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一年后的《和平精英》
从去年5月8日正式上线算起,《和平精英》已经运营了整整一年。玩家实际接触这款游戏的时间则要更久一些。
时隔一年,这款游戏的数据依旧在增长。但数据大到一定程度后,给人的感觉反而抽象了,所谓的排行榜就失去了代表性。反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游戏不经意间出现的时候,更让人有所感触。
我最近一次在游戏外接触到《和平精英》,是在一个公安交警发布的短视频中。
原本以为是科目二的演示动画,仔细一看,上面还有游戏UI。交警同志悉心指导,侧方停车,完美入库,用游戏寓教于乐。
我们也能于不经意间看到,在不同属性的社交网络上,许多人因《和平精英》产生相似的经历。
在虎扑,有网友提到家里的老爷子,快60了,在老年大学上课打游戏,声音还外放,结果被老师“请家长”。当时他玩的就是《和平精英》。
而在B站,一位UP主上传的父女聊天记录中,父亲不断邀请女儿组队,但因为太菜,遭到拒绝,结果没想到,父亲念出了他写的“吃鸡箴言”,证明自己长了记性。
这些“箴言”很有父辈时代的气息。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他们被吸引的理由:游戏画面写实,机制好懂,上手不难,有组队社交的乐趣,玩法又是军事、枪战题材,经过大量影视作品的熏陶,理解门槛很低。
在同一个视频底下的评论区中,也可见“玩《和平精英》的老爸”并不在少数。
但年龄只是一个层面。经过一年来的积累,全国各个圈层中有许多人,包括他们的生活,都与《和平精英》自然构建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很难用收入第几、每月活跃玩家多少去解释的,其中有许多没法用数据衡量的东西。
有一个很直观的现象是,在各大视频、短视频平台,你总能看到那些真人出镜的《和平精英》玩家。他们并不是职业或业余的游戏主播,甚至未必是固定的视频创作者,但他们把游戏与自己的兴趣、生活结合了起来。
我曾看到一位喜欢Lo装的主播,自己购买一些定制布料,上传了自制Lo装的整个过程。她剪裁、缝纫,最后找了个采石场作为背景,拍摄了“浪漫波比”这套《和平精英》中的皮肤。
我也不止一次刷到某个手工达人,时常戴个斗笠出镜,擅长拿硬纸板变废为宝,把游戏中的枪械、头、甲基本上都造了一遍。
一旦你看完一个这类视频,再刷几个,就又能看到另一位手工爱好者,戴着眼镜,在“宁静致远”的书法背景墙前,又拼出同样一把枪械,而他使用的材料是乐高。
无论在哪个平台,我们都能看到一些非常技术流的视频创作者,他们可能游戏打得很好,可能做手工、做特效很好,可能创意很强、脑洞很大,也可能频繁去到世界各地,拍出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风景。
从我的观察看来,上述每一类视频都可能与《和平精英》有关,变成“《和平精英》真人版”。
这是快手、抖音上最常见的一类视频,玩家拿起道具枪,穿上道具服,像角色扮演一样,在现实世界演绎游戏剧情,多为枪战情节,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地不同的风景。
真人版可能在厚厚的雪地上上演。
也可能在俄罗斯森林,因为那里有真实的“蹦蹦”。
甚至极限运动也可以是《和平精英》真人版。一些主播们把真人跳伞叫作“跳P城”,边跳还边说:“P城来组队,老铁们”。
以上这几个风景都相对特殊,绝大多数的真人版视频实际上非常朴素,把背景设置在小区公园、废弃的厂房、天台、野外等等,各种我们熟悉的身边场所。
其中有的道具精良,有的也很质朴,有的枪火、爆炸特效华丽,有的确实也是尬演,但看起来都乐在其中。
在过去,我们会看到一些游戏在短视频平台被用于创作。比如GTA5,变成了豪车故事会,比如《模拟人生》,女性玩家用它来拍摄上百集的爱情肥皂剧,还有《我的世界》等,会有孩子们创作的童话故事。这些游戏都成为承载玩家幻想的舞台。
《和平精英》也是承载玩家幻想的舞台,由于其写实的画面与视角,也吸引了许多第一次接触这种游戏的外围玩家进行创作。
但不同寻常的是,不仅仅是游戏内的小剧场,《和平精英》真人版创作的数量也相当之多。这不单是一个玩家进入游戏进行创作的单向行为,还是一个游戏反过来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过程。
