房这类行为。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1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好客体坏客体就是同一个人。
克莱因的两个位态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儿童前念母期内心世界的发展,也要理解到两个位态间的流动一直是伴随着发展心理的,并且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
- 游戏治疗法是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之一,她用游戏(玩偶、泥巴、图画和一些非语言的方式)让儿童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在理解、沟通、关注的前提下,使儿童有能力争取自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描述儿童的感受和态度,游戏治疗法历程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会在每种游戏里表达负向的感受;
第二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冲突情绪,通常是焦虑或敌意;
第三阶段,再次出现明显的负向感受,但主要是针对父母、手足或治疗师,或是出现退化性行为;
第四阶段,冲突的情绪再度浮现,但此阶段主要与父母、手足、治疗师或其他人有关;
第五阶段,儿童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正向和负向的感受而没有冲突。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