我们知道,十年前端游兴盛的时候,有一些以真人视角演绎MMORPG中趣闻趣事的短片,比如《魔怔世界》,内容诙谐,备受玩家好评,其形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相比之下,如今的视频创作条件更加便利,游戏的渗透率也更高,因此《和平精英》的真人版视频规模更大、类型更多,制作者的圈层也更加广泛,不再是个别几位有才制作者的专利。
这种游戏与现实相互渗透的过程是有迹可循的。以最广大的年轻玩家为例,短视频平台上,他们的创作与现实挂钩最紧密的因素包括蹦迪、舞蹈、穿搭、变装,以及女团。
此前《和平精英》曾与火箭少女101联动过许多次,官方把火箭少女的皮肤和舞蹈,都制作进游戏。而玩家基于这些素材,在游戏中翻拍女团跳舞。
与此同时,又有玩家基于这些游戏中的舞蹈,在现实进行还原。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游戏与现实相互渗透的例子。几乎所有《和平精英》的真人版视频都能看到这种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年轻玩家中,女性的比例极高。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女生为什么爱玩《和平精英》,其中有女性玩家亲身解答,说玩这个游戏未必要去打打杀杀的。
然后这位玩家贴了很多图,有用烟雾弹打出爱心烟雾、有在雪地上写自己的名字、也有荡秋千的画面,相当休闲,与《和平精英》的题材实际上有一些反差感。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它超出了单款游戏的题材、玩法、优劣好坏。明明是一个竞技游戏,却成了许多休闲玩家的精神家园。他们把游戏玩得很社交,并不只是在乎打枪、输赢。有意思的是,这样一来,《和平精英》的确更加和平了。
手游时代后,大众中原本归于外围的一些玩家也越来越深入部分游戏。这催生了一些额外突破了圈层的,国民级别的产品。
这一级别是很难量化的。很多人玩同一款游戏,它未必就能说是国民级别;我不玩某款游戏,它也未必就没到国民级别,因为国民级别并不以意志为转移。
国民级别的游戏与现象级游戏不一样。现象级游戏主要看爆发式的数据和话题度,而到了国民级别,已经不再只看这些单纯的运营数据。这类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流量池,有天然的话题度,并且是超越单款游戏的话题度,围绕它可以反哺很多外围的生态圈。
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和平精英》看到一些清晰的特征:玩家必然涉及各个圈层,又与现实紧密挂钩、相互渗透,同时,游戏本身又是一种集体的娱乐工具、一个巨大的话题集合。
对大众来说,它既是游戏,又不只是游戏,既处处曝光,又没有很强的存在感,这是一种很微妙的状态,只有对生活渗透率足够高的娱乐产品才能有这种效果。这是《和平精英》在过去一年所做到的,或者应该说,是大众玩家围绕这款游戏所做到的。
当然,这也仅仅是《和平精英》在互联网上所呈现的那一部分,有大量的玩家未必热衷于记录和展示,他们只是爱玩游戏。
我在快手上关注到一个《和平精英》主播,他有100多万直播粉丝,但他只直播,几乎不发游戏视频。所发的绝大多数视频都属于记录日常,纯粹是生活方面的东西。
这些视频往往从他下播开始。他的电脑桌面是一张《和平精英》的游戏截图。下播后,他就从这个桌面离开,嘴上谈着自己的出门计划,打算出去吃点东西,可能是羊肉烩面、麻辣烫、烤串,也可能只是买点水果。
所有的视频,无一例外,都是如此,没有什么转折和创意,与花样繁多的小剧场、真人版大相径庭。如果突然某一天,他不发这些视频了,大概也不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但恰恰是这些视频的最后,他也总是会说:“我是谁谁谁,是一名游戏主播”。我翻过他所有的日常,每一个视频结尾都是如此。最后的自我介绍,似乎与前面的内容既无关,又有笃定的关系,令人划不清界线。
也只有在每次听到这句话以后,才让人觉得游戏真就像落在水里的雨一样,是彻底融入了许多人的生活。